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11-5257/R 国内刊号
  • 2096-4811 国际刊号
  • 1.8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健康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精神卫生、论著_心身疾病、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心理评估、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社会支持状况801-805

摘要: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通过检索住院病历及相关问卷评定等对住院患者进行现况调查,首先,根据患者住院病历采集患者人口学资料、病程、躯体疾病状况、治疗情况等患者疾病基本信息,并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临床总体印象(CGI)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其次,使用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患者社会功能,同时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制问卷调查了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对家属探视的满意度.结果:共入组患者77人,其中男性39人(50.65%),女性38人(49.35%),患者平均年龄为(58.09±8.93)岁.值得注意的是,77.92%的患者为未婚或离异,其中未婚35人(45.45%)、离异25人(32.47%).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为(83.36±17.27),其中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平均分分别为(19.33±8.01)和(21.74±6.13),其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总分为(5.08±1.07).全部77例患者均合并有躯体疾病,平均躯体疾病数(7.79±3.86)个,躯体疾病分类以消化系统疾病最多,发生率高达90.91%,其他依次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发生率均为76.62%,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57.14%,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发生率48.05%.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便秘发生率最高,发生率(66.23%),其他依次为高脂血症(49.35%),脂肪肝(46.75%),锥体外系综合征(40.26%).在用药方面,全部77例患者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使用1种抗精神病药者44.16%,2种抗精神病药联用者51.95%,3种抗精神病药联用者3.90%.另外77例患者中,76名患者合并使用躯体疾病药物,使用比例为98.70%.在社会支持方面,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为(19.81±4.73);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总分平均分为(52.75±16.43),另外61.04%的患者对家属探视不满意.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806-808

摘要:目的:探讨海南地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地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5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2、IL-4、IL-6、IL-8含量.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组血清中IL-2(t=16.017,P=0.000)、IL-6(t=21.292,P=0.000)、IL-8(t=7.006,P=0.00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人群血清中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息息相关,IL-2、IL-6、IL-8可能在PTSD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基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关联性808-813

摘要:目的: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主要传导通路中BDNF、PKB1、GSK-3B、PRKCG基因多态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康复人群艾森克人格的关联性,探讨其单基因及联合作用对人格的影响.方法: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筛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114例,采用PTSD进行诊断,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人格特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DNF、PKB1、GSK-3B以及PRKCG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到BDNF、PKBI、GSK-3B、PRKCG 4个基因的6个SNPs,即BDNF rs6265和rs712444,PKBl rs2494746和rs2494738,GSK-3B rs6782799以及PRKCG rs3745406间PTSD患者临床痊愈后所测人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个SNP基因型分布在总样本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BDNF rs6265,BDNF rs712444,PKB1 rs2494746,PKB1 rs2494738,GSK-3B rs6782799,PRKCG rs3745406位点与PTSD患者临床痊愈后所测人格可能无关联.

