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 11-2606/G4 国内刊号
  • 1002-4808 国际刊号
  • 1.4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教育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课程与教学、德育研究、中小学教科研、教育微论、广告图片_作品欣赏、广告图片_广告·书评、广告图片_课题风采

中国教育学刊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新基础教育”研究专题
什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1-5

摘要:诞生于1994年且仍在持续推进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其特性在于: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基本或基础理论性质的学校变革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学校变革研究,贴地深度介入式的学校变革研究,具有中国文化自觉的学校变革研究。基于这些特性创造的“新基础教育”经验,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学校教育变革研究独特、不可替代的“中国贡献”。

论“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实践影响力6-10

摘要:“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实践影响力日益显现,体现在学校整体转型变革和区域共生体建设中,其影响力生成于中国独创的“深度介入”研究方式与推进路径。研究主体理论适度先行、读懂实践、介入实践并承担变革责任,在持续的“扎根”“读懂”“共生”转化中,提升了变革主体的“内生力”,实现了变革实体的“自组织”机制,并表明入地扎根、读懂转化、主体融入的理论具有实践影响力。

论“新基础教育”教学思想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立场11-16

摘要:在“后认识论时代”,“新基础教育”深度扎根我国中小学课堂,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基本上完成了从价值论、问题域、方法论到理论假设以及核心概念的重建。“新基础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及其对重建我国教学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问题意识实现了从特殊认识论向主体交往论的转换。其意义在于将知识学习与生命健康成长内在地融通,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解读和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及时、动态的教育引导,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与转化;二是方法论实现了从机械构成论向有机生成论的转换,其意义在于把教与学、个体与群体看作彼此锁定、共生互长的基本单位,把课堂看作一个多层次、具有内在自主性的生成系统。这两个转换的完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真正突破认识论框架的重要前提。

“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17-20

摘要:“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通过促成学生间兄弟姐妹般关系的建立与交往、公民般共同生活的实现、共同创造未来命运共同体的体验与素养发展,自觉引导儿童学会共同生活与发展。“新基础教育”视“班级”为开放系统,促成教育体系的优化,推动建立开放、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通过对班主任领导力、专业素养结构和生命存在的研究,为新时代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了范例。

论“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理论创新21-24

摘要:“新基础教育”在长期的学校变革研究中,实现了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它突显了学校作为基础教育变革基本单位的逻辑前提;在价值观上,强调成事成人的圆融统一;注重学校变革主体生命自觉的开发与培育。对于学校变革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变革主体,“新基础教育”构建了“责任人一合作者”的关系形态,并注重变革过程中不同主体双重角色的交叠与转化;它强调以复杂思维来直面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复杂性;强调以深度介入的方式实现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25-29

摘要:“洋为中用”和“自上而下”的研究导向导致目前中国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中离根离土的现实问题。“新基础教育”以事理研究为基本研究取向,在此理念指导下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以“中国”为研究的立足点,以“教育现场”为研究的关注重心,以定性研究构筑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基本结构,凸显研究问题的中国独特性,并以现实中的潜在可能为生长点探索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努力使中国家庭与学校关系研究具有“中国的”气质和品格。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研究30-34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弱势地位与留守现象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现,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当前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存在帮扶对象模糊化、帮扶措施碎片化和帮扶效果考核机制缺失等问题。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应坚持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准制订帮扶措施和精准考核帮扶效果的原则。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动态管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重点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着力开展对留守儿童帮扶效果的精准考核。

从“救助性”到“发展性”: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时代转向35-39

摘要:救助性教育以特殊儿童的“缺陷”为基点,存在重生存保障、轻发展支持,重初级教化、轻再社会化,多游击式干预、少系统化指导的根本不足。视特殊儿童处于个体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性教育则认为,这种“新常态”构成了特殊儿童新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形成特殊儿童新的发展潜能和可能。因此,其根本旨趣在于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实现由“劣质化”对待转向主体性发展,由病理性矫治转向文化性适应,由游击式救助转向历时系统性指导。发展性教育体现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具体可经由特殊儿童早期教育需求的专业发掘、早期生命成长的主体彰显、生物文化发展的实践关怀等实现其时代转向。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性别敏感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方略40-45

