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11-5257/R 国内刊号
  • 2096-4811 国际刊号
  • 1.8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健康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精神卫生、论著_心身疾病、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心理评估、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湖南省2014-2016年在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死亡现况及减寿分析1121-1125

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6年湖南省在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死亡现况、死亡原因及寿命损失,为重性精神障碍的防治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2016年间"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中所有死亡个案的性别、发病年龄、死亡原因等信息导出,利用Excel 2016以及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采取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及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分析重性精神障碍所致的寿命损失。结果:湖南省2014~2016年在管重性精神障碍死亡个案共计12017例,平均病死率为14.52‰,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有统计学差异(χ~2=6.684,P〈0.05);死亡患者平均寿命为(60.97±18.18)岁,疾病类型以精神分裂症为主,死亡患者人口学特征方面,以汉族、农民、已婚、小学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在当地贫困标准以下者为主;死因主要包括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相关并发症、意外、自杀、他杀等,其构成比分别为48.9%、12.7%、9.3%、3.3%、0.2%;初次发病年龄平均为(43.64±21.41)岁,不同类型的重性精神障碍死亡患者的初次发病年龄有统计学意义(F=44.559,P〈0.001);精神分裂症所致潜在减寿年数最高,为165870.48人年,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所致潜在减寿率最高,为1096.69‰。结论:湖南省在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死亡风险及寿命损失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降低患者病耻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高精神障碍就医诊疗的可能性是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其健康寿命年的关键所在。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1126-1129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间于我院诊治的8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依据患者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教育,观察组给予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评分、疾病知识水平以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54,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83,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9.681,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6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疾病知识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而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与心理痛苦的关系1129-113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与心理痛苦的关系。方法:选取89例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89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AS)和心理痛苦温度计(DT)、心理痛苦问题量表(PL)进行调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DAS评分、DT评分、PL及各维度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认知功能障碍与心理痛苦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和DA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222,4.684,5.204,4.666,3.220,5.479,5.470,5.545,12.970;P〈0.001),观察组患者在社会实际问题、家庭问题、情感问题、躯体问题、PL总分和DT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9.960,9.862,8.356,11.073,14.398,27.689;P〈0.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AS评分与DT评分及PL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6,0.418;P〈0.001)。结论: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心理痛苦呈显著正相关,患者认知障碍越严重,患者心理痛苦程度越高。

双相障碍缓解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1133-1135

摘要:目的:本研究调查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情况。方法:选取40名符合国际疾病与分类诊断标准(ICD-10)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选取4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患者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在心理弹性总分、坚韧性、力量性及乐观性上存在统计学差异(t=-6.221,-5.859,-4.359,-4.014;P〈0.01);与对照组比较,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t=-2.978,3.171;P〈0.01)。结论: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心理弹性低,患者应对方式消极。

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应用价值1136-1138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精神药物利培酮治疗、病情监控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3个月后评估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遵医率78.00%(39/11)、治疗有效率86.00%(43/50)分别较对照组58.00%(29/50)、68.00%(34/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4.574;P〈0.05);观察组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QLS)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及总分分别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2.372,-2.518,-3.449;P〈0.05)。结论 :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遵医行为和临床疗效,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1139-1143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8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学龄期哮喘儿童168例为哮喘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哮喘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父母进行评估。结果: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5.12%,高于对照组(χ~2=5.672,P〈0.05)。哮喘组社会能力总分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总粗分高于对照组(t=13.765,6.549;P〈0.05);缠结型和亲密型家庭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评分高于松散型和自由型家庭,行为问题总粗分和行为问题检出率低于松散型和自由型家庭(F=26.635,31.726,χ~2=24.235,P〈0.05);不同类型适应性水平家庭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评分、行为问题总分和行为问题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93,32.854;χ~2=27.567,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呈正相关,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r=0.159~0.425,P〈0.05)。结论: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1143-1146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的干预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一般自我效能及乐观心理的影响。方法:将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积极心理干预,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及乐观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干预5周后,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2.43,7.26;P〈0.05),且干预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t=2.95,7.44;P〈0.05)、乐观评分(t=5.60,11.17;P〈0.05)均较干预前提高,干预组提高更明显;干预组在积极预期(t=6.08,P〈0.01)、消极预期(t=9.15,P〈0.01)、接纳(t=9.09,P〈0.01)、转换(t=6.12,P〈0.01)、努力(t=11.90,P〈0.01)5个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提高,对照组仅在接纳(t=2.57,P〈0.05)、努力(t=4.50,P〈0.01)2个维度得到提高。结论: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提升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及乐观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

