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 11-2606/G4 国内刊号
  • 1002-4808 国际刊号
  • 1.4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教育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课程与教学、德育研究、中小学教科研、教育微论、广告图片_作品欣赏、广告图片_广告·书评、广告图片_课题风采

中国教育学刊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民办教育研究专题
民办教育将获得多重正效——聚焦新《民办教育促进法》1-3

摘要:刚刚通过的新《民办教育促进法》适应教育发展实践、对接现有法律体系,以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为核心,将健全公益为本、两类并行的“一本双轨”基础性制度,建立师生普惠、区别对待的“共同有区别”长效机制,拓展非禁即入、开放合作的“共建共享”发展空间,有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民办学校举办者利益诉求与国家需要的矛盾及化解路径4-8

摘要:研究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办学动机,可以找到发挥其主体性和规范其行为的路径,为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以人性假设理论为工具,运用质化访谈法研究发现,民办学校举办者具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办学利益诉求。然而,法律赋予举办者的财产与非财产类权利与其诉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此引发了举办者的短期行为和过度控制行为。化解国家需要与举办者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应在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的框架下,明确举办者的权利内容,建立权利救济制度,健全权力监督制度,完善义务责任制度,从而实现两者利益的最优化。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权益的合理保护9-13

摘要: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可以选择成为营利性民办学校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相当数量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对选择走非营利性发展道路心存顾虑,原因在于新法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力度较大,而对其合法权益保护不足。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合理权益。保护举办者的财产权要求省级政府明确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进行补偿或奖励的数额,并对学校“终止办学”作出有利于举办者财产权益保护的细化界定。保护举办者的管理权要求维护董事会在民办学校人事、财务等重大事务中的决策地位和举办者在董事会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保护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求赋予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学自主权、招生自主权和收费自主权。

营利性民办学校应该享受税收优惠14-18

摘要:营利性民办学校是修法以后我国民办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保障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分类管理后财政资助的下降及税负成本的上升,将使对营利性民办学校提供税收优惠成为其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选择,教育的“政府责任产品”属性则使税收优惠具有政策合理性。数据证明,民办学校极高的公共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值得享受税收优惠,美国实践也证明对营利性民办学校提供税收优惠完全可行。在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框架内,尽管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可能获得免税资格,但向其提供税收优惠仍存在较大政策空间。

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应对19-23

摘要: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制度。然而,当前我国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面临配套制度不健全且实际操作困难、部分民办幼儿园难以分类、过渡性政策和时间路线图缺位、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的现实困境。这既与民办幼儿园市场发育不成熟,其生存及环境较为脆弱有关,又与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的政策制度设计本身不完善,政策资源供给不充足有关。为了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的顺利推进,建议尽快制订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的时间路线图,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政策,短期内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同样给予政策支持,将非国家机构的公有组织和集体举办的幼儿园暂时作为公办园对待,并明晰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办学终止时的处理政策。

新栏目征稿启事23-23

摘要:《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从2017年第1期开始,新设置“校长的教育信仰”和“中小学教科研”两个栏目,现予征稿。1.“校长的教育信仰”:旨在为一线中小学校长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使各地的特色经验和成功举措能够给全国基础教育以理念和实践上的引领。文章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各位校长的教育信仰和理想在办学理念、教学实践、课程建构等方面的完美体现与融合。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24-28

摘要:在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冲击。“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是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其缘于社会、生产方式、教育个性化发展以及人才成长模式大变革的需要。它以泛在化、生活化、个性化、终身化、协同化和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第三次教育革命将对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体制和机制带来挑战,但也会给个人、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带来机遇,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教育理论实践价值的限度及其生成29-34

摘要:实践价值是教育理论的“生命之维”,然而实践价值的生成并不是自发的,它需要相关的条件及其转化机制。实践价值的生成既受客体条件的科学性、明晰性及可行性的制约,也离不开主体条件的需求、能力和情感因素的内在驱动,还受主流意识形态和开放的理论环境的外在催生以及横向中介和纵向中介的限制。教育理论实践价值的生成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作为客体的教育理论应“以身作则”,作为主体的教育实践者“义不容辞”,为实践价值创生理论的“文化生态”,作为媒介的理论中介要“锦山添花”。