摘要:性别平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教育中对性别因素的处理存在性别盲视教育、性别中立教育、性别分化教育和性别敏感教育。以性别事实为重要前提,以性别平等为最高准绳,着重关注教育中的性别权力运作,追求自由解放的终极理想,性别敏感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重视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所缚”的精神,从而超越性别盲视教育、性别中立教育和性别分化教育,代表着教育性别平等的发展方向。对教师来说,实践性别敏感教育,应消除自身性别刻板印象,干预性别权力的不正当运作,引导和支持学生超越性别规制实现自由发展。

教学决策的伦理诉求及其实现条件46-51

摘要:基于伦理维度来对教学决策进行审视,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会消解其正当性并引发相应的教学伦理危机。教学决策因而需要通过发挥伦理的调节功能与规约作用来彰显一定的伦理精神。从决策目的、决策问题、决策交往以及决策失误来看,教师教学决策都应当遵从伦理要求或给予伦理观照。实现伦理价值的回归,有助于改善教学决策的专业品质。为了实现教学决策与伦理的有机结合,需要构筑生态化的条件体系,具体包括:增强教师的专业道德信念,提升教师的道德能动品质,完善教学决策的外在伦理条件,营造积极的教学心理环境。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管理研究
优质均衡愿景下的学校内生发展之路52-57

摘要:教育集团化办学不能根本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内生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优质均衡是新形势下学校内生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在目标指向、价值追求、发展定位、达成周期等方面实现理念的转变。当下,尤其需要通过管理变革,构建学校内生发展机制;强化认同,唤醒师生内在发展动力;区域联动,形成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生态群,以彰显学校内生发展价值,培育学校自我发展力,让每所学校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十一期“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通知57-57

摘要:为提高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拟定于8月18-20日在北京举办第十一期“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本期拟请专家:文酷(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国亮(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人民教育》杂志总编)、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李春山(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等。

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的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58-62

摘要: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的切实性对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创索期、两次调整期和统筹发展期三个阶段。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存在宏观层面上注重城镇优先,师资队伍结构与城乡教学实际相脱离,监督制度不健全现象。政府须依据城乡差异作好系统规划,在具体实施中防范师资结构失衡,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以突破其发展瓶颈,构筑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校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与应对63-66

摘要:校规的管理价值既有刚性的工具价值,又有弹性的人文价值,但在现实的校规管理执行中,校规的刚性执行和人文诉求相悖的情况时有发生。分析校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背后的管理逻辑发现,校规的价值认识冲突是管制逻辑与道德逻辑的冲突。校规的工具价值是以人文价值的体现为最终目的的,而人文价值的实现是以工具价值的执行为保障和基础的。学校在利用校规进行学生管理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校规的调整和实施:一是校规的制订变工具性的约束为人文性的协商;二是校规的执行以工具性的“刚性处罚”为手段、人文性的“合理引导”为目的;三是校规的管理模式变工具性的“他律型”为人文性的“自律型”。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教学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中前行——兼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67-71

摘要:当前一些学科教学中普遍出现脱离生活的现象,被称为“拉普他”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剥离生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其背后的成因主要有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教师教育教学理解的制约。破解“拉普他”困境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类“两个世界”的关系:人类在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构建了科学世界,而科学世界的抽象与理性却使人远离生活世界,教学应该向生活回归,这成为教学生活化的坚实理据。为此,学科教学应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等途径展开,以融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破解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困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72-74

摘要:作为课程改革的新导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指导课程发展的一种宏观理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适合采用“渗透”模式,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素养上,具体渗透路径如下:把握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基于问题情境的深度探究中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75-78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民间美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地域和生活,教学模式应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和模式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与培养审美创新意识的教育目的,并起到继承和保护民俗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及教育渗透79-82

摘要: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光大的时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需要从民族责任、爱国精神和传统美德等方面入手。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包括加强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