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4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高端访谈

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要素——访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前主席阿代尔·特纳

摘要:阿代尔·特纳勋爵(Lord Adair Turner),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前主席,现为伦敦经济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的客座教授、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ET)高级研究员。2012年阿代尔·特纳入选Bloomberg Market第二届年度"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阿代尔·特纳曾于2000~2006年任美林证券欧洲副总裁;2007年担任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及著名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委员会主席;
9-11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创造

摘要:信用货币创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复杂性在于参与货币信用创造的主体不是绝对垄断、不变的,而是竞争、可变的从货币的创造角度,我们可以把货币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自然货币,一种是国家货币,一种是现代信用货币。自然货币是指黄金白银等完全产自自然、天然具有货币属性、永久具有货币功能的货币。其供应过程完全受自然限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16-18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信托业转型升级

信托业转型之道

摘要:信托之路自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以来,信托行业已经走过35个春秋。很多人在回顾信托的历史时,喜欢用历次整顿来划分,但是笔者更愿意从发展的角度,把信托行业迄今为止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法两规"颁布前是信托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中国的信托机构从设立到宏观管理,再到业务运作,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19-21

以创新和担当促信托发展

摘要:信托业发展必须进行调整,出路在转型,信托业持续发展的策略是创新与担当从上世纪初现代信托制度首次引入我国,信托业已在中国大地上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信托业经历了扩张、整顿、规范等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国民财富迅速积累,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需求急剧增加,信托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2-24

后十万亿时代的信托突围

摘要: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之后,如今的信托业更需要深入探寻信托业务和产品转型、升级和创新的方向,找出从重重质疑和压力中突围的路径1913年,我国最早出现的信托机构——大连取引所信托株式会所设立。从彼时到现在,信托在中国走过了10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投机证券和房地产,引发"信交风潮",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做银行业务还是去银行化道路之争;从20世纪50年代销声匿迹,到八九十年代风生水起;
24-26

信托业发展困局

摘要:目前很多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定位仍然十分模糊,基本无经营特色可言,各公司业务领域和产品结构同质性极强,投融资领域过于分散和广泛转型主导下的监管新政中国银监会办公厅2014年4月10日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99号文"),文件的核心实质可归纳为"控风险、强监管、促转型"三大要素。在控风险方面:一是明确三项基本原则。
30-31
中国金融杂志商业银行

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摘要:资本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信息市场,信息的流通引导资源的配置。提升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利于信息在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自由、有效的交换,从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并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银行作为一国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拥有广泛利益相关者的特殊企业形态,其信息披露的有效与否,相较于普通企业而言,对资本市场和社会的影响更大,由其信息不对称或信息披露失效而产生的负面效果也远甚于普通企业。
34-35

监管改革对银行国际化的影响

摘要:危机后金融业的反思与改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新自由化时代的结束。危机之后,全球金融业开展了系统的反思,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线是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这在跨国银行表现得尤其明显。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机构,为摆脱危机纷纷壮士断腕,甚至断臂求生。
36-38
中国金融杂志评论

优化第三方存管制度

摘要:《国务院关于支持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指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优化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制度"。近期,有市场人士由此提出要改变现有的证券公司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以下简称"第三方存管"),由证券公司进行独立存管。实际上,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之前,证券公司客户资金即实行的是独立存管。但事实证明,独立存管为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提供了方便之门,诱发了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39-40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金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摘要:自199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定期组织开展银行业科技成果创新管理相关工作,以鼓励和引导各银行业机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推动金融普惠。从近年获奖项目来看,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从"信息技术支撑业务开展"转为"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高,成为了各银行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41-42

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成效

摘要: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主要应用的第一代支付系统实现了我国异地跨行支付清算从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飞跃为适应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对支付结算体系的新要求,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定位、借鉴吸收、完善需求、以我为主",加快支付系统建设,逐步取代电子联行系统。
43-44

管理会计系统提升精细化

摘要:管理会计系统在工商银行的成功投产应用,使全行建立起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为全行深化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转变经营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看,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和强化管理会计的运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向和手段。在中国工商银行创建"三个之最"现代金融企业过程中,集团化管理、综合化经营、国际化布局等一系列战略工作的快速推进,机构扁平化改革、账务上收改革、人力资源提升与薪酬改革、运管三项改革,以及总分行联动营销、公私联动营销改革的深化,对价值创造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45-46

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摘要:业务流程再造工程的成功研发和投产运行,为中国建设银行拓展服务客户能力和范围、加强柜员营销服务、促进网点转型等领域的运营再造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商业银行借助IT技术,推动运营集约化变革,成效明显,运营集约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志之一。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根据自身的整体战略目标和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同业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资源现状,启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工程"的建设。
47-48

普惠安全的手机金融模式

摘要:"民泰随意行"通过STK定制短信方式具备了借款还款、转账圈存等远程信贷支付功能,并且实现了线上支付与线下支付业务的有效融合近年来,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遵循"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坚持高科技与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成功地推出全国首个金融IC卡手机信贷系统(简称"民泰随意行"),成为人民银行手机金融IC卡信贷创新示范工程的首个实践者。
49-50

让地铁用“芯”先行

摘要:金融IC卡在地铁的应用推广,不但降低了人工售票处现金收取的数量,而且降低了自动售票机找零硬币的消耗成都银行作为四川省首家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下,依托成都市公共服务事业资源,以地铁作为成都市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建设"基于PBOC3.0标准的地铁金融IC卡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金融IC卡电子现金地铁消费应用,使金融IC卡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取得了重大突破。
51-52
中国金融杂志视点

金砖开发银行的前景

摘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库的成立,对于发展中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和重要示范作用2014年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五国领导人峰会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库正式宣告成立。这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一套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相平行、主要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新体系已呼之欲出。
53-54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突破

摘要:金砖开发银行的成立无疑将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并成为在全球增长和发展领域中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的补充2014年7月15日的巴西峰会上,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通过了《福塔莱萨宣言》,期盼已久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DB,以下简称"金砖银行")得以正式宣告成立,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CRA)。金砖银行的成立得到了各方关注,被认为是国际金融与经济合作的重要突破。
55-56
中国金融杂志经济观察

中国潜在增长率趋势分析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幅放缓到2013年的7.7%。经济放缓一部分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发达国家在危机后的经济调整导致全球最终需求放缓,迫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推动转为内需主导。从国内因素来看,最近两三年的经济下滑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继2008~2010年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近两三年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到中性。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放缓。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