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专家论坛

性别苦恼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

摘要:性别苦恼(Gender dysphoria)既往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又称性别改变症(Transsexualism)。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或是指性别方面的心理障碍者深信称之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并可能考虑改变自己的性别角色,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女性化或男性化处理,以取得更大的舒适性与自我认同的性身份。美国精神病学会在2013年5月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DSM-5去除"性别认同障碍"诊断名称,而改为"性别苦恼"。这等同于"性别认同"的"去病化",肯定性别认同的"多元性"。自此,性别认同的差异不再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近年来,在人类性学、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领域对性别苦恼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根据DSM-5的标准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文对性别苦恼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进行了分析。
1-8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可变剂量阿立哌唑、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摘要:目的:评价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疗程8周。基线和8周末,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和分量表分变化及有效率为疗效指标,副反应量表(UKU)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基线、4周末、8周末测定代谢指标。结果:治疗第8周末,3组药物PANSS总分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组、阿立哌唑组、喹硫平组PANSS总分分别从治疗前的(89.75±8.50,89.65±9.98,88.63±9.87)减至(53.00±13.37,54.32±16.86,56.81±13.71),3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培酮组、阿立哌唑组、喹硫平组有效率分别为71.88%,70.97%,68.75%;3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284,P=0.526)。不良反应(UKU、RSESE)评估中,3组药物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喹硫平组头昏和昏厥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而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步态、腿的摆动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喹硫平组。结论: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均有效,且3种药物的近期疗效相当,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3组药物不良反应均可耐受,阿立哌唑和利培酮近期不良反应相似,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而喹硫平组以头昏为主。
8-13

正念体悟疗法干预9例强迫症效果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正念体悟疗法对强迫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对9名满足入组标准的强迫症个案开展为期23周的正念体悟疗法干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耶鲁-布朗强迫程度严重量表(Y-BOCS)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测量,以检验其效果。结果:对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来访者SCL-90除敌对因子分(t=1.915,P〉0.05)前后测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之外,总均分(t=5.851,P〈0.01)和其他因子分(躯体化t=3.360,和强迫t=4.203,人际关系t=6.804,抑郁t=5.997,焦虑t=3.763,恐怖t=5.146,偏执t=6.424,精神病性t=4.661,其他t=4.482;P均〈0.05)均是后测显著低于前测,Y-BOCS分数(t=7.007,P〈0.05)后测也显著低于前测。结论:正念体悟疗法干预强迫症有效,能显著缓解来访者的强迫症症状,降低其主观痛苦程度,恢复其社会生活功能。
17-22

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及其对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效应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检验人际健康素质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使用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IDSCA)、公务员压力量表(CSSS)、中国人主观幸福感量表(CHI),调查了403名公务员的人际健康素质状况,并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公务员的合群性显著高于女性公务员(F=8.27,P=0.004),而女性公务员的共情性显著高于男性公务员(F=5.97,P=0.015);在共情性、友善性、人际健康素质(F=3.83,7.41,8.38;P〈0.01)的得分上行政级别的主效应显著,LSD检验显示,高行政级别公务员的共情性、友善性、人际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低行政级别公务员;居于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利他性、共情性、友善性、人际健康素质(F=5.89,、6.72,11.49,8.07;P〈0.01)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人际健康素质各维度与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r=-0.26--0.18,P〈0.01),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r=0.21-0.37,P〈0.01),压力的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41--0.24,P〈0.01)。人际健康素质调节模型拟合良好,各拟合指数分别为:χ^2/df=2.34,GFI=0.90,PGFI=0.71,NFI=0.91,CFI=0.94,TLI=0.93,RMSEA=0.06。压力与人际健康素质乘积项对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γ=-0.12,P〈0.05)。结论:良好的人际健康素质可以缓冲压力的负面影响,维持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
22-28

421名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与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量化评估某部新兵状态-特质焦虑的特点及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对2013年首次夏秋季入伍421名新兵进行团体测定。结果:①新兵状态-特质焦虑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t=4.077,4.222;P〈0.05);新兵的状态焦虑显著低于中国大学生常模(t=-5.468,P〈0.05),特质焦虑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无显著差异;②独生子女在状态-特质焦虑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439,2.884;P〈0.05);来自城市与农村的新兵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上无显著差异;③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别与解决问题、求助和自尊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及SCL-90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P〈0.01);④对状态焦虑影响大小依次是特质焦虑、抑郁、自尊、躯体化、解决问题;对特质焦虑影响大小依次是状态焦虑、自尊、自责、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结论: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高于中国全国常模,状态焦虑低于中国大学生,独生子女出现较多状态-特质焦虑,状态-特质焦虑与自尊、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对状态-特质焦虑共同影响的因子是自尊和解决问题。
32-35

