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期刊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11-5257/R 国内刊号
  • 2096-4811 国际刊号
  • 1.8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健康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_精神卫生、论著_心身疾病、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心理评估、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专家论坛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1761-1769

摘要:急性应激障碍(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SR),是对恐怖或创伤事件产生的心理反应。ASD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ASD的常见症状是麻木;情感分离;缄默;现实感丧失;人格解体;心因性遗忘;对经历的创伤事件和思想的重新体验、做梦和闪回;对事件的回避。在这段时间里,患者存在着焦虑症状和至少一个基本功能的损害。症状至少持续3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的4周之内。美国精神病学会在2013年5月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DSM-5对ASD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订。近年来,对ASD的临床研究成为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热点。根据DSM-5的标准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文对A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心理评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进行了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时间知觉的作用效应1770-1774

摘要:目的:探讨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时间知觉的影响。方法:接受固定剂量帕罗西汀治疗(40mg/d)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研究组(n=30)合并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rTMS治疗,对照组(n=32)予伪刺激,为期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完成600ms、3s时距复制任务,以时距复制误差作为时间知觉的评估指标。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分别t=12.047,9.275;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600ms、3s时距复制误差较治疗前下降(分别t=3.342,6.3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s时距复制误差较治疗前下降(t=2.978,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600ms时距复制误差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2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t=4.06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ms、3s时距复制误差的下降值也均高于对照组(分别t=2.240,2.096;P〈0.05,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3s时距复制误差的下降值,与HAMD评分的下降值正相关(分别r=0.330,0.391;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600ms时距复制误差的下降值,则与HAMD评分的下降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rTMS治疗可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时间知觉,并可能存在继发于改善抑郁之外的其他作用机制。

职业康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生存质量的影响1775-1777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9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职业康复干预,经过6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间PANSS中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3.593,-2.216;P〈0.05);SDSS第6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P〈0.05);生存质量简表中生理领域在第3个月有显著差异(t=2.608,P〈0.05),第6个月时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有显著差异(t=2.563,2.502;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职业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阴性症状的改善,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对生存质量中的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有明显作用。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平衡功能与视空间感知功能的关系1778-1782

摘要:目的: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平衡功能与视空间感知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测评,将116例MCI患者分为平衡障碍组(BBS〈46分,29例)和平衡正常组(BBS≥46分,87例)。同时,采用线方向判断测验评估MCI患者的视空间感知功能。结果:平衡障碍组的线方向判断测验评分低于平衡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8,P=0.002)。MCI患者的线方向判断测验评分与BBS总分(r=0.256,P=0.006)、动态平衡功能评分(r=0.284,P=0.004)正相关;而与BBS静态平衡功能评分(r=0.163,P=0.369)无显著相关性。结论:MCI患者的视空间感知功能,对患者的平衡功能、特别是动态平衡功能有影响;视空间感知功能受损,可能是MCI患者平衡障碍的一个原因。

某市市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抑郁症检出率及临床特征1783-1786

摘要:目的:了解保定市市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为相关部门开展精神卫生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保定市市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共658名,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及医院用抑郁量表筛查,对量表筛查〉8分者采用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并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检查中文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诊断。结果:MINI共诊断抑郁症患者81例,市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抑郁症校正检出率为12.8%;抑郁症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心内科15例(14.4%)、神经内科18例(14.3%)、肿瘤内科13例(14.1%)、消化及内分泌科12例(12.6%)和妇科7例(11.7%);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来源、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的抑郁自评量表总分高于非抑郁症组(t=32.07,P〈0.001);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65,P〈0.001)。结论:保定市综合医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检出率偏高,综合医院抑郁症患者多伴发焦虑。