认知情绪调节对大学生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行为特征的影响1147-1149

摘要:目的:探究认知情绪调节对乙型肝炎大学生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乙型肝炎(乙肝)治疗的大学生7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情绪调节。记录干预前后及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心理状态变化。以调查问卷方式记录患者认知情绪调节前后合理饮食、正规用药、劳逸结合、情绪稳定、定期复查、戒烟戒酒等对行为特征影响。结果:两组患者SDS、S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5.678,37.135;P〈0.05);两两比较显示,干预后和随访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SDS、S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2个月SDS、S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合理饮食、正规用药、劳逸结合、情绪稳定例、定期复查、戒烟戒酒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0,6.786,6.138,20.727,14.805,13.412;P〈0.05)。结论:认知情绪调节可以减轻大学生患者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矫正患者不良行为特征,加快病情康复。

心理康复对青光眼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和视力恢复的影响1150-1152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康复对青光眼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和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手术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实施心理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6,-7.328;P〈0.05);观察组眼压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人数35人,明显多于对照组人数27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5)。结论:心理康复护理可缓解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眼压,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152-1156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16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实施新辅助化疗,化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采用汉密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两组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3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11.45±1.42)分、HAMA评分(12.10±1.15)分、PSQI评分(6.93±1.26)分较对照组低(t=-19.630,-16.873,-20.187;P〈0.01),而SCL-90评分(80.45±5.77)分、QLQ-C30评分(87.15±10.21)分高于对照组(t=7.650,6.752;P〈0.01);干预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Z=7.666,P〈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宫颈癌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新辅助化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心理支持辅助治疗对单侧唇裂儿童及其家属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156-1161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支持辅助治疗对单侧唇裂儿童及其家属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签法将我院84例单侧唇裂儿童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在围术期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给予双向综合心理支持辅助治疗,比较2组干预前后患儿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Herth希望量表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并观察2组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SDS评分(t=-7.329,P〈0.001)、SAS评分(t=-4.875,P〈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Herth量表中对现实以及未来积极态度(t=3.749,P〈0.001)、与他人之间保持亲密关系(t=2.465,P〈0.05)、采取积极行动(t=3.014,P〈0.05)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CL-90中精神病性(t=-2.038,P〈0.05)、躯体化(t=-3.502,P〈0.001)、偏执(t=-2.129,P〈0.05)、强迫症(t=-2.173,P〈0.05)、恐怖(t=-2.580,P〈0.05)、人际关系敏感(t=-2.952,P〈0.05)、敌对症(t=-3.123,P〈0.05)、抑郁(t=-2.480,P〈0.05)、焦虑(t=-4.187,P〈0.001)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GQOLI-74量表中物质生活状态[(t=4.431,P〈0.001),(t=4.462,P〈0.001)]、社会功能[(t=4.152,P〈0.001),(t=5.162,P〈0.001)]及心理健康[(t=3.274,P〈0.01),(t=2.643,P〈0.01)]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26.19%(χ~2=3.977,P〈0.05)。结论:在单侧唇裂儿童围术期给予双向综合心理支持辅助治疗,可有效减少患儿及家属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儿希望水平,同时提高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继续动机性访谈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影响1161-1165

摘要:目的:探讨继续动机性访谈联合居家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脑梗死后抑郁出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出院时均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对照组给予居家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继续动机性访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月后服药依从性的改变,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估,分析并比较其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出院6月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t=9.747,P〈0.05)、不良习惯改变情况(t=9.826,P〈0.05)、自我护理能力(t=9.577,P〈0.05)、情绪控制能力(t=8.889,P〈0.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6月后药物依从率(95.0%)较对照组(72.5%)明显上升(χ~2=5.878,P〈0.05);观察组HAMD评分(t=9.791,P〈0.05)和HAMA评分(t=9.682,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850,7.230,4.398,7.850,8.854,9.591,8.867,8.769;P〈0.05)。结论:出院后继续动机性访谈能帮助患者及家属获得最佳院外延续性护理方案,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良习惯改变情况、自我护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能明显提高居家护理质量,进而达到改善脑梗死后抑郁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社会心理干预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1165-1169

