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 11-2606/G4 国内刊号
  • 1002-4808 国际刊号
  • 1.4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教育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课程与教学、德育研究、中小学教科研、教育微论、广告图片_作品欣赏、广告图片_广告·书评、广告图片_课题风采

中国教育学刊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特稿
努力办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上的致词1-2

摘要:提升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党和国家需要办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让专家学者积极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和服务。本文系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同志2016年12月17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中小学教育质量观:误区、反思与重构3-9

摘要: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观存在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等同为生源质量、教学质量、结果质量、学业质量的误区。它们源于认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单向度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价值中立与价值引导、过程与结果、学业与素质等范畴是对立统一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为此,有必要重构中小学教育质量观:理顺中小学教育质量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凸显价值素养在中小学教育质量架构中的逻辑脉络,回归人性化的教育过程与结果,以基础性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根本特征。

“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10-14

摘要:据调查,高达1/3的中小学生遭受了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的印发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要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方案。文章从法学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的现实分歧,如责任年龄制度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庇护”及“定性”“定量”标准对故意伤害事件的“纵容”。而现行法律制度设计存在“要么一罚了之,要么一放了之”的两个极端性弊端。对于校园欺凌应当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刑事政策,避免法律责任的两个极端,完善校园欺凌的中间性干预措施;树立权威,赋予学校教育惩戒权与纪律处分权;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积极参与”:家校结合新样态——以西方教育中的家长参与转向为鉴15-18

摘要:以“均衡授权”为核心的家长授权,是当今家校结合变革的重要标志。家长参与角色的多元化与灵活化,参与范围的扩展性与协调性,以及参与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构成当今家校结合的新样态。在由“旁观者”到“积极参与”的家校结合变革中,新兴的家校共育机制正在构建和成型之中,进入参与角色日益成为对家长的刚性要求,给家长均衡授权被确立为家校结合的关键性制度保障,拓展家校融合内容成为改善家长参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学生立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出发与回归19-22

摘要:学生理应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但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学生依然处于被放逐的境遇,主要表现为:鲜有教育视角的学生立场,功利主义毒害下学生被异化,二元对立思维下学生被抛置。学生发展是逻辑的起点,须完成基于学生立场的教育超越。教育超越要尊重和唤醒学生,要在“把学生当作学生”中超越,要回归发展学生的教育本义。涵养学生立场,要完成从控制到关怀,从成才到成人,从片面到全面发展,从整齐划一到尊重差异的变革。只有将学生立场作为研究和实践的逻辑起点,才有后续的教育系统发展。

学校公共生活的三维缺失研究23-28

摘要:公民社会的崛起催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并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于是,培育合格公民成了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共生活作为孵育完全公民所必需的实践土壤和公民实现价值的主要呈现方式,也因此在学校中萌生并成长。然而,考察当前学校公共生活的现状时会发现存在着控制的思维、旁观的实践和封闭的设置等问题,导致其平等性、参与性和公开性的缺失。

儿童观的演进及其教育学考察29-34

摘要:教育学地理解儿童,实质上是考察教育中的儿童观。现代教育中的“儿童本位”观作为传统儿童观的对立面出现,站在“儿童视角”抽象地理解儿童;现象学教育学试图弥补前者之不足,站在“儿童的视角”主张儿童的复数性存在,却忽视儿童的应然性。这需要教育者从“人的视角”出发,在儿童与自然、成人(世界)的行动关系中理解儿童。教育是促进儿童在与成人(世界)的交往中不断地“诞生”。教育学地理解儿童,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看待世界的新来者:儿童是面向世界的人,其需要被引入世界并能够更新世界。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管理研究
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政府治理工具困境及应对35-39

摘要: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偏低,其质量问题亟须政府治理。目前,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中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存在“理想化”“行政化”和“单一性”问题。政府治理工具的运用存在权威工具“一刀切”、激励工具力度不够、能力建设工具缺乏针对性、系统变革工具碎片化等异化现象。为实现政府治理目标,应针对民办幼儿园教育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保障,建构相应的政府治理工具箱。

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督导立场选择40-44

摘要:教学督导的立场是指在教学督导工作中认识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教学督导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工作原则。传统以监督评价为主的教学督导立场选择弱化了教学督导在师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导致了只重结果、缺乏沟通、经验主义、忽略指导等现实问题。将教学督导的立场转变为师生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强调了教学督导的核心职能是反馈调控,引发教学督导工作在督导依据、督导资格、督导内容、督导类型、督导方式、督导身份、督导评价等一系列的思路转换和工作方式改革。

