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4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促进我国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支付服务体系是一国经济金融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支付体系建设。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结算系统"。
9-12

新国十条开启保险业发展新纪元

摘要:今年8月正式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保险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对保险业改革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重要影响。新"国十条"涉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创新之处很多,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13-16

积极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

摘要: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以下简称"高级方法")是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选择使用内部模型来计量风险和监管资本的方法,包括第一支柱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第二支柱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其中,第一支柱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及标准法。相对于标准方法而言,高级方法的计算过程更加精细,计量结果更为准确。
18-20

贷款风险分类和损失拨备制度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三

摘要:在银行监管理论框架中,资本的作用是抵补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资本充足的标准是银行所持有的资本足以覆盖各类非预期损失,而各类资产和表外项目的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应由银行所提取的风险损失准备金抵补。如果风险损失准备金不足,就要直接冲减资本。因此,资本与拨备是密切相关的,拨备监管制度是整个资本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严格计提拨备后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才是真实可靠的。
21-24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聚焦保险新“国十条”

保险业需要在反思中成长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于2014年8月13日颁布。新"国十条"明确指出"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并从构筑民生保障网、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创新支农惠农方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和改进监管、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政策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对保险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这对现代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5-28

把保险建成金融业的支柱力量

摘要:新"国十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从全局的视角去看待保险业的发展,即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保险业的发展问题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6年颁布"国十条"之后,国务院再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对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被保险业称为新"国十条"。新"国十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从全局的视角去看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即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保险业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如何发挥保险的作用,与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互动,在实现改革总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与现代化。
29-30

保险功能再认识

摘要:清晰认识保险的本质、功能与作用是准确定位保险的重要前提,也是制定保险业发展政策、促进保险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基础 保险本质、功能与作用的认识问题一直是保险理论以及保险发展的核心议题。一般来说,保险功能反映了保险本质,保险作用则体现了保险功能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应。保险功能是保险本质的客观要求,不存在大小之分,保险作用则可能因为功能发挥的方式与手段、外部环境等因素产生较大差异。清晰认识保险的本质、功能与作用是准确定位保险的重要前提,也是制定保险行业发展政策、促进保险行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基础。
31-32

把握保险发展黄金机遇期

摘要: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自从保险业进入中国,中国保险人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保险强国梦近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十条")。这是我国一个发展现代保险业的新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囊括了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宗旨、原则和目标,而且提出了现代保险服务的内容、促进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33-34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进展

摘要:宏观审慎监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金融系统整体性风险的监管;二是利用监管政策或其他非利率政策工具应对由资产价格行为造成的问题2007∽2009年的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各发达经济体均经历了经济上、政治上的严峻考验。所幸的是,政策制定者成功吸取了经济大萧条中的部分经验教训,实际表现明显优于市场预期。通过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巴塞尔委员会扩容,各国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监管者制定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本文将从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大而不倒"问题(TBTF)三个方面,介绍金融监管改革的进展情况。
35-37

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新变化

摘要:新兴的支付方式及其账户功能正在侵占传统金融的领地,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流通支付功能。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与监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冲击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国际实践美国是最早进行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及统计实践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并进行统计。
38-40

建立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以及夯实金融产业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利率又是经济金融中最为活跃和敏感的元素,利率市场化改革牵涉面广,影响程度深,稍有不慎,不仅不能激发出发展的动力,反而会危及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41-43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摘要: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存款总量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金融形式,如果条件不成熟而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很可能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自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到2013年7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经过近20年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看似就差"临门一脚",即放开存款利率。但是,作为我国利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准利率,存款利率是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其市场化的实现绝不是简单地放开管制权;
44-46

大额存单重启的影响与应对

摘要:大额存单是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工具,我国重启大额存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简称大额存单或CDs)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突破口。近来,央行重启大额存单的工作明显提速。应对大额存单重启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对于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生存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7-49

以管理精细化应对利率市场化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整个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中小银行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并不仅是简单的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而是在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三个层面,从计划、行政管理方式向有序的市场行为转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又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小银行所受影响更大。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管理精细化是一项重要的应对之策。
50-51

利率市场化下的风险管控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将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并导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 利率市场化下金融市场的趋势性变化 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不断增强。国外主流观点认为,系统性风险是由金融市场的外部性所致,不可能通过金融机构的内部程序来管理,也并不在市场所关注的范围之内。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国内银行业加快实施以非利息收入为导向的战略和业务转型,信贷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推进必将进一步打通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之间的联系,银证、银基、银保、银信和银资等合作将全面深化,使得金融市场中机构、业务、人员和风险的关联度不断上升,金融市场中的个体风险将呈现波及更广、传递更快的特征,使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不断增强。
52-53

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框架的进展

摘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优化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框架成为危机后国际社会的共同政策主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学术界和政策界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尤其是对政策治理机制进行了反思,即在治理安排上没有一家机构明确负责对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状况进行监督,从而也就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来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为弥补上述缺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优化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框架成为危机后国际社会的共同政策主张。
56-57
中国金融杂志视点

理性认识优先股

摘要:自2013年1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证监会于2014年3月21日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4月18日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优先股的制度建设已全面展开。浦发、农行、中行、兴业、平安和工行等商业银行则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优先股的发行准备。那么优先股的创设在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呢?笔者认为,对于优先股作用的认识需理性。
58-60

优先股的风险特征

摘要: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显示,优先股兴起于基础建设,繁荣于金融企业,危机后成为政府救市的重要工具;金融创新和监管完善是推进优先股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际经验:优先股的行业选择与社会功能兴起于基础建设行业:政府成为主导力量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优先股的产生源于政府基建资金不足而催生的金融创新。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