新生代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与自我和谐的现状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219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试。结果:①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民身份认同在性别、收入水平、工作城市(t=-3.681,-12.657,-12.073;P〈0.001)和受教育程度(F=30.121,P〈0.001)上差异显著;②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和谐在性别、收入水平、工作城市(t=-2.972,-13.799,-14.039;P〈0.01或0.001)、受教育程度(F=14.756,P〈0.001)上差异显著;③自我归类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呈显著负相关(r=-0.19,-0.35,-0.21;P〈0.001或0.01);身份重要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呈显著负相关(r=0.37,0.56,0.45;P〈0.001);行为投入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呈显著负相关(r=0.31,0.60,0.42;P〈0.001)。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农民身份认同越高,自我和谐的程度也越高。
36-39

不同工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疆某地不同工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进行调查,为减轻职业紧张,提高心理健康选择合适的时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新疆某地区职业人群,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工作紧张测量问卷(JSS)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中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得分高于全国水平,其余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和新疆职业人群常模(P〈0.05);不同工龄的职业人群在恐怖以及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存在统计学差异(t=2.509,3.213;P〈0.05);在职业紧张各因子上存在统计学差异(Z=-7.417-2.612,P〈0.05);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存在相关性(r=0.345-0.374,P〈0.001)。结论:工龄短的人群应是职业紧张和心理健康的干预重点。
45-48

自尊、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自尊、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性骚扰行为模型问卷》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49名在校大学生以及180名职场人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自尊的高低与性骚扰遭遇的频数差异显著,在总分(t=-2.157,P〈0.05),胁迫性骚扰(t=-2.158,P〈0.05),攻击性骚扰(t=-2.145,P〈0.05)上,高自尊者性骚扰遭遇频数更低;②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数有相关关系。主观支持度越高,描述性骚扰遭遇的频数越高(r=0.099,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胁迫性骚扰遭遇频数越低(r=-0.119,P〈0.05)。结论:不同自尊程度在性骚扰遭遇频率上有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与性骚扰遭遇频率有相关关系。
48-51

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3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较高,自杀可能性总分在60分以上的占76.4%,80分以上的占15.38%。负性自我评价与自杀意念因子在性别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1;t=3.886,P〈0.01)。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与健康适应因子在生源地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1;t=-2.296,P〈0.05;t=-3.204,P〈0.01;t=-4.537,P〈0,001;t=-2.034,P〈0.05),负性自我评价与学习压力因子在独生子女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1;t=-2.338,P〈0.05),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在年级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分:F=5.921,P〈0.01;受惩罚:F=2.932,P〈0.05;人际关系:F=9.584,P〈0,001;学习压力:F=4.577,P〈0.01;健康适应:F=3.833,P〈0.05;丧失:F=3.140,P〈0.05;其他:F=3.429,P〈0.05)。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01)。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中的受惩罚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7,P〈0.001),能够解释21.6%(R2=21.6%)因变量的变异,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相关,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积极关注在学校中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55-58

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曾经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14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留守经历的426名,无留守经历的388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问卷",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t=1.09,P=0.28)、独生子女(t=-0.31,P=0.76)、留守年龄(F=1.26,P=0.29)、留守时间(F=0.63,P=0.60)、与父母不同团聚频率(F=1.33,P=0.27)、不同代养人(F=0.77,P=0.57)上均差异不显著;②有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t=-0.87,P=0.39)上差异不显著;③有无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社会支持(t=-2.56,P=0.01)及客观支持维度上(t=-4.74,P=0.00)差异非常显著;④留守经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关系(r=0.301);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9.1%)。结论: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59-64

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青少年亲子沟通对抑郁和社交回避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浙江省两所中学269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考察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程度、社交回避的关系。结果:①女生的亲子沟通显著好于男生(t=3.141,P〈0.01),母子沟通好于父子沟通,初一、初二的亲子沟通好于初三和高二(F=5.933,P〈0.001);②亲子沟通、社会支持、抑郁和社交回避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③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抑郁中有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社交回避中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改善青少年亲子沟通,可以增强其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
65-68

大学生寝室关系问题解决策略及实证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大学生寝室关系问题解决方案。方法:使用本研究设计的方法对被试开展半学期的干预,使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S)、自编的寝室关系自评问卷在实验组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施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t=6.649,P〈0.0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t=-16.882,P〈0.01);寝室关系自评问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t=8.64,P〈0.0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t=-21.61,P〈0.01)。结论:本研究中所设计的寝室问题干预方法是一种有效尝试。
72-74

