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 11-2606/G4 国内刊号
  • 1002-4808 国际刊号
  • 1.4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教育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课程与教学、德育研究、中小学教科研、教育微论、广告图片_作品欣赏、广告图片_广告·书评、广告图片_课题风采

中国教育学刊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特稿
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1-6

摘要:课程和教材是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栽体,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_o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改革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二是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实现知识文化育人;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全科育人;四是强化实践环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实现实践育人。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专题
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困境及对策7-12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一轮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高考制度改革有重要意义,但综合素质评价在其制度化过程中遭遇“合法性”困境、制度困境和认知困境的多重阻碍。要破除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困境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制度路径的选择要整合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制度设计均衡,促进教育考试评价“制度丛”的整体变革;制度逻辑重建,明晰评价功能定位与组织角色身份。

综合素质评价“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韵理论构想与实践路径13-18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学校如何“保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难题。基于综合素质评价诚信概念的理解,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建设需遵循其内在逻辑,即“内”“外”兼修、惩“恶”扬“善”及结果与过程并重。高中学校应着力于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将外在约束作为前提,内在自律作为根本,全程运行作为保障。综合素质评价“内外全程式”诚信机制的实现需要从事前防范、事中实施和事后补救三个方面开展,即加强制度建设,开展诚信教育;遵循评价程序,确保过程“四真”;规范监督机制。完善奖惩举措。

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硬挂钩”的困境及其突围19-23

摘要: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不挂钩”“硬挂钩”和“逐步挂钩”三种。由于原有政策规定的模糊性,两种评价方式之间的博弈,高校招生录取的“不情愿”和传统评价制度文化的反抗共同阻碍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硬挂钩”的实现。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观,确保现有政策规定的落实以及制订基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案。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能力测评研究24-29

摘要:核心素养旨在促进个体的持续发展,要求关注学生跨学科能力的测评。但时下的分科测评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能力测评在测评理念上存在“整体关联论”与“原子分化论”的矛盾,测评指向上存在发展“非复用性能力”与“复用性能力”的博弈。为了有效解决矛盾,跨学科能力测评通过关注知识网络的建构和知识的境域性,关注问题情境的学科交融性、内在逻辑性、情境熟识度,来实现其测评重心的转移。通过改进已有的标准化测试和丰富评价形式,实现对跨学科能力测评方式的变革。通过实现测评内容从“去情境化”到“情境化”的转向、测评目的从“学会什么知识”到“欠缺什么能力”的转向、测评结果的运用由“静态呈现”到“动态干预”的转向,来促进跨学科能力测评的深度转向。

行动学习:教师现场式学习的有效路径30-35

摘要:现场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行动学习模式是实现教师现场式学习的一种有效路径。行动学习的价值包括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发展教师批判性反思能力,提升教师团队凝聚力和教学行动力,凸显教师主体地位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行动学习的机制有助于形成教师团队学习、合作研究以及积极互动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建构行动学习机制,引领教师关注专业发展需求;有效开展行动学习,促成教师多维度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场域中经验本真意涵的误读与回归36-42

摘要:教师对儿童经验“避祸就福”式的无视“悬置”与教师对自我经验“作茧自缚”式的过度崇奉,是对“经验”本真意涵误解误判所致的“教育悖论”。在厘定经验疆域与疆界的同时,澄明教育场域中三重经验境界的整体架构,进而理性剖析“教育悖论”背后的思维窠臼,是浮躁背后的一种理性沉思。祛除遮蔽以还原“经验”的本真世界需要通过主体间心性与心智的对话认同、个体偏好与群体偏好的融通整合以及三重经验境界的和合创生,最终实现三重经验境界的嬗变转化与回归突破,在持续不断地“接着说”中敞开与澄明“可爱”又“可信”的经验的价值王国。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43-47

摘要:随着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家校合作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表现在教育功能、教育职能和教育归因等方面。因此,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领域,其优势领域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发育;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主要在于为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提供经验支撑;向学校教育让渡时间和空间,表现在翻转课堂正在消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实现家校合作,建构‘‘学校一家庭教育共同体”,需要努力建构家校的“同心”“同向”“同行”和“同力”关系。

教师生涯阶段研究:标准、论域与方法48-52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学术界对教师生涯阶段问题认识的深入,国内学者也愈发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就当前国内研究文献而言,在探寻标准上,主要包含“生命周期”标准、“专业成熟”标准、“自我发展”标准及综合上述标准后建构的“多元综合”标准等几种取向。在分析论域上,可分为多阶段分析和单阶段分析两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思辨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然而,当前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因此,未来的研究需努力实现域外视野与本土视野的贯通、理论探讨与实践关注的接近、整体认识与具体分析的融合。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管理研究
编制约束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政策改进策略53-56

摘要:编制问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编制政策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编制的结构性短缺,严重制约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编制政策和编制管理机制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建议在编制总量严控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存量:健全教师编制层级管理体制和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教育部门的话语权;实施城乡差异化编制标准,设置机动编制和农村学校附加编制;建立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探索新的用人机制,破解编制总量约束。