影响辽宁民警心理健康的因素1786-1791

摘要:目的:了解民警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民警心理行为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原因不确定感量表、归因风格问卷、应对风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76名辽宁民警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基本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民警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社会常模心理健康水平(t=9.804,P〈0.01),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原因不确定感、负性事件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r=0.312,P〈0.01;r=0.120,P〈0.01),积极的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r=-0.121,P〈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B=0.60,P=0.01)、他人原因不确定感(B=0.07,P=0.04)、自我原因不确定感(B=0.08,P=0.03)、负性事件归因风格(B=0.08,P=0.05)步入方程中,均与有无心理问题呈正效应。结论:辽宁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民警整体的归因风格是积极的。民警的应对风格倾向于情绪应对。年龄大、原因不确定感高、负性事件消极归因是易患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

女子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1792-1795

摘要:目的:了解女子监狱警察(简称狱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716名监狱警察进行调查。结果:①与全国成人常模(n=1388)比较,女子监狱警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4项因子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2.76,2.55,4.84;P〈0.05);②不同人口学特征监狱警察的SCL-90和MCMQ评分有差异;③相关分析显示,回避维度与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呈正相关(r=0.29,0.30,0.26,0.22),屈服维度与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呈正相关(r=0.34,0.32,0.28,0.2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子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应对方式以消极应对为主,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某部新兵入伍适应期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1796-1798

摘要:目的:为开展新兵入伍适应期自杀意念者的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某新兵训练单位25名新兵自杀意念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军人生命保护性因素评定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分别在入伍第1周(T1)、第11周(T2)对新兵自杀意念者进行测查;纵向比较自杀意念和相关因素的变化,分析在入伍适应期影响新兵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结果:与T1相比,T2时25名新兵自杀意念者SIOSS评分显著降低(t=4.602,P〈0.01),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家庭支持及内外倾因素评分显著升高(t=-2.768,-3.017,-2.875,-2.787,-2.742;P〈0.05),神经质与精神质因素评分显著下降(t=3.572,2.729;P〈0.05);其中18名新兵筛选为无自杀意念组,7名筛选为有自杀意念组;两组在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情绪调节和神经质因素上的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U=26.50,19.00,11.50,22.00,29.50;P〈0.05)。结论:经历入伍适应期后,该部新兵自杀意念水平显著下降;在入伍适应期内,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情绪调节、神经质等因素提高或改善显著对新兵自杀意念转阴有重要影响作用;针对新兵群体的自杀干预应注重增强职业归属感、提升自我悦纳水平、强化逆境应对技能、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关注和干预神经质倾向。

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1799-1803

摘要:目的:探讨冲动性、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对成都市某高校1356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1.64%,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287,P〈0.05);女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t=-2.796,P〈0.01)、行为冲动性(t=-2.670,P〈0.01)、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分(t=-3.179,P〈0.005)及愤怒分量表分(t=-2.434,P〈0.05)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躯体攻击分量表分高于女大学生(t=7.487,P〈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t=3.942,5.597,2.070,7.559,2.653,4.251,4.846,7.507,7.466;P均〈0.05);女性(OR=1.736)、敌意(OR=1.036)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0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指向自我攻击因子得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2=0.157)。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

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创新效能感关系1803-1807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创新效能感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现今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供一定思考和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专业承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01);创新效能感的流畅性因子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F=3.467,P〈0.05);专业承诺和创新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专业承诺中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能显著预测创新效能感。结论:大学生的专业承诺与创新效能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和坚持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因此获得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调查——基于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808-1812

摘要:目的:通过新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心理和学习效能问题。方法:采用自制新媒体学习方式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效能的调查问卷、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57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自制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达到0.832,KMO检验系数r〉0.8(P〈0.001),说明自制问卷信度和效度较高,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②大一学生学习投入的动机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t=2.64,P〈0.01);③学习方式总均分及其体验和评价两个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02,0.096;P〈0.05;r=0.112、P〈0.01);学习投入总均分及其3个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均分及其两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0.22,0.24;P〈0.01);④大一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对思政课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R=0.423,Beta=0.115,P〈0.05,Beta=0.405,P〈0.001),能联合解释学业自我效能感17.9%的变异量。结论:新媒体视阈下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思政课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调查和实证分析,对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相关性1812-1816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并比较性别、学校与专业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为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选取湖北中医药大学和湖北大学大一至大四有效被试470名,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研究。结果:①中医院校男生的GWB得分高于女生,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72.97±12.121)vs.(72.79±10.519),P〉0.05];②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高于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71.63±10.416)vs.(74.18±12.097),P〈0.05];③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的GWB得分[(74.18±12.097)vs.(78.25±12.391),P〈0.05];④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及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惩罚、健康适应等六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r=-0.512,-0.457,-0.387,-0.371,-0.302,-0.401,-0.462;P〈0.01);⑤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3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β=-0.554,-0.779,-1.003;P均〈0.05)。结论: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间关系密切,且其主观幸福感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

