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11-5257/R 国内刊号
  • 2096-4811 国际刊号
  • 1.8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健康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精神卫生、论著_心身疾病、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心理评估、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百乐眠胶囊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和记忆商数的影响961-964

摘要:目的:探讨百乐眠胶囊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和记忆商数的影响。方法:收集11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百乐眠胶囊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目(HAMD)评定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测验记忆商数。比较两组患者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疗效、HAMD评分、PSQI评分、记忆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8周后,观察组患者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75,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8周时的HAMD评分降低(t=8.04,9.59,8.57;P〈0.01),PSQI评分降低(t=11.35,P〈0.01),记忆商数升高(t=8.82,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8,P〉0.05)。结论:百乐眠胶囊联合盐酸氟西汀是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案,治疗有效率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及记忆功能,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应用。

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964-969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利培酮"、"维思通"、"齐拉西酮"、"齐哌西酮"、"噻帕西酮"、"首发"、"认知"为中文检索词,以"risperidone"、"ziprasidone"、"cognitive disorder"为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Cochranc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2010年以后发表的文献,纳入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比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对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中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错误应答数、总应答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Meta分析显示,(1)正确应答数:齐拉西酮组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29,95%CI(1.59,4.99),P〈0.001];(2)完成分类数:齐拉西酮组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62,95%CI(0.01,1.23),P〈0.001];(3)持续性错误数: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17,95%CI(-4.46,0.61),P=0.13];(4)错误应答数: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66,95%CI(-8.30,6.98),P=0.87];(5)总应答数:齐拉西酮组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77,95%CI(4.12,7.43),P〈0.001]。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均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和总应答数,齐拉西酮组显著优于利培酮组。因此,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更有效。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与认知行为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比较969-973

摘要:目的:比较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与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MDR组和CBT组,每组各27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在治疗前、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失访率分别为29.6%(EMDR)、7.4%(CBT),两组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4个领域均有显著性提高,在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CBT效果优于EMDR(t=-2.258,P=0.028;t=-2.740,P=0.008),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验证了这一结果。结论:EMDR和CBT均能有效提高PTSD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EMDR组存在较高的失访率,因此当引用CBT在心理和环境两个领域优于EMDR这一结论时应慎重。

左额叶CT值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973-976

摘要:目的:探讨左额叶CT值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0例作为观察组,取120例正常的头部CT患者作为正常组,测量其脑部CT图像上大脑左侧额叶CT值,分析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大脑左侧额叶CT值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左额叶CT值低于正常组(t=17.286,P〈0.05),PANSS评分阴性症状的CT值与阳性症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758),不同的教育程度和是否具有职业的患者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额叶CT值与PANSS评分呈负相关(r=-0.455,P=0.024),左额叶CT值与病程时间分评分呈负相关(r=-0.406,P=0.035)。结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叶CT值显著降低,与精神分裂症状的程度和病程时间呈负相关,左侧额叶CT值降低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影像依据。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分析977-980

摘要:目的:探讨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儿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在治疗前测定住院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儿59例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同时对研究组患儿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的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3(t=-9.025,P〈0.001)、T4(t=-6.524,P〈0.001)值比对照组更低,研究组TSH(t=2.431,P〈0.05)值比对照组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同性别、族别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性症状与反应缺乏对T3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定系数R~2=0.283。结论: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儿的T3、T4值偏低,TSH值偏高,阴性症状与反应缺乏是影响T3值的因素之一。

意象对话技术合并抗抑郁药物对恶劣心境疗效的影响980-983

摘要:目的:探讨意象对话技术合并抗抑郁药物对恶劣心境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77例恶劣心境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意象对话合并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12周末,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D-24)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2周末,研究组HAMD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11.386,18.410;P〈0.01),研究组临床显效率(痊愈、显进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6.537,P〈0.01),意象对话技术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结论:意象对话技术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恶劣心境较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更有优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疗效984-988

摘要:目的:探索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精神状况的实际效果,为提升家属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康复成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常规随访、康复指导基础上结合认知团体心理治疗的运用,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亲属应激量表(RSS)等评估治疗对家庭照料者的影响,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量表结果。结果: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AS、SDS、LSIA以及SSRS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因子中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t/t'=-2.498,-3.675,2.762,2.835,4.370,3.624;P〈0.05),且在SAS、SD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LSIA、SSR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在SAS、SDS、LSIA、SSRS、RS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2.810,2.892,-2.385,-3.089,2.011;P〈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能作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系统的补充,显著减少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干预能通过改善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家庭康复氛围营造,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对缓解家属心理应激具有一定作用。

家庭认知功能训练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989-993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认知功能训练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方法:采用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在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精神科老年病房常规护理合并家庭认知功能训练)和对照组(41例,精神科老年病房常规护理),训练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生活质量,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及威斯康星卡分类测验(WCST)评价认知功能。结果:训练6月后,(1)研究组WHOQOL-BREF量表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4.0885,3.7472;P〈0.05);(2)研究组WAIS量表在言语智商维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3126,P〈0.05);(3)研究组WCST量表在总测验数、正确百分数维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2.1353,2.0571;P〈0.05)。结论:家庭认知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优势视角下的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993-997

摘要:目的:探讨优势视角下的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6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研究组患者应用基于优势视角的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随访服务。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临床评估。结果:以基线和干预6个月后为观察点,基线水平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3.228,2.451;P〈0.05);症状量表总分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3.528,P〈0.05)。结论:优势视角下的个案管理模式能提升患者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改善其社会支持系统,进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的康复有利,延长观测时间可能会发现个案管理模式更多的效果。

