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4808
  • 国内刊号:11-2606/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410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4
  • 综合影响因子:1.51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学术争鸣

对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反对之声的回应与批判

摘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既是教学论研究应有之义,又是回应与应对当前教学实践伦理缺位之现实诉求,可以说关注与重视教学伦理学研究不仅必要而且亟须,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然而现实中,囿于诸种认知偏差以及判断不当,目前尚有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盘点起来主要有“无涉说”“多此一举说”“不合时宜说”以及“替代说”。回应与批判这些反对之声不仅有利于消除盲区、走出误区,为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奠定基础、扫清障碍,同时亦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教学、伦理以及教学伦理性与教学有效性等的理解和认识。
4-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论教育中的程序公平与实质公平

摘要:教育公平已成当今人类社会追求的普适价值,其本质涉及程序公平与实质公平两个方面,实质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生逻辑点。教育公平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忽略实质公平而产生几种后果:如呈现重“程”轻“实”怪象、政府责任陷入“转嫁”怪圈、隐形操作加剧实质不公平以及因缺失实质公平监督评估制度致使政策执行失真等问题。要确保教育公平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就必须抓好教育公平的顶层设计、做好落实教育公平系统谋划及具体实施“三位一体”的践行路径。
9-13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社会性学习状况堪忧——基于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的调查

摘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等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通过全国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的频次和时间很少,参加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时间更少;自己不愿参加社会性活动的学生占多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想参加,但缺乏场所、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参加是因为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另有部分学生则是存在惧难情绪。应对这种状况的策略主要是征得大众的认同获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建立中小学生安全分担制度保障活动的安全性;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活动的常规化;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扩大社会资源网络,建设社会性学习活动基地。
14-19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政府与智库多边互动综合决策教育规划研究——“十三五”教育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探索

摘要:借鉴国际组织教育规划的先进经验,以科学、民主决策为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建立“政府与智库多边互动综合决策教育规划模型”,其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指标有标准,提高了基础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该模型通过政府与智库的深度互动,突破了教育规划的短板,针对以往教育规划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20-23

教学逻辑的价值追求与二维结构的运演

摘要:教学逻辑是教师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序列安排的构想。教学逻辑同时兼具规约性与建构性、结构性与转换性、预设性与生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多元特征。教学逻辑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思维的优化、促进学科多元教学价值的达成、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实现、促进“学科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变。教学目标、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构成教学逻辑的深层结构,教学内容逻辑与教学活动逻辑构成教学逻辑的表层结构。教学逻辑在二维结构的理解、转化、评估与深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运演。
24-29

公开课教学中师生博弈关系的社会学审视

摘要:公开课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学自身的“师生同构”性、“前喻”文化带来的师生双向社会化、公开课的本然功能和应然价值等,都要求公开课构建“共生互学”与“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关系。为此,提出了以下实现路径:祛除公开课的“功利性”,坚持学生发展为本;改变“支配-从属”的师生关系,提倡“尊生”与“对话”;改革公开课教研制度,给予师生关系以制度伦理关怀。
30-33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研究

中小学生学习效能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摘要: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90所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由于受到性别、学习阶段、学校类别和区位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学习效能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业成就和学习环境七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并由此提出了从树立合理学习价值信念、建构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和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三个层面来提升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效能水平,进而助力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解决。
34-39

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的关系及优化

摘要:学生对学业负担有主观感知的体验和客观担当的责任,其学习效能是学业负担产生的内发因素。基于此,明晰学业负担主观感知与学习效能自我认知的契合、学业负担主体担当与学习效能客观存在的统一以及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主客统一的作用图式,进而从学生个体学习效能感的主观图景、学生一般学习效能的客观表征和学生个体效能与一般效能的交互作用确立起基于学业负担优化的学习效能表征。最终在以成功体验和成败归因为指引的“心理场”历练、策略转换和能力提升为依托的“文化场”营造以及相依相促和问题解决为旨趣的“网络场”建构中觅得基于学习效能的学业负担突围之路。
40-44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基于1347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

摘要:以全国13 477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性别差异上,男生群体的学习能力高于女生群体,女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掌控要高于男生;在学段差异上,小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要显著高于初、高中学生,而初中生和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把握要高于高中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和学业成就两两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均可显著预测其学业成就;此外,各地区中小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并促使他们取得较好的学业成就。
45-4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德育研究

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

摘要: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主要融入并体现于公民及道德教育,尤其是善良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反对暴力、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其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构建、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等。宜借鉴德国经验,从厘清生命教育内核,找准生命教育路径,形成社会共育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发展。
49-52

基于主体间性以人为本的德育转向

摘要: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寻求一种新的德育范式是时代所需。社会已步入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阶段,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需要促成学校德育主体间性的转向,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主体间性的以人为本的德育转向,需要建立交往互动的德育模式,构建主体间性关系的激励机制,形成符合主体间性需求的动力机制。
53-56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

区域教学研究的历史局限与改进

摘要:教学研究是区域教研机构的核心职能,但在教研机构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教学研究一直是薄弱的。面对支持和引领新课程的任务,区域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越发凸显。通过分析区域教学研究历史局限,并结合衡水市“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提出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及提升教研员专业领导力等建议,对开展区域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7-60

县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县区基础教育是以县区为单位的基础教育结构系统。县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受区域内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分基础性因素和操作性因素两类。基础性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教育传统等;操作性因素包括政策和管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县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变量。通过因素干预提高县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建议是:以因素分析为抓手,制订针对性的教育发展政策;积极干预操作性因素是提高县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保证教师队伍质量是发展县区教育的关键。
61-65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再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蕴与实践样态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是一个备受关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来,教学理念层面的变化掩盖了教学的真实具象。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和自由,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学摆脱功利化和工具性束缚,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彰显;教学走出奴役和控制,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关照;教学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全面发展得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样态表现为学生是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个性化的人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教学彰显人性尊严,充满快乐和自由,学生在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66-72

多元识读背景下的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多元识读背景下,英语课程设计改革系当务之急。首先提出多元识读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多元识读教学理念为核心,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宗旨;进而指出课程设计时应变以知识为主为以方法、能力和素质为主,并介绍如何通过“已有设计—设计—再设计”的设计过程和“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框定、转换实践”四个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最后主张在多模态的运用和多模态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实施环节中变即兴的多模态话语的自发状态为有的放矢的自觉状态,同时将多元识读能力的评估纳入评估体系。
79-81

超越技术:翻转课堂实施中的教师作为

摘要:翻转课堂的兴起表征着我国课堂教学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积极转型,由此带来“教”与“学”的变化势必要求教师作出应对。翻转课堂在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对象上引发的系列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师-学生”维度上,做基于未来社会的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教师-知识”维度上,做学生知识图谱建构的促进者;在“教师-方法”维度上,做超越具体教学方法的方法论自觉者;在“教师-文化”维度上,做教学模式的文化阐释者与反思者。
82-85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师专业发展

内源与外源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博弈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可分为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两种类型,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在分别阐述内外源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模型,并从他主发展与自主发展、功利至上与德性为本、技术运作与生命实践三个方面系统地探究二者的实践博弈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内源发展的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86-91

把脉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基于绩效管理的视角

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的研究发现,现行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存在诸多问题:过分注重绩效考核的管理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考核指标过于全面、注重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考核主体独立参与,各主体之间缺乏协商对话;数据收集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亟须提升。要改变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的全国性诟病,有必要将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将全面评价向突出关键绩效指标的高效评价转变,将管理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