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5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论著

内观疗法结合帕罗西汀治疗住院强迫性障碍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内观疗法在住院强迫性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强迫性障碍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信封法进行编码分为研究组(帕罗西汀结合内观疗法)和对照组(帕罗西汀),其中研究组35例,对照组35例。在帕罗西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内观治疗,疗程共8周。于入组前、治疗第4、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宽容性量表(Tolerance Scale,To)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有效样本33例,对照组有效样本34例。治疗前,两组间各量表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两组间Y-BOCS和HAMA量表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7,P〈0.05);8周末,两组间Y-BOCS,HAMA和TO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2.429;P〈0.05;t=3.380,P〈0.01)。结论:内观疗法能有效改善强迫性障碍患者的强迫、焦虑症状,改变非理性认知,提升对他人的信任度和宽容度,疗效显著。
1761-1764

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重度抑郁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重度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34)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n=32)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HAMD、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0.93;P〉0.05)。治疗12周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t=40.26,-27.29;P均〈0.01;对照组t=19.11,70.85;P均〈0.01);研究组6、8、12周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82,-2.84,-3.41;P均〈0.05;t=-2.14,-3.01,-3.34;P均〈0.05);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799,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55,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重度抑郁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1764-1768

多萘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认知功能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多萘哌齐联用奥氮平与单独使用多萘哌齐治疗老年期痴呆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共65例老年期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使用组与单独使用组,针对两组病人,双盲对照治疗,治疗过程以8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治疗第8周末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临床疗效,评估认知功能。结果:在治疗前联合使用组与单独使用组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临床治疗第4周末与治疗前比较,联合使用组及单独使用组MMSE评分均无显著差异。疗程第8周末,单独使用组及联合使用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MMSE评分均有显著差异(t=4.786~7.825;P〈0.05)。此外,联合使用组与单独使用组在治疗第4周末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第8周末有明显差异(t=2.59,P〈0.05)。结论:单独使用组与联合使用组对于改善老年痴呆的认知功能均有效,但多萘哌齐联用奥氮平能更好地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1768-1771

二甲双胍对奥氮平治疗后增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联素的影响及其与体脂变化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奥氮平致精神分裂症体重显著增加患者脂联素的影响,分析其与体脂变化的关系。方法:接受奥氮平治疗过程中出现显著体重增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组,n=35)、安慰剂(安慰剂组,n=36)治疗,疗程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分别测定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体重指数(BMI)、腰围(WC)、体脂率(BF%)。结果:1治疗后12周末,二甲双胍组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5.127,P〈0.01)、BMI、WC、BF%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140~3.176,P〈0.05~0.01);安慰剂组BMI、WC、BF%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2.157~3.947,P〈0.05~0.01)、脂联素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2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脂联素的增加值及BMI、WC、BF%的降低值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t=3.775~4.754,P均〈0.01);3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变化值与WC、BF%变化值显著负相关(r=-0.383,-0.447;P〈0.05,0.01),与BMI变化值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增高奥氮平致精神分裂症体重显著增加患者脂联素水平,并可能与其改善体脂的作用有关。
1772-1776

老年抑郁症患者配偶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配偶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纳入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配偶,其中完成研究的77例。评定工具包括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成人用)(GQOLI-7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应付方式问卷(CSQ)。给予心理干预6个月,观察干预前后的GQOLI-74、SAS、SDS和应付方式问卷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受试者GQOLI-74总分以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各子量表的评分均较接受心理干预之前明显升高(62.17 vs.50.73,59.26 vs.45.48,65.41 vs.53.57,66.79 vs.53.25,55.31 vs.53.97);SDS和SAS总分均较接受心理干预之前明显降低(23.27 vs.46.10,24.17 vs.45.23);CSQ中求助、解决问题和合理化等子问卷的评分均较接受心理干预之前明显升高(0.57 vs.0.44,0.56 vs.0.48,0.68 vs.0.50),而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子问卷的评分则明显降低(0.57 vs.0.75,0.48 vs.0.58,0.50 vs.0.59)。干预前后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可以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配偶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帮助其建立积极应对策略。
1776-1779

首发轻中度青年抑郁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前后的内隐刻板印象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轻中度青年抑郁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前后内隐刻板印象的变化。方法:选取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青年抑郁症患者21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抑郁症患者接受8次的认知行为治疗,正常被试仅接受8周的观察,实验前后,所有被试均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自动思维问卷(The 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评估与测验。结果:1实验组治疗后,在HAMD总分、ATQ总分、IAT测验效应值均有显著性改善,分别为(t=-6.81,-3.06,3.86;P〈0.05);2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HAMD总分、ATQ总分、IAT测验效应值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分别为(t=3.50,3.81,-3.11;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内隐刻板印象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779-1782

