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4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探索光大特色金融控股集团之路

摘要:2014年12月8日,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整体改制而成的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历时11年的兆大集团改革重组顺利完成,光大集团从此步入新的纪元。重组改革的完成和新光大集团的成立,将成为推动光大集团加快发展的重大红利,同时也为光大集团探索中国特色的金融控股集闭运行模式注入强劲的动力。
11-13

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

摘要:2009年7月,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委联合《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幕正式开启。试点五周年来,经常账户的人民币输出推升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发展主线逐步成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不少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进展。
14-16
中国金融杂志高端访谈

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摘要: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经济新常态下什么是最重要的,人们的思维要做哪些转变。厉以宁:新常态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方面首先反映出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经在10%以上,或者长期保持8%、9%,最近到了百分之七点几,有下滑的趋势。实际上,超高速的增长从来不是经济的规律性现象。我们曾经有过比较高速的增长,但付出了巨大代价。
17-20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不良资产处置创新

创新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近两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再度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为此,本刊约请多位金融从业者和专家,分别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视角,共同就以创新推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展开探讨。
21-2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摘要:自1970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担保发行第一笔住房抵押贷款转让证券开始,被称为“点金术”的资产证券化就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世界各国都争相尝试与发展这一新兴的创新融资工具。1990年,美国的资产重组信托公司(RTC)为有效处置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首开不良资产证券化(NPAS)先河。在RTC以证券化方式处理不良资产获得成效后,世界各国金融机构纷纷效仿,证券化技术也不断创新。
24-26

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创新

摘要:良好的清收处置体制、科学的清收处置经营机制是做好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提高不良资产回收价值、提升清收处置效率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长主要由依赖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更多依靠改革、创新驱动,一些长期依赖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现金流和偿债能力、偿债意愿明显下降,银行业风险防控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27-29

担保物权实现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应按照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充分运用特别程序实现担保物权,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步伐近两年来,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一度出现大幅双攀升现象,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刻不容缓。一些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引发诉讼清收案件集中爆发,但由于债务人还款意愿差、金融借贷纠纷数量多而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等因素,银行依法清收不良贷款起诉案件处理不畅,审理执行周期长,通过诉讼清收不良贷款困难。
30-32

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

摘要:在坚持不良资产渐进暴露的同时,政府应快速推出处置计划,并视情况采取果断的反危机政策不良资产影响着金融体系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已成为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要足够重视。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资产日益增多,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更加重要,中国要有效借鉴国际上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正确认识不良资产的性质,合理进行政策选择,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的制度化建设。
33-34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外汇期货市场建设

外汇衍生品市场格局演变

摘要:自四十多年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推外汇期货以来,全球外汇期货市场不断深入发展。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场外外汇衍生品日益场内化,包括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在内的外汇期货市场发展又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期。在国内,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实体经济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国建设外汇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日益凸显。本期专题对外汇期货市场发展的国际背景、全球经验以及我国的战略选择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一一解析。
37-39

金砖国家外汇期货市场建设

摘要:巴西等金砖国家的经验表明,外汇期货市场并没有影响场外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并且逐渐形成场内和场外两种外汇市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除我国以外,其他金砖国家均已建立了外汇期货市场。
40-42

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发展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离岸人民币中心不断增多,交易规模不断增长。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双向波动趋势日益明显。此外,各国监管机构纷纷对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加强监管,场内市场受到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支持。这种背景之下,境外各交易所逐步推出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
42-44

建设外汇期货市场的条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并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称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建设金融期货市场,配合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应资本市场风险管理需要,平稳有序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45-47
中国金融杂志视点

金融改革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摘要: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必须改变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存贷款为主体的间接金融架构,建立以“直接金融为主、间接金融为辅”的现代金融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展开。金融体系是以金融产品交易为基础的由金融制度、金融机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等构成的有机系统。金融资源不仅是各种经济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配置的取向、格局和方式还直接引导和制约着其他经济资源的流向、流速、布局和效率。
49-50

金融发展应适应新常态

摘要:在形成结构新常态和体制新常态过程中,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尤其要加快改革,形成新的金融结构、新的金融体制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这将深刻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增速正在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增长动力正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导向。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客观上要求在结构上形成新常态,在转型改革上形成新常态。
51-52
中国金融杂志保险

积极推进保险理论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必须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新常态,深化保险理论研究,推动保险实践,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53-54
中国金融杂志特别报道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周年回顾

摘要:2013年9月国务院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之后,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迄今,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探索已历经了一年的时间。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如何,为世人瞩目。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框架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
57-58
中国金融杂志评论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自4月份沪港两地监管部门共同沪港通的联合公告之后,沪港通就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话题之一。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强两地资本市场联系,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实质性步伐。市场期待沪港通将带来资金的快速流动,交易量可能出现快速上升。
59-60
中国金融杂志全球瞭望

澳大利亚地方债风险管理

摘要: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经验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国库公司间接融资为主,地方政府直接融资为辅,公私合营、市政银行和债券银行等间接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以预算管理、规模控制、信用评级、债务报告、主动化解为内容的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