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4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高端访谈

让保险真正成为有效的保障机制——访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董事长杨明生

摘要:魏革军: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国十条”),时隔8年,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十条”).作为保险业的资深参与者、实践者、变革者.首先请您谈谈对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认识。
10-13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完善地方债管理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误区

摘要: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20年来首次大修预算法,是地方债管理在法律层面上的重大突破。为此,本刊约请人民银行、财科所、社科院等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对加强和完善地方债管理进行了分析。
18-21

《预算法》在地方债上的突破

摘要:《预算法》实现了一系列立法进步,特别是在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预算法》的修订一波三折,终于在不久前修成正果。重新颁布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预算法,实现了一系列立法进步,在完善“四本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全口径透明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1-22

改善地方债发行体制机制

摘要:修改后的预算法从法律层面有力保障了地方债的健康发展,但地方债发行中还要重视几个关键问题 2014年年初以来,地方融资发债相关政策频出。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决定中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4月30日,国务院以国发文批转了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提出“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23-24

地方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

摘要:在我国新预算法实施的关键时期,借鉴各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对规范我国地方债务管理、探索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融资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对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举借过度又会增大债务风险,甚至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国外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既有通过市政债、公私合营(PPP)等解决政府资金来源不足问题的有益经验,也有巴西等拉美国家过度举债,导致债务过快增加而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25-26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

摘要:现阶段亟须总结历史,借鉴国际经验,明确改革方向,做到借债有度、用债有效、管债有方、风险可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演变路径 第一阶段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的城投债。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隐形的政府信用担保,地方政府成立投融资平台公司,公开发行城投债,大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有效刺激了经济复苏。但由于管理不规范甚至无序发展,引发虚假出资、信息弱透明度、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等问题,潜在的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相当大。
27-28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摘要:只有系统性地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形成事前控制和执行控制的结合,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主动管理和风险监控,才能将对地方政府倒债务的管理落到实处 2014年8月31日通过的新修订的《预算法》,与原《预算法》相比,在各方关注的地方政府举债权的问题上,修订后的《预算法》赋予了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的权限。 有条件适度放开地方举债权
29-30
中国金融杂志商业银行

林权抵押贷款与绿色经济

摘要:林业是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碳汇产业、生物产业和富民产业,更是一个具有巨大综合效益的战略产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林业抵押贷款可以开拓“林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生态得保护、银行拓业务”的良性发展格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开展情况
32-33

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增长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更加强化,以资本消耗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转变经营模式,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34-35

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和转型的深入,产能的整合、淘汰力度加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这一大环境下,国内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出现下滑,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时被掩盖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也引发了我们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多反思。关于单个授信客户信用风险的防范客户层面的信用风险防范,包括授信项目的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是目前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资源和精力主要投入的领域。
36-38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分析

摘要:作为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技术的总结,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无疑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商业银行而言,实施内部评级法有助于其提升风险计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流程;对监管机构而言,内部评级法的推广将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和灵活性,推动监管技术进步。然而,内部评级法毕竟是在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其假设条件、银行内外部环境与我国商业银行均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监管部门予以注意,并在第二支柱下的检查评估过程中加以弥补。
39-40
中国金融杂志视点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启示

摘要: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将对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质、合理促进中国货币政策转型升级、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带来有益的启示 美国量化宽松(下称QE)政策自2009年3月推出至2014年10月份宣布结束资产购买计划,历时5年半,涉及金额近4万亿美元,在美国财政政策缺位甚至掣肘的背景下,带领美国经济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又面临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艰巨任务。2013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不良贷款抬头、信托延迟兑付、贷款需求萎缩、存款流失加剧等问题。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将对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质、合理促进中国货币政策转型升级、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带来有益的启示。
41-42

QE退出对中国冲击有限

摘要:随着美国退出QE以及步入新的加息周期,国外对资本流动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强化,未来几年中国很可能面临短期资本流出显著上升的局面 自2008年底推出量化宽松(Q E)政策以来,历经近六年时间,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终于落幕。2014年10月底,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停止继续购买长期国债与MBS。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普遍面临短期资本大举流出的冲击:本币对美元剧烈贬值、国内资产价格显著下行、经济增速迅速走弱,部分国家甚至面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43-43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金融机构声誉风险

国际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摘要:声誉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特别是对于金融业来说,声誉风险事件具有更加巨大的破坏力,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经营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的变革,给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带来了多方面的新挑战。鉴于此.本刊特别约请监管部门、从业者及有关专家,共同探讨金融机构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的途径。
44-46

媒介变革下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摘要:声誉风险管理可以看做是商业银行的“国防建设”,商业银行需要正视新的舆论环境带来的挑战,提高声誉风险意识,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管理创新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点通过新媒体发酵,并最终形成声誉事件的案例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声誉风险管理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商业银行亟须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进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积极适应舆情环境的变化。
46-48

舆情传播与银行监管

摘要:新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力量的主导,具有放大声誉风险并衍生出更多风险的可能,从而使银行监管面临更大挑战 2014年3月,一则关于“射阳农商行倒闭”的谣言在网络传播,导致射阳农商行紧急调度大量现金应对挤兑风波。这是新媒体时代,舆情放大银行声誉风险并引发局部流动性危机的典型案例。新媒体正重塑社会信息传播环境,被动的舆情应对和单一的声誉风险防范已无法适应,必须重新审视舆情中的监管价值,主动构建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49-50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探索

摘要: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重点包括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强化事前管理、完善处理机制、完善配套机制、构建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五个方面 银行业务是一种信心游戏,商业银行通常将声誉风险看作对其经济价值最大的威胁。2009年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督促商业银行规范声誉风险管理,要求声誉风险管理全面覆盖商业银行各种行为、经营活动和业务领域。自该指引颁布以来,国内商业银行致力于声誉风险管理研究和思考,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重点包括五个方面。
54-55

保险集团企业声誉风险管理

摘要:国有保险集团企业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常态长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并注重事前评估和日常防范 声誉风险管理与品牌管理的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品牌已逐渐成为企业与客户联系极为重要的载体,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一个企业不管是战略、文化,还是产品、服务,在向消费者传递时,最终都会体现在品牌上。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品牌的作用则更加突出。除了一纸合同,保险产品可谓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兑现“承诺”,这样一种具有无形性、复杂性、长期性、内在价值不透明性等诸多特点的商品,不仅决定了保险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品牌、更应重视品牌管理,也决定了保险企业的声誉风险比其他企业更具有特殊性。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