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11-5257/R 国内刊号
  • 2096-4811 国际刊号
  • 1.8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健康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精神卫生、论著_心身疾病、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心理评估、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精神科门诊就诊青少年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161-165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门诊就诊青少年的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问题青少年求助现状分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689人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所评定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就诊青少年中在校学生占71.7%,显著高于非学生人群(χ^2=2.595,P=0.000);其中高中生占62.6%,初中生占25.3%,其他学生占10.9%。青少年中有341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49.5%,包括52.2%的学生和42.6%的非学生;学生和非学生青少年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占前3位的分别为:敌对、强迫、抑郁和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学生人群强迫症状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人群(t=2.408,P=0.016;t=2.632,P=0;009);女生抑郁程度较男生更严重(t=2.352,P=0.019);就诊青少年SCL-90各因子均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少年常模(t=9.290-18.416,P〈0.001)。结论:精神科就诊青少年以中学生为主,且多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个体,故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引导更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对专业心理卫生资源的利用,促进其身心健康。

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165-168

摘要: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对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门诊、住院部符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61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防御机制自评量表(DSQ)、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心理弹性中的乐观性与抑郁显著负相关(r=-0.29,P〈0.05),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之间呈正相关(r=0.32,0.31;P〈0.05),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1);②在心理弹性中的乐观性对于抑郁程度的预测中,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7.5%。结论:心理弹性中的乐观性是抑郁的重要保护因子,而不良的防御机制是影响抑郁的内部因素,并且心理弹性中的乐观性对于抑郁程度的预测是通过不成熟防御机制实现的。

奥氮平合并丁螺环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169-171

摘要:目的:探讨奥氮平合并丁螺环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奥氮平合并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用奥氮平合并安慰剂治疗共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末分别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8周末阴性症状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研究组阴性症状减分有效率41.2%,对照组有效率14.7%,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9,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合并丁螺环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奥氮平治疗,副作用无增加。

精神分裂症复发征兆问卷效度分析171-175

摘要:目的:验证精神分裂症复发/恶化征兆问卷(家属版)的结构效度及预测效度。方法:对3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应用Lisrel 8.51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问卷的原始六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问卷的整体拟合指标并对比。对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随访1年,研究问卷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NFI值为0.92,NNFI值为0.94,IFI值为0.95,CFI值为0.95,RMSEA值为0.077,χ^2/df值为2.77。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曲线下面积0.914(95%CI:0.856-0.971),问卷的敏感度为0.826,特异度为0.881,复发临界分为13.5分。复发患者中,问卷总分复发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7,P〈0.01),各维度量表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82,-4.112,-4.017,-4.128,-4.116,-3.103;P〈0.01)。未复发患者中,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分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复发/恶化征兆问卷结构效度及预测效度较好,可用于指导患者家属评估患者复发/恶化征兆。

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及随访175-178

摘要:目的:为探讨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被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用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1年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治疗效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评定1年后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在第1周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53,P〈0.05),两组HAMD评分比较在1、2、4周末及1年后有显著性差异(t=4.02,3.67,3.16,2.84;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1年后随访研究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68,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起效快,安全性高,疗效好,复发率低,优于单一用药。

影响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Meta分析178-181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至2015年1月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Web of Knowledge、EMbase等英文相关数据库,纳入国内中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均为横断面研究。有效总体样本量为31324例。合并OR值(95%CI)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感到孤独(OR=2.842,95%CI:2.092-3.861),网络过度使用(OR=1.848,95%CI:1.396-2.445),受到排挤和欺侮(OR=1.805,95%CI:1.343-2.425),抑郁(OR=1.711,95%CI:1.371-2.136)。结论:与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感到孤独、网络过度使用、受到排挤和欺侮以及抑郁等,因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自杀危机干预应围绕这些方面开展。

双相情感障碍儿童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182-185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儿童发病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6例BPD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者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BPD的影响。结果:BPD组FES量表中亲密度(F=4.098,P〈0.05)、情感表达(F=3.245,P〈0.05)及娱乐性(F=3.090,P〈0.05)分值与EMBU量表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分值(M1)(F=27.891,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ES量表中矛盾性(F=6.871,P〈0.01)、控制性(F=3.765,P〈0.05)分值及EMBU量表中父亲惩罚、严厉(F2)(F=6.754,P〈0.01)、母亲惩罚、严厉(M4)(F=4.762,P〈0.05)、父亲拒绝、否认(F5)(F=5.432,P〈0.01)、母亲拒绝、否认(M3)(F=6.760,P〈0.01)、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M2)(F=7.012,P〈0.01)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密度、矛盾性、控制性、M1是儿童BPD影响因素,其中亲密度(β=-0.608,P〈0.01)、M1(β=-0.771,P〈0.01)是保护性因素,矛盾性(β=0.509,P〈0.05)、控制性(β=0.617,P〈0.01)是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成员的亲密度、矛盾性、控制性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是儿童BPD的影响因素。

伴躯体化老年期抑郁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185-188

摘要:目的:比较伴与不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前瞻记忆(PM)与回溯记忆(RM)的差异。方法:对30例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以及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名不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实施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的问卷调查。结果: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PM评分为(20.00±5.86)分,对照组PM评分为(16.83±3.98)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P〈0.05),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RM评分为(17.10±4.05)分,对照组RM评分为(15.80±3.61)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05)。结论: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相对不伴躯体化症状老年期抑郁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前瞻记忆损害。

