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金融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Finance

  • 11-1267/F 国内刊号
  • 0578-148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金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专题:金融系统LEI推广应用、专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金融、专家论坛、专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金融监管、绿色金融、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视点、金融科技、评论、人物、全球瞭望、观察思考、史话、数据、基层声音、随笔

中国金融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推进国民金融知识教育活动
普及金融教育 提高国民金融素质8-8

摘要: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人们谈论最多的事情,往往是最不熟悉的事情。

全民学金融 社会更和谐9-9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工作。总理明确提出加强和普及金融教育,对出版普及性的金融知识读物,提高人民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关心。编写《金融知识国民读本》是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发展全民教育的指示精神,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新的尝试。

加强金融宣传 把优秀作品推向全社会10-10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金融业承担着合理、高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职责,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联。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种类不断增加,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金融业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强和风险高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参与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新形势下,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

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知识国民读本》首发式暨赠书仪式10-11

摘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历时近一年时间组织编写的大众化金融知识普及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日前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国务院总理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亲自撰写了“致读者”的序言。2007年1月18日,《金融知识国民读本》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宣教局局长杨新力,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仪式并讲话。仪式上,通过”万村书库工程“,中国图书馆协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代表,向广大农村,县(市)以上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赠书。

宣传普及金融知识 弘扬先进金融文化11-11

摘要:《金融知识国民读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专门面向普通百姓全面介绍金融知识的、权威的普及性出版物。它的出版发行,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做出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向该书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组织编写该书的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衷心感谢!

做好金融专业图书的大众出版工作12-12

摘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全民阅读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面向大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国民金融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金融专业图书的出版者,应该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新的历史起点 新的历史使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时的思考14-17

摘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有银行在经历了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改革以及首次公开发行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后,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治理架构以及服务模式、技术装备等各方面都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已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新兴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跻身全球最大金融企业行列的新成员。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之际,中国的国有银行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有股份制银行,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提升民族银行业全球竞争地位的基本依托,必须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在持续的变革和创新中,不断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构建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风险管理 共建和谐社会18-20

摘要: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国际经验表明,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无法回避风险,特别是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往往进入了人口与自然、资源与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等不稳定因素,形成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风险,妥善处理灾害与突发事件,把因各种意外和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集合行业力量做好风险管理20-2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类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风险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的风险结构主要以自然风险为主,目前则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的结构,新技术的采用也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大的未知风险。如何辨识、评估、控制和转移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保险中介积极参与风险管理22-23

摘要:如何发挥保险中介在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中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刻不容缓——访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24-25

摘要:史培军是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专家,重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区域自然灾害、遥感与GIS在区域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并任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对国家、对民族、对整个社会而言,综合灾害风险管理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理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26-29

摘要:2007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便宣布:从1月1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的理由与过去相仿,都是为了收缩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我国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及其应对之道29-31

摘要:当前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各种投机性资金不断涌入,促进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升位压力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人民币升值向自我实现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过高提高了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和一些宏观经济失衡现象。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发展战略思考32-34

摘要:当今,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在国内外大银行挤压下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否经受得住开放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是甘愿退出经过十几年发展才形成的由大中型优质客户支撑的公司银行业务阵地,还是根据国情、行情,探索一条新型的公司银行业务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商业银行提升服务品质的途径34-36

摘要: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全面结束,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资商业银行将直面外资银行的挑战。服务品质是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如何有效、快速提升服务品质将成为中资商业银行应对全面开放挑战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境外债券投资的会计分类核算问题36-3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外汇来源的增加和外汇运用渠道的不断扩大,境外外币债券投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外币债券投资在国内金融机构的外汇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合计3379亿美元外汇资金运用中,外币债券投资达到1230亿美元,占比36%。从投资品种上看,既包括政府债券、机构债券、公司债券,也包括嵌有衍生产品的结构性债券,如利率结构产品、信用结构产品。由于境外债券往往含有嵌入式衍生产品或结构性产品,风险确认和计量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债券投资的确认和计量十分重要。

香港银行业收费的启示38-39

摘要:香港银行业收费的背景 一般认为,香港银行业收费始于汇丰银行。2001年7月,汇丰银行开始对存款结余低于5000港元的储蓄账户每月收取40港元的服务费。随后,其他银行积极跟进,收费项目和收费金额不断增加。香港银行业在这个时期收取服务费,与利率协议安排的取消、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及作业成本法的引入紧密相关。

中国金融杂志运行分析
2006年金融运行分析40-41

摘要:2006年货币信贷增长经历了前8个月的过快增长后,9月份以来广义货币M2和贷款增速进入平稳放缓阶段;全年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加快。股票市场发展对储蓄存款的分流导致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由于2006年信贷投放较多和企业效益较好,企业资金总体宽松。贷款投放过多的势头在2006下半年得到明显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已在第三季度度过拐点,增速开始减缓;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在第二、第三季度明显减缓后,目前保持平稳。2006年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市场利率水平总体高于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