功能磁共振在研究老年抑郁症脑功能及结构中的应用814-817

摘要:目的:基于核磁共振下高分辨率结构成像及功能扫描评价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及结构.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抑郁症老年患者50例为研究组,招募50例老年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进行核磁共振下高分辨率结构像及功能扫描,采用MRIcro软件转化,应用REST、SPM8软件进行图像结果分析.结果:抑郁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26.7±1.6)分,对照组为(4.7±1.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36,P〈0.001).抑郁组患者中左侧的梭状回、颞上回、楔前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以及右侧的枕中回、顶下小叶、额上回的ReHo较健康组显著减低(P〈0.05),抑郁组患者的左侧颞下回、额下回、楔前叶,右侧内侧扣带回、梭状回、颞下回、楔叶的GMV较健康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中脑功能与结构异常的区域没有重叠,异常的脑功能与结构对于抑郁症神经病理机制的作用相互独立.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818-821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相关性.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150例与普通人群(某企业、医院在职员工及某中学中学生)105例,分别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级亲属同时测验社会支持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心理韧性量表(RSA);对一级亲属SCL-90总分进行排序,按照27%划界分组原则选取高分组、低分组各40例.对以上评分做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一级亲属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高于普通人群(P〈0.05);高分组与低分组SSRS、SCSQ及RSA评分,除RAS自我知觉及将来计划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CL-90与SSRS呈负相关(r=-0.117~-0.301,P〈0.05);与积极应对除敌对、恐怖两个因子无相关性外,其余呈负相关(r=-0.115~-0.174,P〈0.05),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151~0.257,P〈0.01);与RSA除躯体化与自我知觉、社会资源,人际敏感与将来计划无相关性外,其余呈负相关(r=-0.102~-0.284,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水平差;心理健康高分组心理韧性低,社会支持少,应对方式简单消极;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有相关性.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高三学生考前焦虑、抑郁情绪822-825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高三学生考前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选择在唐山市第五医院就诊的一定数量有过度考前焦虑、抑郁的高中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和治疗12周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HAMA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t=-0.14,P〉0.05);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23,P〈0.05),并显著低于治疗前(t=2.23,P〈0.05);治疗8周后两组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t=-0.74,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治疗前(t=2.58,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HAMA评分再次显著低于对照组(t=-2.26,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t=5.98,P〈0.01).治疗前HAMD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t=1.73,P〉0.05);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16,P〈0.05),并显著低于治疗前(t=2.10,P〈0.05);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t=0.22,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治疗前(t=2.38,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0.16,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t=2.03,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χ2=0.32,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治疗考前焦虑、抑郁起效快,疗效肯定,对于考前焦虑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父、母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对照研究825-829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父、母母及首发患者父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186例,按患者首发与复发分为父父、母母和首发父母3组,分别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首发父亲组SCL-90除抑郁、敌对、偏执及其他与复发父亲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复发组(t=1.884~5.613,P〈0.05或0.01),消极应对高于复发组(t=4.154,P〈0.01);首发母亲组SCL-90除敌对、恐怖与复发母亲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复发组(t=2.011~5.942,P〈0.05或0.01),积极无差异(P〉0.05),消极应对高于复发组(t=4.672,P〈0.01);首发父、母组间SCL-90除恐怖、其他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分父亲低于母亲(t=-1.774~-5.120,P〈0.05或0.01),积极应对无差异(P〉0.05),消极应对父亲低于母亲(t=-1.783,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应对方式简单消极,母亲的心理健康更需关注.

心理干预对提升精神科医院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829-831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心理干预对提升精神科医院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唐山市第五医院的护士56名,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对照研究,选取其中一组作为干预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干预组护士接受连续8周的系统心理干预,对照组护士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护士均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140,2.162,2.102,2.046,2.333;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精神科医院护士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832-835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9月在承德市某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进行调查.结果:①脑卒中患者的SPBS和MUNSH评分分别为(33.56±9.24)分、(12.82±13.28)分;②SPBS与MUNSH的正性因子及总分间呈负相关(r=-0.606~-0.873,P〈0.01),与负性因子呈正相关(r=0.672~0.88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中度的自我感受负担,其主观幸福感处于低水平,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护理人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主观幸福感,进而改善生存质量.

安非他酮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835-838

摘要:目的:探讨安非他酮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对60例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安非他酮治疗,疗程8周,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评定药物疗效和副反应以及BDNF的水平.结果:治疗后2、4、6、8周末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F=1501.920,P=0.000),血清BDNF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F=1558.802,P=0.000).结论:安非他酮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较好,且抑郁程度与BDNF水平负相关.

不同程度溃疡结肠炎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839-841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程度溃疡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现状,并简析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溃疡结肠炎临床资料,其中轻度31例、中度32例、重度17例,分析在不同程度溃疡结肠炎患者中的心理现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溃疡结肠炎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结果:在不同程度溃疡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特质焦虑、抑郁量表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TAI、SAI、SAS、SDS)评分方面比较,重度溃疡结肠炎患者〉中度〉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63,34.61,21.18,21.08;P=0.0000).干预后,溃疡结肠炎患者的TAI、SAI、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得到显著的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9.1375,27.1578,22.4438,24.7114;P=0.0000).患者经心理干预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偏执等评分方面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显示出统计学意义(t=14.3982,10.9765,23.5446,34.2703,15.5054,17.8607,20.4028;P=0.0000).结论:随着溃疡结肠炎程度的加深,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等情绪加深,采取有效合理的心理干预,可良好改善患者心理现状.

