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4808
  • 国内刊号:11-2606/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410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4
  • 综合影响因子:1.51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家办学与教育家成长研究

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建设与政策推动

摘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但是,倡导和推动教育家办学这项工作的现状是高层旗帜飘扬,中层工作飘忽,基层感觉飘渺。为了使一线的教育家在办学中大显身手,为了造就更多的教育家,我国急需加强环境建设和政策建设,让教育家办学的热切倡导成为我国教育的生动实践,让新时代的教育家茁壮成长,进而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1-3

“教育家办学”真谛:尊重教育规律

摘要:"教育家"一词的出现相对久远,"教育家办学"却是一个新的命题和理念。提出并倡导"教育家办学",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及必然性,它是指按照教育规律办学,遵循人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在观念上、在实践中正确地、科学地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家办学"要求办学者做到以下几点:严守教育的独立地位和立场;坚守教育的"育人"宗旨和"人本"思想;确保学生的主人地位和主体作用,追寻教学的有效性和正当性;建构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和教育性,提升办学水平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杜绝"反教育"行为和"伪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办学的新思维和新思路。
4-7

教育家核心价值: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

摘要:教育家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称号,并非什么人都可以称为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应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品质,即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教育家斯霞、霍懋征一生的教育实践体现出浓重的教育情怀,而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则体现出典型的世俗超越,他们真正以美好的教育理想实现为追求,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形成了教育的脊梁。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教育家而且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我们期盼着更多教育家在"超越世俗教育情怀"的牵引下而诞生。
8-10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上好学政策面临的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摘要: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上好学"的政策话语,承载了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切身利益和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同时,这一政策话语也面临着实践挑战:入学机会的限定性与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之间矛盾,公平教育的普惠性与优质教育的稀缺性之间矛盾,资源配置的外因性与教育质量的内生性之间矛盾。为此,我国需要创新义务教育提供方式、整合义务教育体系结构、创造公平教育过程和环境,将这一政策话语转化为政策实践。
16-20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北京市学科评价方案的研制与实施

摘要:研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案是一项广受关注的教育评价热点问题之一。北京市已经开展了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案的实践,该评价方案由学科评价框架、内容标准、评价方式与题型、评价领域分数构成、学业成就水平描述、题目示例、测试试题呈现等七部分构成。其中学科评价框架的构成、内容标准的研制、学业成就水平描述为核心部分。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案初步形成系列化学科评价方案,探索采取纸笔测验等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但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学科评价方案的研制周期、纸笔测验的局限性、评价涉及的学段、评价方案的导向性等问题。
25-29

2012年首都教育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摘要:2012年12月12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2012年首都教育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会议以"走向教育的质量与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主题,围绕社会变革与学校发展、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政策研究、
29-29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大连市两所学校为个案

摘要:校本课程是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呈现出来的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存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重要价值在于追求课程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适应性。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多是零散的、无序的,教师为课程而教,学生为课程而学。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充分反映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需要有整体设计。大连市第一中学和大连市第十四中学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形成了包括"目标——领域——科目——专题——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专家指导——学校行动——合作分享"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行动策略。
30-34

“变革时代的价值教育与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

摘要:2012年11月17-18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变革时代的价值教育与公民教育",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从价值教育、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综合研究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价值教育和公民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澄清了一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提出许多实施、改进价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34-34

微型化校本课程与教师课程能力提升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的"宏大化""精英化"取向,使其增进教师课程能力的设想流于形式。微型课程是一种基于教师能力和学生兴趣的课程,和校本课程有着相通之处,但因其"微""小"和"扎根实践"的属性,用微型课程的视角解读校本课程,又使其具有了"灵活而有针对性""聚焦现实问题"和"小步子快跑"等特点。微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校本课程,为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视角。
35-37

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场课程标准驱动的变革,而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政治过程和技术专业过程。课程标准的这些属性要求研究者采取多种研究取向。课程标准研究取向分为历史取向、实证取向、质化取向、社会批判取向和技术取向,它们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相互构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随着研究取向研究的深化,课程标准的研究将会走向深入。
38-41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摘要:为发挥学科优势,给有志于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者搭建学术平台,2012年12月7日,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举行。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伍新春等专家学者,
41-41

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

摘要:中美两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与设计思路、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比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其课程目标设置更为细致。二者的比较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诸多启示:应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与交叉,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
42-45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师发展

近年来我国师德观念发展的三大趋向

摘要:我国素来重视师德,针对师德观念的反思与探索一直未曾停歇。尤其是自2008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各种观点纷至沓来,对以往集中强调教师品德崇高、突出教师全面示范、关注抽象化规范等师德建设观念提出了挑战。当前,师德观念呈现出由崇高师德趋向底线师德、由拓展性师德趋向专业化师德、由抽象化师德趋向实践性师德的发展态势。认识这些发展趋势,辨析和澄清新观念的内涵实质,对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9-52

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

摘要:创造性智慧是教师面对不确定教育情境的能力,是一种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更是一种对待教育的意识和态度。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技能熟练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化的标志。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信息等。要形成创造性智慧,教师必须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传递当作教育目标,把学生看作具体个人,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和反思,并具有职业自我意识。
53-56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为改革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以适应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要改革现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强化学校对教学的宏观管理,实现由"包办型"向"管理型"转变;明确院(系)教学管理责任,使其由"依附型"向"责任型"回归;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师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
57-59

外语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提升路径

摘要:教师的自我认同是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经历所形成的反思性自我,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外部规约的认识,也体现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审视。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课程理念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外语教师出现了一系列自我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语言自我的抑制、专业角色的混乱、价值选择的矛盾以及个人主体性的丧失。为消除自我认同危机、推进课程改革,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个体两方面入手提升教师自我认同。学校要通过创设积极教师文化,实现教师赋权增能;教师要深化个人实践知识、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以促进对课程改革的反思性理解。
64-66

儿童文学:教师儿童研究重要视角

摘要: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67-70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新世纪我国教育实践方法论的价值转换——从“只信不疑”到“疑而后信”

摘要:受升学主义传统、民众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教育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校养成了一种"只信不疑"的教学传统,进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善于服从的"好学生"。然而,随着我国在多元价值冲突、民族创新人才竞争和未来公民培养等一系列时代课题面前屡遭尴尬,学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术创新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匮乏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疑而后信"比"只信不疑"更符合人类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日后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质疑和讨论的空间。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