艾司西酞普兰致锥体外系反应1例报告997-999

摘要:患者,52岁,男性,因抑郁焦虑状态服用艾司西酞普兰,4周时抑郁焦虑症状明显改善,但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加用抗胆碱能药苯海索,减服艾司西酞普兰,1个月时锥体外系反应相关症状消失。

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999-1002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进行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QLS总分以及心理社会量表、动力与精力量表、症状/副作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5.85,4.02,3.71,6.35;P〈0.01)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得分(t=-4.04,-2.31,-2.07,-5.08;P〈0.05),提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SSPI总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8.87,-11.98,-7.87,-6.89;P〈0.01),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得分(t=5.86,8.27,5.76,4.6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社会功能提高且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广东铁路警察人格特质与情绪劳动的关系1002-1007

摘要:目的:探究广东铁路警察人格特质与情绪劳动的关系。方法:使用EPQ人格测试问卷及情绪劳动量表,在广东省共计284位铁路警察中开展调查。结果:(1)广东铁路警察情绪劳动的表层扮演在所在警种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F=2.027,P〈0.05);情绪劳动的深层扮演在职称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F=3.375,P〈0.05),在警种分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2.055,P〈0.05);(2)在广东铁路警察群体中,神经质和外向性的T分处于中等水平。精神质的T分偏高,超出正常水平;(3)广东铁路警察人格特质与表层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分别跟深层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广东铁警的情绪劳动与其人格特质存在相关,人格特质对情绪劳动有预测功能。

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关系及情绪劳动的调节作用1007-1010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情绪劳动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PPS量表、SWLS量表及情绪劳动量表对黑龙江省6家三甲医院318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呈现负相关(r=-0.479,P〈0.01);表层扮演与生活满意度呈现负相关(r=-0.241,P〈0.01);深层扮演与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r=-0.241,P〈0.01);(2)工作压力与情绪劳动两个维度的交互项均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效果达到显著水平(β=-0.060,0.51;P〈0.001),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与情绪劳动两个维度的交互项均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12.69,14.34;P〈0.001)。结论: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和情绪劳动对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情绪劳动在工作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

族际内隐态度对维哈大学生面孔识别本族偏好的影响1011-1014

摘要:目的:考察了族际内隐态度对维哈大学生面孔识别本族偏好的影响。方法:以144名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学习-再认"范式测试面孔加工的本族偏好,依据情感错误归因程序测量他们对彼此的内隐态度。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维哈面孔再认正确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哈萨克族大学生对哈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维面孔的判断(F=8.93,P〈0.01);维哈大学生均对本民族积极判断比例显著高于对异族的判断[(F=54.92,6.93;P〈0.01);启动效应幅度对本族偏好幅度回归系数显著(F=4.28,P=0.05)。结论:与哈萨克族被试不同,维吾尔族被试并未表现出本族偏好,群体规模可能是影响面孔加工本族偏好的重要变量;群际内隐态度能稳定预测面孔加工的本族偏好。

大学生特质自我客体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性别的视角1015-1020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性别之间和性别内部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自我客体化量表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南京市3所高校的290名男大学生和21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男、女大学生总体的特质自我客体化程度约为-10和-12,非参数检验发现,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重视健康、身体适应度、体重和身体尺寸,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重视力量、性吸引力和结实的肌肉,两者之间的各项差异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1)。在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得分差异边缘显著(t=1.777,P〈0.1);(2)男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体重指数(r=0.137,P〈0.05)、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128,P〈0.05)相关显著,女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217,P〈0.01)、网络信息成瘾(r=0.151,P〈0.05)相关显著;(3)在男大学生中,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01)、网络信息成瘾(P〈0.01)和体重指数(P〈0.05)可以显著预测特质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可以显著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1)。在女大学生中,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可以显著地相互预测(P〈0.05)。结论: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都存在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影响,且特质自我客体化主要与网络成瘾中的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类型关系密切。

运用德尔菲法制定北京居民心理健康评价指标1020-1024

摘要:目的:制定北京居民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回顾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3轮函询制定出适用于北京居民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果:3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3.5%、100%、80%,权威程度分别为0.83、0.85、0.85,所有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37、0.224、0.221,对其进行检验P〈0.05,专家意见具有一致性。制定出北京居民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我意识、自觉性、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挫折应对6个一级维度及19个二级维度。结论:专家的代表性强,权威程度高,协调性较好,对此研究关心程度较高,制定了较为科学可靠的北京居民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德尔菲法在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制定中得到了创新性的运用。

师范生人格特质对现实利他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1025-1030

摘要:目的:探究师范生"诚实—谦恭"人格特质、感戴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考察412名师范生的感戴在"诚实—谦恭"人格特质和现实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调节该中介作用的网络利他行为的调节效应。结果:"诚实—谦恭"人格特质与感戴显著的正相关(r=0.189,P〈0.01);"诚实—谦恭"人格特质与现实利他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267,P〈0.01);感戴与现实利他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611,P〈0.01);感戴在"诚实—谦恭"人格特质与现实利他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7%;网络利他行为在"诚实—谦恭"与现实利他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诚实—谦恭"人格特质通过感戴中介对现实利他行为的影响随网络利他行为的增加而增大。结论:"诚实—谦恭"人格特质对现实利他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030-1034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1—12月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501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基本信息表以及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匿名完成测试。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的关系:参加社团的学生与不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U=23946.5,P=0.424),但是担任社团干部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不担任社团干部学生的学习成绩(U=12636.5,P〈0.05);(2)大学生社团活动、学业表现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参加社团、担任社团干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未参加社团(t=-4.501,P〈0.001)、不担任社团干部(t=-3.424,P=0.001)的学生。而学业上是否挂科对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则没有显著影响(t=-1.053,P=0.293)。结论: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中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在学业表现方面明显优于不担任社团干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