摘要:目的:分析社会心理干预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不孕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在进入IVF用药周期开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社会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评价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状况及幸福感,并记录临床妊娠结局(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1.194,-8.813;P〈0.001);干预后观察组SCL-90评分总均分及各因子低于对照组(t=-8.179,-6.775,-9.728,-17.928,-2.161,-7.534,-9.845,-4.131,-2.163,-9.429,-7.674;P〈0.05);干预后观察组MUNSH总分及正义情感(PA)、正性体验(PE)得分高于对照组(t=11.646,4.132,6.798;P〈0.001),负性情感(NA)、负性体验评分(NE)低于对照组(t=-10.549,-2.225;P〈0.05);观察组优质胚胎率83.64%、临床妊娠率74.55%高于对照组63.64%、54.55%(χ~2=5.666,4.807;P〈0.05),两组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IVF-ET治疗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继而改善其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心理干预联合降钙素、利塞膦酸钠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IPKP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170-1173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联合降钙素、利塞膦酸钠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IPKP)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行IPK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联合降钙素、利塞膦酸钠,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康复情况、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长。结果:干预前,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度、焦虑、抑郁、躯体化、情感功能、休闲社交等分值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度、躯体化、情感功能、休闲社交等分值均较对照组高(t=2.271,2.313,3.297,5.268,7.287,7.547;P〈0.05);焦虑、抑郁分值低于对照组(t=-9.410,-9.221;P〈0.05);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长短于对照组(t=-2.189,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降钙素、利塞膦酸钠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IPKP术后康复治疗具重要应用价值.

心理干预联合强化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174-1178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联合强化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2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着重心理干预,并强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测定干预前后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778,-3.738;P〈0.05);干预前,两组GSES、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1,-4.569;P〈0.05);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QLQ-C30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2.451,9.568;F组间=18.726,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QLQ-C3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强化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其生活质量。

白血病患儿细致性护理对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1178-1182

摘要:目的:研究细致性护理对白血病患儿心理状态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74例白血病患儿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细致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抑郁(SDS)、焦虑(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PedsQLTM)评分、依从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SDS评分(t=-6.696,P〈0.001)、SAS评分(t=-6.125,P〈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SCL-90精神病性(t=-9.867,P〈0.001)、躯体化(t=-9.578,P〈0.001)、偏执(t=-6.622,P〈0.001)、强迫症(t=-5.365,P〈0.001)、敌对性(t=-6.698,P〈0.001)、恐怖(t=-9.405,P〈0.001)、人际关系(t=-7.887,P〈0.001)、抑郁(t=-8.773,P〈0.001)、焦虑(t=-7.112,P〈0.001)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PedsQLTM3.0总分(t=10.716,P〈0.001)、PedsQLTM4.0总分(t=10.532,P〈0.001)、依从率(χ~2=4.723,P=0.0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χ~2=5.736,P=0.017)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白血病患儿给予细致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负面心理及情绪,优化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与化疗配合度,降低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高。

语言安抚、抚摸护理联合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1183-1187

摘要:目的:探讨语言安抚联合抚摸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儿科收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发病期两组均予以抗感染、吸入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语言安抚,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语言安抚联合抚摸护理联合干预,4周后观察疗效,采用艾森克个性(儿童)手册(EPQ)评估患儿治疗前后疾病个性特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并采用哮喘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使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父母问卷)评估患儿半年来的行为表现,并统计患儿支气管哮喘再发次数。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3.7%,显著低于观察组95.0%(χ~2=13.70,P〈0.05);干预后,观察组精神质、外向、掩饰性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3.12,22.80,20.70;P〈0.01);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77,6.73;P〈0.01);干预后观察组哮喘发作症状、情感状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18,5.66;P〈0.05);干预后观察组行为障碍、再入院率依次为6.3%、1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1,4.97;P〈0.05)。结论:语言安抚联合抚摸护理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情绪发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基于微信群的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焦虑的作用1187-119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微信群的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焦虑的作用及在预防陪护与医务人员产生矛盾和纠纷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9月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属共10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干预组采用基于微信群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宣教,分别于陪护24小时内和陪护1个月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心理焦虑水平。结果:两组人员在陪护24小时内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0,P=0.860)。在陪护1个月后,对照组焦虑水平高于实验组(t=-2.020,P=0.044)。实验组陪护与医务人员发生争执、医疗纠纷的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96,P=0.036)。结论:基于微信群的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焦虑的作用显著,在预防陪护与医务人员产生矛盾和纠纷的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