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及临床医学本科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现状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及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现状。方法:抽取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139名,临床医学本科生129名,采用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与学习投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的学习投入得分高于中间值(t=3.463,P〈0.01),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习投入得分同样高于中间值(t=5.638,P〈0.01),临床医学本科生学业疏离维度得分低于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t=-2.342,P〈0.05),专注维度得分高于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t=2.321,P〈0.05)。结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比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低,学习投入程度比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高。
75-77

医学院实习生的依恋类型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院实习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正在医院实习的医学院大学生220名,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社会支持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结果:220名被试中安全型依恋者占47.7%,轻视型占32.7%,倾注型占12.7%,害怕型占6.8%;在对支持的利用度指标上,安全型(8.9±1.8)和害怕型(8.8±1.9)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轻视型(7.8±1.5)和倾注型(8.0±1.7);并且在SCL-90总分上,安全型依恋的被试(109.4±23.3)显著低于轻视型(122.7±27.2)、倾注型(138.3±38.5)和害怕型(120.9±38.9);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以及社会支持总分进行预测。结论:医学院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他们的依恋类型以及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80-84

危险行为态度量表在驾驶员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摘要:目的:检验修订版危险行为态度量表在我国驾驶员测量中的信、效度和适用性。方法:采用中文版危险行为态度量表对驾驶员进行测试,获得480份有效问卷,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最终修订量表。结果:量表包括18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4.96%;量表的模型拟合度较好(CFI=0.96,NFI=0.90,CFI=0.92,RFI=0.89,RMSEA=0.045)。量表各因素与总分相关在0.50-0.71之间,P均〈0.01.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各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0.87之间;量表各维度与驾驶行为量表各维度之间相关显著,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相容效度。结论:修订版危险行为态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危险行为态度的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工具。
84-86

潜艇官兵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查潜艇官兵参加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的效果。方法:采用多功能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系统,分别对不同级别、不同年龄的潜艇官兵实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观察训练效果。结果:①学习1次、2次及2次以上掌握放松方法的人数依次为46、77、37人;②不同级别的潜艇员训练后在脉搏、压力指数上的得分为干部〈士官〈士兵,且有显著性差异(F脉=12.27,F压=7.76,P〈0.01);在PNN50指数上的得分干部〉士官〉士兵,且有显著性差异(F=42.95,P〈0.01);不同级别潜艇艇员在训练后压力指数的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t1=4.27,t2=6.17,t3=6.58;P〈0.01),在PNN50指数的得分上训练后高于训练前且有显著性差异(t1=-3.68,t2=-7.80,t3=-5.27,P〈0.01);3不同年龄组训练后在压力、PNN50指数的得分有显著差异(F压=12.23,P压〈0.01,F50=31.86;P50〈0.05),各组压力指数得分训练后低于训练前,其中36-45岁年龄组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差异显著(t16-20=8.79,t21-25=6.18,t26-30=2.74,t31-35=3.6;P〈0.01);各组PNN50指数得分训练后高于训练前,其中16-20岁组、26-30岁组、31-35岁组训练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t26-30=-3.23,t31-35=-3.43,t36-45=-9.02;P〈0.01),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智能身心反馈控制训练可以有效的降低机体紧张程度,从而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
90-92

班级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目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考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采取随机整群(班)抽样,选取某医学院2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4人、对照组24人,实验组进行6个单元的班级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运用大学生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及自编的团体辅导反馈表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班的大学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后测得分比对照班有显著性的改善(t=-6.789,-2.999,5.652;P〈0.01),同时实验班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t=7.507,P〈0.01)、自我和谐量表(t=13.801,P〈0.0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13.192,P〈0.01)后测得分显著优于前测。结论:将班级式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93-96

促进专校学生全人健康工作坊的评估

摘要:目的:评估身心灵工作坊提高专校学生全人健康的效用。工作坊为期两天,为参与者做好应对未来负面事件的准备,通过增进内在能量、正念觉醒、爱、宽恕等素质,提升学生的全人健康。方法:参与工作坊的是香港某专校学生(n=42,女生占60%)。本研究采用实验前后测试的对照组设计,以全人健康的标准化量表为评估指标。结果:参与工作坊后,学生的沉着平静(安然无住、正念觉醒、活力充沛、灵性自理)显著提升[F(1,91)=15.51-21.64,P〈0.001];而苦恼情绪(情绪脆弱、烦燥易怒、灵性失向)则明显减少[F(1,91)=4.49-38.64,P〈0.05-0.001]。结论:整合身心灵的工作坊,提升了处于成人初显期专校学生的全人健康,学生可望有更强大的韧力,应对未来的生活压力。
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