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金融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Finance

  • 11-1267/F 国内刊号
  • 0578-148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金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专题:金融系统LEI推广应用、专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金融、专家论坛、专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金融监管、绿色金融、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视点、金融科技、评论、人物、全球瞭望、观察思考、史话、数据、基层声音、随笔

中国金融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保险业及其监管的定位10-12

摘要:过去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金融创新加速,跨行业跨监管的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较快,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产品嵌套等方式套利,一些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者追逐炒作各类资产,甚至违法扰乱金融秩序。一是非理性举牌问题。举牌原本是二级市场普通股票投资过程中正常的信息披露行为,是一种报告制度。

中国金融杂志高端访谈
构建消费服务生态圈——访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13-16

摘要:在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零售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把握消费升级契机、借助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实现经营转型,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苏宁控股集团创立于1990年,二十余年来围绕零售业不断拓展经营领域,目前已经形成零售、地产、金融、文创、体育、投资六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消费服务生态圈,2016年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二名。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金融改革17-1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GDP增幅接近1O%的高速增长,铸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率,是未来金融改革发展应遵循的准绳。

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19-21

摘要:在2016年10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IMF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金融创新、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和强化的银行监管,非银行金融部门(Nonbanks)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得到快速发展,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2009年后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这对我国货币政策以及分业监管的金融架构也提出了挑战。

宏观审慎的五大原则22-24

摘要: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是伴随金融危机应运而生的新事物,也是对危机前一系列错误和行为的制度性反思。宏观审慎政策现在已经纳入英国经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并且政府还设立了一个法定的政策委员会来负责其制定——英格兰银行的金融政策委员会。然而,如果你问十个经济学家什么是宏观审慎政策,你可能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在此,我想抛砖引玉,阐述一下自己所体会的宏观审慎政策的五个指导原则。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银行表外业务管理
引导表外业务规范发展25-27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增长迅猛,引起了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表外业务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也是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的必需选择,但一些脱离客户需求、自我循环的表钋业务则潜藏了极大的隐患,亟须加强风险管控。本期专题约请了商业银行多位从业者和专家,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表外业务的风险及监管等相关问题。

表外理财纳入MPA的影响28-29

摘要:2017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开展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此次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这一举措将给银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下一步银行业又将如何应对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从业者面前。

非保本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30-31

摘要:自2004年光大银行落地第一笔理财产品以来,理财增速连创新高,截至2016年6月,全国存续的理财产品数量为68961只,理财账面余额26.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3%。非保本理财作为理财的主要品种,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不但已成为商业银行表外科目中的重要一项,而且在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输送血液、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表外理财业务风险与监管32-33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较多,各个金融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杠杆行为。其中,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正是这种加杠杆行为的产物,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隐患。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表外理财资产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增速比同期贷款增速高约20个百分点。如果任由其盲目发展,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系统性危机。

中国金融杂志金融监管
信托监管评级的“双重关注”34-35

摘要:2016年底,银监会正式印发了《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这个办法是对6年前《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的全面修订,新办法更充分地反映了我国信托业经营特点、更科学地设置了评价要素、更明确地传达了监管导向,对提升信托监管有效性很有意义。这个评级办法包括八个方面评价要素,按其首字母可拼写为CARECARE(可简称为Double CARE),即“双重关注”。

银行参与产业基金的原则36-37

摘要: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直正规模化出现则是在2006~2008年,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集中批准成立三批共十家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试点。后为避免外界对于产业基金到底是产业政策工具还是投融资工具的概念混淆,试点工作一度中止。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旨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基金又纷纷成立。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全覆盖征信服务体系
信用体系建设与小微融资38-40

摘要: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作为国家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于缓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融资供求模式的多元化,培育多种业态的征信机构和征信产品服务,有利于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形成错位协同发展。本期我们特约业界专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征信体系展开讨论。

大数据环境下的征信体系41-43

摘要:近两年,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兴起,消费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一个更加完善、规范、丰富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成为市场各方的热议话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20l5年初,人民银行启动了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试点工作。各方诉求强烈,但试点推进工作并非易事,至今仍有不少问题还是雾里看花,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探索。

全覆盖下的非银征信43-44

摘要:非银征信亟待破局 1999年,国务院特批成立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进行个人征信业务试点。其将近10年的探索,为建立更全面的个人征信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后,覆盖全国、以服务商业银行为主的央行征信中心建立起来,个人信贷业务的坏账水平持续下降。毋庸置疑,这个覆盖了9亿多人群、2100多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庞大征信系统,通过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

征信在多领域中的应用45-46

摘要:近年来,我国征信业发展迅速,市场化征信机构作为央行公共征信的有益补充,逐渐成为征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征信在金融、政务、产业领域广泛应用。

中国金融杂志区域金融
区域金融稳定工作探索47-49

摘要: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山东情况看,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后风险沿担保圈快速蔓延,部分地区贸易融资风险暴露,加之部分地区银企关系有所恶化,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和处置难度。当前正处于化解金融风险的时间窗口,人民银行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跑在风险前面,摸清底数,抓住关键,打破僵局,赢得工作主动,平稳有序化解新常态下的各种金融风险。

破解科技金融发展难题——以武汉市为例50-51

摘要:2009年,作为武汉市主要科技型企业集聚地的东湖开发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2年,武汉市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20l5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酋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立足自身科技资源和各项相关政策的优势,武汉市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形成了金融支持科技、科技推动经济的良好局面。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2%,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跨入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

推进绿色金融规范发展52-53

摘要:浙江作趋“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在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尤其是自G20杭州峰会召开并将绿色金融重要共识写入会议公报以来,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绿色金融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法律供给、支持集中交易并赋予产品优先受偿权,绿色金融可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从而调节社会资本流向、择优汰劣、去除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