舟曲泥石流5年后居民PTSD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关系1817-1820

摘要:目的:了解舟曲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关系,为灾后的远期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心理弹性量表对舟曲244名受灾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者有82例(33.6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21.049,P〈0.001);PTSD阳性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得分均低于PTSD阴性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PTSD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总分呈负相关(r=-0.423,P=0.000;r=-0.158,P=0.014)。结论:泥石流给受灾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续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重视居民远期心理援助。

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态度改变的影响1820-1823

摘要:目的:检验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态度改变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某校初二4个班的学生225名,测查安乐死态度,筛选113名对安乐死持反对态度的初二学生,按班级分为4组,每组约30人,分别接受不同的态度干预处理,两周后再次测查安乐死态度,探讨态度干预对青少年安乐死态度改变的影响。结果:在对待安乐死的态度上,干预后的各组被试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26.180,P〈0.001),事后检验表明,态度接种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态度接种组比对照组更倾向于保持原有态度;强烈攻击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更倾向于保持原有态度;对照组与组合干预组差异不显著。结论:态度接种有助于青少年维护原有态度、抵制态度改变,态度接种组更加坚信自己原有态度的正确性,而且,这种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新疆汉族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拖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24-1827

摘要:目的:调查新疆高校汉族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拖延行为现状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新疆3所大学本科学生构成本次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拖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自尊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拖延总分为(31.99±8.42)分,有79.4%的大学生拖延处于中等水平,2.3%存在严重的拖延问题。拖延行为在年级、学科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反刍思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96,P〈0.01),与自尊(r=-0.293,P〈0.01)、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18,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反刍思维、生活满意度可在39.5%的程度上解释汉族大学生拖延行为;反刍思维、自尊可在38.9%的程度上解释少数民族大学生拖延行为。结论:新疆高校大学生拖延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汉族大学生拖延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年级、反刍思维、生活满意度是汉族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独立预测因子;反刍思维、自尊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独立预测因子。

医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1828-1831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孤独感、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医学生教育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手机依赖指数(MPAI)、UCLA孤独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696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的MPAI平均得分为(42.82±11.30),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1.975,P〈0.05);农村学生得分要高于城市/城镇学生得分(t=2.056,P〈0.05);不同年级及专业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MPAI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孤独感呈正相关(r=0.31,0.29;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不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0.8%。结论: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孤独感能够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手机依赖。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1831-1833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问卷由幸福感指数量表、内外控制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3部分组成,所有问卷采用个人作答的形式进行施测,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①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712,P〈0.01),而主观幸福感中总体情感这一维度与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呈显著正相关(r=0.213,P〈0.01);②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部分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③回归分析发现,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能够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66,P〈0.001)。结论: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内控性能够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害羞程度吗?1834-1837

摘要:目的:研究父母依恋关系对个体害羞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父母依恋量表(IPPA)和羞怯量表(CBS)对28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性别、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在父母依恋质量上没有显著差异;②大学生群体中,害羞现象普遍,害羞人数占55%,不同生源地(城市/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农村户口的学生害羞得分高于城市户口的学生(t=-2.731,P=0.01);③父母依恋关系与害羞显著相关,害羞群体和父母的沟通比非害羞者要更少,但是害羞者在和父亲的疏离程度上要更少(t=-3.196,P=0.002),父亲依恋对害羞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R2=0.136。结论:父母依恋关系对大学生害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父亲角色在个体人格发展中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