关于新样态学校的理性思考35-39

摘要:新样态学校是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高概念。新样态学校旨在去功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四有”特征。育人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中的人——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内生性是新样态学校的文化表征,倡导开发“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整体建构是新样态学校的有效模式,具体实施要走系统路径。

第十期“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通知39-39

摘要:为提高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拟定于4月19日-22日在北京举办第十期“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本期拟请专家:文喆(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国亮(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人民教育》杂志总编)、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李春山(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等。为使参训学员切实具有获得感,

走进学科教学:教学论研究的应然路向40-44

摘要:学科教学是教学实践的基本存在形式,也是教学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教学论学者在高呼“走进实践”的同时却几乎忽略和回避了学科教学这一真实的实践存在,要么远离实践场域而只是在理论的“殿堂”里坐而论道,要么抽象地谈论实践而未能深入真正的学科教学实践,要么只是借普遍概念反映共性而忽略各科教学的个性。教学论研究的这种“去学科”现象极易造成研究成果的空疏乏用而且脱离实践。教学论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回到原点,深入各科教学实践去探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共性原理。关键在于:要将学科教育纳入教学论研究的战略重点;要在研究中树立关照“学科”的意识;要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方式规避理论研究的缺陷。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管理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困境、逻辑与路径45-49

摘要: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身处国家逻辑、地方政府逻辑和学校逻辑之中,多元行动主体和多重制度逻辑的错乱交互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陷入种种困境,具体表征为治理主体的角色冲突、治理力量的碎片倾向以及治理过程的行为偏差。变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思维、坚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策略以及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制度应是未来治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可行之道。

农村薄弱学校的信心缺失与信任重建50-53

摘要: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是现代学校运行的基础,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信心和信任缺失,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日益孤岛化,社会支持严重不足,学校内部氛围充满怀疑和指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农村学校的历史发展差距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农村学校对社会资本的认识严重不足等因素,也与现行的管理体制淡化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不重视现代管理理念和制度建设有关。农村薄弱学校改进需要转变以往偏重物质资本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的做法,改变对农村学校的办学定位,恢复对农村学校的信心;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农村学校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鼓励学校积极行动,重塑自身形象,重建学校的信任体系。

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54-60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校园欺凌仍在延续,网络欺凌逐渐蔓延。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校园伦理的失落,为了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需要深入探究学校自身的伦理意义,追问学校教育的伦理现状及学校制度的伦理现状;澄清校园关系的伦理意义,追问教师的伦理榜样作用、同侪交往的伦理意义及同僚交往的伦理现状。通过人文性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谐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团结性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营造具有伦理特性的校园文化;以校园人际交往共同体、校园人际交往关怀圈的建构,营造具有伦理特性的人际交往文化,实现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伦理干预。

论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61-66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基于此,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并且在实践中表现出其优越性。但是,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也凸显出许多矛盾与问题:分层选班中出现新的不平衡,管理难度加大,评价难以真正做到科学、公正、有效。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合理分层并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实行动态走班,教师交叉分层任教;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群策群力,形成改革合力。

关于延期举办“首届全国卓越教师发展论坛”的通知66-66

摘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决定在重庆举办“首届全国卓越教师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的议题主要包括:国家关于卓越教师的政策与发展趋势分析;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及实践路径研讨;国际卓越教师培养比较借鉴;兄弟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典型经验分享与交流;中小学校对卓越教师的认知与需求。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67-71

摘要:2014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浙江、上海两地先行试点,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改革方案,“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模式逐渐形成。然而,多元选择的高考方案带来生涯发展的新挑战,倒逼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关注人的成长。结合前沿的生涯理论和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需要学校更新观念,制订生涯教育整体规划;学科融合,提供多元和优质的学习经验;内在唤醒,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选择能力。

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72-78

摘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速推动了生命教育实践的开展和生命教育研究的深入。在教育改革的语境下,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包括: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时代使命,生命教育研究视角的深化与拓展,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及生命教育的质量保障。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研究主题紧扣改革旨趣,研究的问题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建立在开放学习基础上的总结反思还较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