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和自动思维的关系188-191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早期抑郁障碍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和自动思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情绪智力量表(EIS)和自动思维问卷(ATQ)对64名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弹性平均得分(44.73±14.89),低于中国社区人群(65.4±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6,P〈0.01);心理弹性中坚韧性均分为(1.71±0.72),力量性均分(1.84±0.60),乐观性均分(1.94±0.72);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与自动思维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情绪智力中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维度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共解释心理弹性的总变异量的56%。结论: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和自动思维密切相关,其中情绪智力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与森田疗法整合应用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对照研究191-195

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与森田疗法整合应用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法分组,其中认知森田疗法组(研究组)30例,单用药物组(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服用一般性药物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4、6周末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因子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第6周末进行防御方式量表(DSQ)调查,随访6个月及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4、6周末HAMD和SCL-90躯体化因子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第6周末患者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评分降低,成熟型防御机制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及12个月时研究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10,7.70;P均〈0.05);12月时复发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70,P〈0.01)。结论: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整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优于单用药物组;患者防御机制向成熟型转变;能提高远期服药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急性睡眠剥夺时程对青年男性军人脑认知功能的影响195-199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睡眠剥夺(SD)不同时程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76例军医大学男性健康志愿者学员,接受48小时持续睡眠剥夺,全程进行脑电监测,每12小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记忆分离加工检测。结果:①记忆测试:睡眠剥夺后外显记忆成绩(F=65.5732,P=0.0001)、内隐记忆成绩(F=44.3333,P=0.0001)均较基线出现显著性差异;②事件相关电位(ERP):睡眠剥夺后ERP潜伏期(F=61.0453-244.0524,P=0.0001)及波幅(F=10.5511-23.9379,P=0.0001)较基线出现显著性差异;③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睡眠剥夺后关联维度(F=133.9194,P=0.0001)、近似熵(F=11.4091,P=0.0001)均较基线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睡眠剥夺将会阻碍脑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促使外显及内隐记忆消退,使得脑神经元信息网络呈现更复杂的混沌模式,上述效应随SD时程不同而程度各异。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态性别差异的回顾与评价200-203

摘要:目的:综合目前我国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结论的矛盾性,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方法:通过现有中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确定具体的文献纳入标准,得到11篇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采用元分析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结果:精神科男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护士(P〈0.05),其余因子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差异的因子效应量在期刊出版时间上均不显著(P〉0.05),但前半段时间的效应量均大于后半段时间的效应量。结论:精神科男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女护士差,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尤为突出;精神科男女护士心理健康之间的差异随时间逐渐缩小,但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某部参演官兵坚韧性人格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203-207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参加2015年某次军事演习的部队官兵坚韧性人格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坚韧性人格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在某地驻训的4支参演部队官兵为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样308人,采用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及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将参演部队官兵坚韧人格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确定其坚韧人格水平;并对参演官兵坚韧人格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参演部队官兵的坚韧人格总均分为(2.62±0.57)分,依据全国常模,中等水平坚韧人格(坚韧人格总均分2.03-3.61)的参演部队官兵有247人(80.2%),低坚韧人格(坚韧人格总均分低于2.03)官兵有40人(13%);高坚韧人格(总均分高于3.61)官兵有21人(6.8%)。t检验及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演官兵性别(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β=0.429,P〈0.001)及积极应对(β=0.250,P〈0.001)对坚韧性有显著预测力。结论:参演官兵坚韧性人格水平较低,性别、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积极应对可影响官兵坚韧人格水平。

医护人员心理资本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207-210

摘要: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心理资本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和婚姻满意度量表对279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婚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27,P〈0.05),婚姻满意度与心理资本4个维度中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3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9,P〈0.01;r=0.152,P〈0.05;r=0.165,P〈0.01),与韧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69,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韧性、自我效能、乐观3个维度对婚姻满意度都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心理资本与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其中自我效能、乐观对婚姻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韧性对婚姻满意度有负向预测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影响210-214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家庭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控制源量表(IPC),横断面整群随机抽取本、专科大学新生493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本科生在内控性上显著高于专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上显著低于专科生;②男生倾向于解决问题,女生倾向于求助;③母亲情感温暖是解决问题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父亲情感温暖是求助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④内控性是解决问题的正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机遇是求助的负向单独显著预测变量。结论:①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感受到更多负性家庭教养方式、低内控,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②父母温暖理解是培养积极应对方式的主要成因;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深远,建议由政府统筹开办家长培训班。

与老人同住对青年夫妻婚姻关系的影响214-218

摘要:目的:探讨与老人同住对青年夫妻婚姻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婚姻自评问卷与婚姻投射测验对275对青年夫妻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无老人同住时,丈夫的婚姻满意度(F=2.298,P〈0.05)和妻子的婚姻调适水平(F=4.271,P〈0.05)要高于与公婆同住时的情况;而相比与公婆同住,与女方父母同住时夫妻的婚姻关系更好,主要体现在自评问卷中妻子的婚姻调适(F=4.271,P〈0.05),以及投射测验中丈夫对妻子的满意度(F=2.657,P〈0.05)、丈夫对妻子的理解程度(F=2.785,P〈0.05)和夫妻间角色互动(F=3.534,P〈0.05)等方面。结论:与老人同住情况是影响青年夫妻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当无老人同住或与女方父母同住时,青年夫妻的婚姻关系要好于与公婆同住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的关系219-222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①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②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222-226

摘要:目的:研究地方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自编的社会性无聊感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广州肇庆地区823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①大二学生在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感上得分最高,生命意义感上得分最低;②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602,P〈0.000),学习倦怠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9,P〈0.000);③学习倦怠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0%),学习倦怠对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6.2%);④生命意义感在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1.6%。结论: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助于提高生命意义感与降低社会性无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