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改革——如何实现入学机会均等与教育起点公平57-62

摘要:教育扶贫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目标群体,不能缺位。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局: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质量不高,教育起点公平度低;异地中考政策门槛高,扶贫招生覆盖面小;异地高考政策存在流入地本位倾向,政府教育扶贫责任缺失。此种困局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以经费为核心的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扶贫供给能力不足以及异地中考、高考政策设计的局限。为此,应围绕上述层面进行系统改革: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教育起点公平;推进异地中考制度改革,确保有效扶贫学位供给;建立现代高考招生制度,彻底打通教育扶贫的最后通道。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走向实践智慧的研究性学习63-67

摘要:我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展十余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推进方式逻辑断裂、实践样态模糊游移、实施过程二元割裂等实践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实用理性,即目标定位于实际有用、实践满足于应付当下、认识停留于感性经验等。要改变现状有必要从实践智慧的视角重新审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的价值关切规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向,以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提升研究性学习的专业水平,以内发与外铄的结合涵养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主体,使之走向成事与达已兼修的智慧个体。

“基于教学”:后课程变革期的新常态68-73

摘要:鉴于课程在教育系统的功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关系、不同层次的课程理解以及课程与教学所形成的实践样态,“基于教学”将成为课程变革推向深入的必然趋势。“基于教学”课程质性变革重点强调三方面意涵:教学实践者不应只是批判和声讨的对象,更应是深度变革的依据和出发点;深度变革不仅要借助课程对于教学的外推力量,更需找寻教学与课程双向促发的内生力量;深度变革要秉承基于课程的“突变”逻辑,更需遵循基于教学的“渐变”逻辑。应对深度变革的策略主要在于:完成从“课程领导”到“教学领导”的“场域”重塑,将课程变革认同转化为教学实际行动;基于课程与教学的专业与学术属性,在凝聚深度变革内生力量的过程中破除教师的教学惯习;立足教学本身的属性,使领悟的、运作的及经验的课程凝练为教学实践的关键命题;遵循“基于教学”的艰难复杂特性,在深度变革的“新常态”中完善课程与教学理论。

台湾地区十二年一贯课程结构的变革动向与启示74-79

摘要:面对小学、初中与高中课程结构衔接不良、学习领域争议频仍、能力本位课程结构建设滞后于时代需求等问题,我国台湾地区于2014年推行了十二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变革。这次变革基于权力主体及功能定位划定课程形态结构,围绕“适性扬才”扩充多样化的课程机会结构,立足“终身学习”构建融贯核心素养的学段结构,结合课程权责机制建设设定二级课程权力结构,针对学段差异性统整化设置科目结构。由此带来弱化学科边界、强化课程统整,优化课程品质、均衡课程机会,明确学校课程权责、规范运行机制的变革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校长的教育信仰
给孩子自然适度的教育80-85

摘要: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的成长更是如此。尤其是小学,孩子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成为有独立意志和社会责任的人,此时最重要的是陪伴和引导,给孩子自然适度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和发展。为此,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校园布局尽可能多地保留原生态,引导学生“野”而有节;给学生“发泄”机会,引导学生“疯”而有序;实行开放管理,引导学生“放”中发力;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问”中增智;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动”中提能。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德育研究
生活德育理论十五年:回顾与反思86-91

摘要:品德课新课改十五年间(2001--2015年),生活德育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革新理论,吸引了众多德育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有的对其持认肯、高扬的态度,也有的对其持否定、批判的意见。通过对十五年生活德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生活德育研究中理论探微、现实拷问、实践探究、学理论争及困境省思等五个方面及五对具体议题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其还存在历史脉络模糊与“生活”概念的泛化、实践层面的形式主义困境、发展限度的偏颇把握及应对策略的缺失、实证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缺乏等问题。深化生活德育理论关键学理问题及生活德育实践模式的研究,准确把握和超越生活德育理论的发展限度,尝试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应是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女生成长的价值定位与教育策略92-95

摘要:青春期女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期,表现出生活意义的探索性、行为表现的从众性、角色定位的冲突性和规则突破的隐蔽性等特质。当前,受女生个体及性别意识的觉醒、学校教育单一发展目标对女生的局限、多元开放女性伦理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影响,青春期女生面临社会文化定位的多重矛盾,由此带来女生教育的新问题。为此学校生活中应采取和谐民主和积极引导的策略:尊重女生个人权利,宽容对待追求独立的女生;树立女生价值目标,客观认识标新立异的女生;发展女生良好个性,耐心帮助有特殊弱点的女生;培养女生生活兴趣,积极鼓励表现平凡的女生;提供女生学习榜样,公平对待非模式化目标定位的女生。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中小学教科研
名校课程的本土生长及其功能实现——以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例96-101

摘要:学校课程建设需突破标准化和本土化的局限,以使本土生长与课程标准相互适应。课程本土生长是学校作为课程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是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名校探索优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名校课程本土生长坚持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价值观,建构跨越时空的本土育人场域的资源观,进行整体主义取向的体验的教学观,通过本土价值的再认、课程体系的整合、课程内容的实施实现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