美国教育问责制的转向研究——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每个学生成功法》为例45-49

摘要:小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实施十余年之后,虽取得较大成绩,但其“标准高”和“问责严”的特征使许多学区和学校难以达成目标。奥巴马总统颁布《每一个学生成功法》,通过由联邦到地方的问责放权、废除适当的年度进步问责、赋予家长更多权利等一系列问责转变,引导了美国教育问责的新向度。美国教育的问责转向,对我国教育问责制的改革虽然不可照搬,但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及其实现50-55

摘要:课程知识之所以具有教化功能,不仅仅因为其科学性,同时也在于其属人的文化性。在科学主义知识论的长期影响下,现代课程知识注重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表征,忽视了对文化性的理解,使知识教学日渐演变成为一种知识传递。课程知识中的文化疏离在教学中表现为文化漠视、文化装点、文化锁定三种类型。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课程知识的文化融合在教学中的实现,需要确认师生的文化主体身份,提升其文化主体意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要素,促进潜在文化的“动姿化”;倡导文化回应性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权力与权利视域下学生沉默现象研究56-61

摘要:学生沉默现象是各阶段学校教育活动中广泛存在的真问题和复杂问题。学生沉默显性地表现为话语沉默,隐性地表现为人格沉默、情意沉默、价值沉默等更深层次的沉默。学生沉默并非课堂教学中的偶发现象和个别现象,而是教育权力与学生权利“失落”和“失衡”下习得的集体性沉默。应对学生沉默需要承认并正当使用教育权力,以教育性与学生发展为限度和旨归;承认学生自我实现的权利,引导学生从“他治”走向“自治”;唤醒师生的权利意识,合理把握教育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张力;秉承教育的对话精神,构建权力与权利的对话性空间与对话共同体。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校长的教育信仰
我的教育信仰:责任与担当62-67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信仰缺失等现代性问题不断冲击着教育。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促使我们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信仰:要涵养美德,为心灵田地播种;要启迪智慧,让智慧之光朗照;要舒展心灵,用教育润泽生命;要培养创新精神,让教育焕发活力;要面向未来,追求教育的新格局。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师专业发展
普通高中教师政策缺位问题与对策68-72

摘要:普通高中教师政策缺位,导致教师供给和来源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待遇校际差别不断扩大,教师专业发展真实需求被遮蔽。新形势下,高中的普及化及持续扩张使普通高中教师缺编的老问题更加尖锐,师资增量结构矛盾凸显;新高考制度的科目选考和素质转向使普通高中教师面临学科结构大幅调整,对其知识能力提出全新挑战。为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的合理有效使用,确立普通高中教师政策供给的法律依据,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出台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政策举措,以解决普通高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强、工资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

论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误识及其超越73-78

摘要:当前不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它始终强调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不过,在这些改革的背后还存在着对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误识:教育实践的神圣化、教育实践的标准化和教育实践的技艺化,导致其改革效果不佳。追根溯源便是技术理性的反映与灌输在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主客体二元对立认识论的作祟和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影响。在反思性实践视域中,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超越:一是强调经验与情境的基础性作用,二是重视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生成,三是注重实践与反思的互动融合,四是增强师范生的教育信念。

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缺失与回归79-84

摘要:工具理性膨胀和科技理性控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当前校本教研主体得不到应有关注,校本教研实效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教研主体及其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校本教研应是以教师为主体使其走向自由和自觉的交往互动过程。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助推器,是加强教研主体间相互理解和提升校本教研实效的基本策略。主体互动理性确立、主体互动空间达成、主体互动行为协调是实现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基本要求。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德育研究
以优良的制度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85-90

摘要:制度是“刚性”与“柔性”、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统一。公正的、德性的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公民教育机制,它为公民品质的培育提供了生活基础、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保障,促进着青少年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学校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制度的育人功能,通过构建优良的制度生活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从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教育改革背景出发,优良学校制度的构建应增强学校制度的“刚性”,通过依法治校来提升师生的法治精神;应凸显学校制度的实质合理性,培育民主平等的公民品质;应保障学生的个体权利,增进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最终促进公民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视“我”的出现及其德育意义91-96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我”开始脱离集体的束缚,华丽出场了。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我”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具体而言,“我”的出现是公民意识与精神形成的重要前提,它可以促使自我负责之个体的产生。以此为基础,“我”的出现有利于个体道德规范认同的明显化与牢固化、合理化与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需要认识到“我”的价值所在,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