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性842-845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状况的关系,为改善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9名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进行测评.结果:本组护理人员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U=5.76~15.33,P〈0.01),且41.3%(45/109)护理人员PSQI总分大于7分,远高于正常人群(χ2=69.11,P〈0.001);本组护理人员的SDS总分和SAS总分均高于我国常模(U=12.12,12.39;P〈0.01);SAS总分和SDS总分均与PSQI总分呈正向相关(r=0.534,0.897;P〈0.01).结论: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较差,改善其抑郁焦虑状况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

提升方法在军人心理健康预测中的应用845-849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主要症状,有效预测军人心理健康状况.方法:运用AdaBoost算法构造强分类器,对1214名现役军人心理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单一分类算法构造的弱分类器进行比较.结果:构造的强分类器能实现对敏感心理问题的有效识别,分类正确率相比于单一分类算法有显著提升.结论:焦虑和抑郁是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子,应重点关注.

压力源与钢铁公司职工心理健康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849-852

摘要: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在压力源和钢铁公司职工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某钢铁公司抽取580名职工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压力源自测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的测试.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领悟社会支持对压力作用于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作用显著(R2=0.047~0.623;P〈0.05);②以SCL-90总分为参考依据,在面临高压力状态时高领悟社会支持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173.22±17.14)比低领悟水平者(199.16±24.2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5).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在压力源与钢司职工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

生活事件与社会资源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853-858

摘要: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基本情况,探讨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SL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青少年社会资源量表对湖南某市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1313名11~17(13.66±4.72)岁留守儿童开展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的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两个因子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②单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t=5.32,P〈0.001);③生活事件、社会资源和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④社会资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解释生活满意度水平方差变异的0.5%(F=4.43,P〈0.05),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与满意度之间调节效应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有影响,社会资源在其中起到调节保护作用.

原生家庭、夫妻依恋对体重指数的影响858-860

摘要:目的:探究原生家庭和夫妻依恋对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用中文版原生家庭经历问卷、依恋关系问卷、体重指数调查了412名被试,206对夫妻的原生家庭压力、依恋关系和体重指数.结果:①男性的原生家庭压力和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31,P〈0.01),男性的依恋行为和体重指数无相关(r=0.07,P〉0.05);②女性的原生家庭压力和体重指数无相关(r=0.06,P〉0.05),女性的依恋行为和体重指数无相关(r=0.01,P〉0.05);③对女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交互作用项后,原生家庭压力和夫妻依恋的主效应都不显著了,而原生家庭压力和夫妻依恋的交互作用项显著(B=0.32,SE=0.001,P=0.001);④对男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交互作用项后,原生家庭压力和夫妻依恋的主效应都不显著了,原生家庭压力和夫妻依恋的交互作用项也不显著(B=-0.01,SE=0.02,P=0.076).结论:夫妻依恋可调节女性原生家庭压力和体重指数间的关系.

卫校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861-864

摘要:目的:探讨卫校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20名卫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分别为(3.79±0.61)、(2.80±0.44)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支持得分为(3.12±0.61)属于中等偏上水平;②三年级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一年级(F=3.793,P〈0.05),生活满意度上男生高于女生(t=2.657,P〈0.01)、城市高于农村(t=3.293,P〈0.01);二年级感受到的社会支持高于一年级(F=3.687,P〈0.05),二年级感受到的朋友支持高于一、三年级(F=6.133,P〈0.01);男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女生(t=3.405,P〈0.01),独生子女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非独生子女(t=2.005,P〈0.05);③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卫校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解释变异量R2为52%.结论: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惊慌"状态下自然倾向性864-867

摘要:目的:分析人员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自然倾向性.方法:实地统计常态榆林学院大学生的疏散自然倾向;选取实验人员,模拟情景,统计"惊慌"状态下大学生的疏散自然倾向.结果:不同心理状态下,各疏散出口的方向引力概率分别为:{0.59;0.38;0.03};{0.51;0.48;0.01}.结论:学生在不同的心理下,呈现的疏散状态不尽相同,常态的疏散更多受个体行为习惯影响,而"惊慌"心理下的疏散更多呈现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