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4808
  • 国内刊号:11-2606/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410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4
  • 综合影响因子:1.51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政策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要: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在逐步实现资源均衡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必须转向教育质量的提升,追求教育质量的公平。为此,资源均衡阶段学校的外延式发展、依附性发展和同质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为质量公平阶段的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模式。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实现学校的转型变革与自主发展,它需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支撑,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4

重心下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走势

摘要: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共同的价值导向。但由于各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征。近年来,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均衡发展政策层面高度关注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生。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实现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目标之后重心开始下移。学校、课程、学生、教师作为教育系统运行的四大载体,是均衡发展政策重心下移过程中应关注的四大要素。
5-8

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理论思考

摘要:公平和效率是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必须同时达成的目标,但其所能借助的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都会因其本身固有的缺陷而出现失灵。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诸多现实问题正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综合产物。只有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教师劳务价格格局,矫正政府诸多自身问题和一些不合理的现有政策,实行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才能同时解决好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9-12

西部城市家庭义务教育投资分析——基于后缴费时代的实证研究

摘要: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西部城市家庭义务教育投资负担率不降反升,学校收费和特长培训班两项的投资量相对较大。学校收费、教育辅助、社会活动、素质提高和课余学习是影响家庭投资水平的五个主要因素。家长强烈的义务教育投资动机既是逻辑理性的体现,也受到诸多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影响。与工业生产不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家庭教育投入并非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充分条件。只有坚持教育投资的教育性原则,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3-16

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摘要:澳大利亚首都地区于2006年6月启动大规模的公立学校布局调整改革计划,此计划由教育部长提议,通过地区政府审核、公众协商讨论后制订改革方案,并逐年逐地区推进,于2011年全面实施,以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扩大入学机会并保障教育公平。在此次公立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方案制订较为民主,实施改革后也取得一定成效,公立学校入学率显著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所提升。“教育为本”的理念、民主高效的协商模式、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估,是此次公立学校布局调整可资借鉴之处。
17-20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一个完善的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除了涵盖教师、学校等教育主体外,还必须包括对于政府的教育质量问责。对于教师的问责、对于学校的问责、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问责三者只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教育问责体系,才能有效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1-24

“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批判

摘要:“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出发点不是儿童的和谐发展,而是家长的“需要”;由于“需要”,家长和学校之间构成一种利益关系,儿童成为学校和家长实现各自利益的手段。“家长的满意”不等于“人民的满意”,它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因素。“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不但存在价值方面的误区,还带来许多实践问题:加剧择校现象;模糊优质学校的性质;加大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能成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更不能成为一种办学理念。
25-28

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对来自天津、杭州、广州3个城市9所学校的427名教师(其中122名来自民办民工子女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及后续访谈后发现,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收入低、缺少社会保障、流动性大,但对公平的诉求强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良好,这也是教师坚守岗位的主要原因。调查还发现,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专业起点相对较低,培训机会严重不足,培训经费与机制缺位。针对这些问题,建立“顶岗实习”与“大学培训”联动机制、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遴选退出机制,有助于破解其教师发展的瓶颈问题。
33-36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基于对江西省H县的调研分析

摘要:基于对江西省H县的调研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和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外部拉动力;农村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和管理上的问题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内部推动力;学生学习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断乳期”的躁动及对独立、自由的渴望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心理原因。控制辍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明确行政责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助学制度、突破关键环节、构建亲情校园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37-40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学校文化建设

探寻学校组织结构设计的文化意义——来自平衡计分卡与维可牢结构的启示

摘要:学校制度文化包含学校制度安排、组织结构设计及其背后的管理理念支撑,以实践和落实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终极关怀。学校组织结构设计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带领学校成员共同选择、设立或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并作出结构决策的过程。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制度文化管理突出通过做事达到发展人的目的。平衡计分卡与维可牢组织结构是组织制度文化管理的新尝试。前者挑战制度安排,后者启发组织结构设计,二者对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均有启示作用。
41-45

城乡文化一体化与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乡村学校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当前乡村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应有的文化担当。面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乡村学校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坚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立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乡村学校一定能走出文化困境,培养出具有文化担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合格公民。
46-48

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

摘要:教师发展包括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包括教师发展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教师发展的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教师发展的条件——学校物质文化。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凝练共同愿景的精神文化;凸显专业自主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构筑协作的物质文化。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基础能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又对学校文化生态基础的重新塑造产生影响。
49-5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教学专业化困境及其突破

摘要:缺乏明晰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学理论指导下特质主义的盛行,构成了教学专业化的理论困境;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发展进取心的丧失、主体性的迷失,构成了教学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困境的成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标准化的简约性遮蔽了教学专业的情境性;二是经济发展的效益性湮没了课堂教学的迟效性。突破这一困境既要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构筑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也要凸显教学的情境性,培植教师的教学哲学。
52-55

语文教学情意发展向度探析

摘要:当前,情意教学实践乏力与众多情意缺失现象急需情意教育的强化。作为情意性较强的语文,应该疾呼情意教学的实施和推广,关注学生用内心的独特感受去诠释个体生命的差异。为打造语文情意课堂,教师可选择情意信息选择、情意媒体展示、情绪调控弥散、情境暗示启发、情知互动渗透等培养情意的策略。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堪称我国语文情意教学的典范,对促进学生情意发展具有示范作用。推广语文情意教学,要提升语文教师的情意素养,提高语文情境的适切性。
56-58

语文课程情意目标设定与达成

摘要:知识获取、方法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生成和价值观确立,互相关联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只有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统整在一起实施,才能使情意目标具有切实载体和可行途径。对情意目标进行层级设定,有助于三维目标的统整实施和有效达成。在纵向维度上,情意目标可按照学生情意发展水平和语文教材编排序列分层设定;在横向维度上,情意目标可从认知、交往和审美方面分层设定。语文教学应注重体验活动、动态生成和质性评价,把教材中的潜隐因素转换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将与预设答案相悖的认知行为拓展为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59-62

对薄弱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生命力的思考——基于杜郎口中学的个案分析

摘要:薄弱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一再表明,改革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改革的生命力来自课程与教学实践。本土生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具有朴实性、针对性、现实性、实效性、可迁移性的特点。理论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理论创新与发现、凝练、传播具有本土意义的实践创新经验的责任。建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合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去关注创设具有本土意义的课程政策与社会环境,共同唤醒中小学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质量和生命力的基础。
63-66

反思性教学生活及其培育

摘要:教学生活形式多种多样,反思性教学生活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教师自身和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重建。反思性教学生活的核心活动是教学反思,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生活样态,而只有反思性教学生活才能孕育教学生活的生机。反思性教学生活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获得职业幸福与尊严。实现反思性教学生活常态化、实践行动研究、强化教师的职业伦理和建设学校的文化制度是培育反思性教学生活的基本途径。
67-70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师发展

“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模式构建

摘要:“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模式涉及评估信念系统、评估思维逻辑和评估行动策略。评估信念系统认为评估是改进项目实施的过程、多元主体协商审议的过程、系统呈现项目结构的过程、多种方法优化组合的过程和满足多方信息需求的过程。评估思维逻辑则要遵循参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培训活动对教师发展的有效性、培训方案对培训过程的引领性等探究路线。评估行动程序则需依次进行适应评估、发展评估、功能评估、差异评估和改善评估。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