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0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新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对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行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是新起点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1-13
中国金融杂志专访

金融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访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

摘要: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提出:"到2050年,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城市建设问题,"世界城市"行动计划将在未来出台的北京"十二五规划"中分解落实。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北京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不仅发展速度雄踞各行业之首,而且已经跃居首都第一大产业。那么,金融业如何依托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总部聚集的优势,服务首都国际大都市和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世界城市建设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面对国家国情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新变化,面对首都在国家工作大局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面对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责任,如何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审视首都金融业科学发展,提高科学发展水平、规划建设档次和服务管理水准,使首都金融科学发展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相适应,为首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主编魏革军先生对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进行了专访。
14-16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改革新思路

摘要:实施改革的缘由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夏天制定了更高的资本交易账户标准,以应对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更高的要求以及资产负债表外的风险。此外,2009年12月的提议代表了对巴塞尔协议II框架基础性的加强以及首次引进流动性风险的最低全球标准。这些改革措施是针对那些危机前的重大缺陷而设计的,正是这些不足在危机期间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17-18
中国金融杂志货币政策

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进入"后危机时期"。后危机时期的中央银行,不仅要夯实经济复苏基础,防控经济二次探底风险,还应该对危机前后以及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进行全面反思,以便为未来经济增长创造更加稳健的金融宏观调控环境。
21-23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外向型经济在复苏中转型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抓住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外向型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实现了由内源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与此同时,江苏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也增加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外部经济景气状况的依赖。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2009年全省外贸出口累计下降16.3%,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实际利用外资仅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年回落近14个百分点。
27-28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摘要: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外需急剧萎缩导致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大幅下降,进而使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受到深度冲击,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主因。从深层次看,金融危机使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受到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在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固有矛盾的同时,也形成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外贸出口和工业的大幅回落,为我国扩大消费、发展服务业、推进区域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创新等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9-30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成效及发展方向

摘要: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从沿海向内地传导,加之汶川地震造成的严重损害,四川经济增速一度明显放缓。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针对区域实际,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化危机为机遇,经济率先企稳回升。
31-32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新体系

摘要: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各国央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都在着手进行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的探讨。结合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传导过程,如何构建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深入研究。
37-39

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思路和政策框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回顾危机中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暴露的问题,结合我国的银行业实际,我们认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之一。
40-42

重视后危机时代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

摘要:金融危机引发了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及其监管理念的反思。各国政府纷纷强调要修改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2009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框架》,首次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提出了具体建议。
43-44
中国金融杂志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城市土地开发贷款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

摘要:为了促使土地集约利用,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我国逐步实行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城市土地收购储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客观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信贷投入空间。城市土地开发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政府授权或委托、合法的城市土地开发主体发放的,用于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及相应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的贷款。
48-50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探索国际板市场

设立国际板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摘要:设立国际板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2009年4月29日,在国务院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随后,上海市政府在对外的《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中表示,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证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可以说,国际板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51-53

推出国际板的历史契机

摘要:出口导向阶段的逐步完成是推出国际板的历史契机,而国际板的推出,也是解决我国经济转型中所遇困境的有效手段当前,关于在中国内地设立国际板市场的讨论日益激烈。设立国际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境外企业直接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IPO);二是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推出国际板的意义不仅仅是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54-55

日本国际板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只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向着国际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行进,东京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市场的失败就不会在中国重演建设国际板是实现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在建设国际板的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循序渐进,稳妥应对。
56-57

有关国际板推出的几个法律问题

摘要:国际板的推出可以满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然而,国际板的推出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法律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2009年4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的推出提上议程。促进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国际板的推出可以满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然而,国际板的推出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法律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58-59
中国金融杂志视点

中国地方债务膨胀及其综合治理

摘要: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融资热成为各地普遍现象,而由此引发的地方高额债务亦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10年,中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得地方债务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愈加突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已经采取了多种方式,试图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但只要地方经济需要发展,只要地方缺乏资金,地方债务膨胀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60-6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及化解策略

摘要:6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阐述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成因、风险及化解策略。
62-63

地方政府负债情况调查的三个重点

摘要:地方政府的财力、负债情况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为实现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保有控"的信贷调控目标,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开展好地方政府负债情况的信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调查中应对以下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