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年的团体心理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对两组分别用PANSS(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PANSS、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减分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量表治疗前后差值小于观察组的前后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13,3.628;P〈0.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1783-1785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伤害和自我防护与其焦虑、抑郁水平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伤害和自我防护及焦虑、抑郁状况,并分析它们间的相关性,为其职业自我防护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使用自制职业伤害及自我防护问卷、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37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和自我防护现状与焦虑、抑郁水平进行调查。结果: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焦虑、抑郁均高于常模水平,且抑郁和焦虑状态并存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占24.9%。他们职业伤害的主要来源为物理性(接触粉尘及大小鼠的抓咬伤)、化学性(直接接触化学消毒剂或化学试剂)、生物性(接触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过敏)。"监测血清抗体水平,必要时预防接种"这一防护措施是他们最容易忽视的。他们的焦虑、抑郁与职业伤害程度呈正相关,与自我防护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实验动物行业管理层应重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心理状况的评估,对出现焦虑、抑郁等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或抑郁的程度甚至让之消失,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自我防护水平,以减少职业伤害的威胁。
1799-1802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工作初期的职业倦怠风险

摘要:目的:了解心理健康专业人员(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MHPs)工作初期职业倦怠风险。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量表为评定工具,对120名工作初期的MHPs进行调查。结果:1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3维度分值精神科医生显著高于非医生的MHPs(t=36.349,18.141,49.380;P〈0.001);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总分高于非医生的MHPs(t=61.397,P〈0.001);中高度职业倦怠人数精神科医生显著高于非医生的MHPs,低度职业倦怠人数精神科医生显著低于非医生的MHPs(χ2=11.109,P〈0.001);2MHPs抑郁状况:除3例精神科医生,4例非医生的MHPs有中度抑郁分外,都没有任何临床相关症状,BDI总分:精神科医生与非医生的MHP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48,P〈0.001);3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总分与性别、婚姻状况没有相关(r=0.031~0.046,P〉0.05);与年龄、工作年限具有相关性(r=0.497~0.614,P〈0.05);与抑郁总分显著正相关(r=0.879,P〈0.01)。结论:MHPs工作初期职业倦怠与年龄、工作年限和抑郁等因素密切相关,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风险非常高。
1806-1809

高师院校文理科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摘要:目的:对文、理科大学生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专业因素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师范学院大二学生350人,进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结果:1文科大学生在转移、求助纬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t=-5.208,-4.358,P〈0.01);在逃避(t=2.613,P〈0.01)、压抑(t=2.721,P〈0.01)、抱怨(t=2.184,P〈0.05)、幻想(t=4.004,P〈0.01)、退缩(t=4.094,P〈0.01)纬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2文科男大学生在转移(t=-4.049,P〈0.01)、求助(t=-3.892,P〈0.01)纬度得分上显著低于理科男大学生,而在其他纬度上无显著性差异;文科女大学生在转移纬度得分上显著低于理科女大学生,在逃避、压抑、幻想、抱怨、退缩纬度得分上显著高于理科女大学生(t=-3.267,3.861,4.601,4.885,4.116;P〈0.01)。结论:文科大学生应对方式比理科大学生更积极、主动;专业因素对不同性别应对方式影响不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可有效的优化理科大学生应对方式。
1817-1822

城乡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

摘要:目的:以多重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深入探讨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应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480名城乡居民运用Campbell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城乡居民总体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为(11.17±1.9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未来目标、压力应对方式、自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城乡居住地、休闲时间是幸福感指数的预测因素,标准化偏回归数分别为0.261、0.182、0.152、0.066、0.071、0.051。路径分析发现,未来目标、压力应对方式、自评健康状况直接作用于幸福感指数,路径系数为0.285、0.191、0.160,兴趣爱好、个人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间接作用于幸福感指数,间接效应为0.08、-0.04、0.10、-0.07。结论: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内外部因素有关,多重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在探讨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1823-1828

初中生的人格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为测查工具在临沂市某两所初级中学选取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208名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人格倾向中的外向性、精神质和神经质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902,-5.975,-6.191;P〈0.001);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仅在精神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541,P〈0.001);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考试焦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略高于初二学生;3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仅与人格倾向中的精神质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8,P〈0.01)。结论:1初中女生比男生情绪更不稳定,更具有攻击情绪,但男生比女生更外向活泼;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具反抗性、攻击性;2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普遍性;3精神质对考试焦虑有预测作用。
1829-1832

大学生人际亲密能力发展特点与现状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亲密能力发展特点与现状,为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供有利支持。随机抽取江苏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级1297余名学生。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使用人际亲密能力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结果:当代大学生亲密能力的发展及其情绪支持、主动表露、冲突处理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6.069,5.706;P〈0.01;F=5.094,P〈0.05;F=10.603,P〈0.01);在情绪支持、冲突处理等具体因子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t=-4.408,-3.447;P〈0.01);负向决断因子表现出显著城乡差异(t=2.326,P〈0.05);学干与否在情绪支持、主动表露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t=2.314,P〈0.05;t=2.568,P〈0.01)。结论:大学二年级男生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人际亲密能力总体发展水平最为低下,应为重点的关注对象,他们是人际交往障碍的敏感群体。
1832-1836

中学生学习投入的个人和班级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考察学生个人因素和班级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学习投入问卷和班级心理环境问卷,对深圳市7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 17.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学习投入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按投入三维度考察均无差异;按7因子考察,坚持性因子有极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有坚持性(t=2.662;P〈0.01);2年级间学习投入三维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F=16.061,12.256,9.069;P均〈0.001),从初一到高二,学习投入呈逐渐下降趋势;3学习投入与学习厌倦、网络沉迷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492,-0.340;P均〈0.001);4学习投入的三维度与班级心理环境存在极显著相关(r=0.576,0.660,0.666;P均〈0.001)。结论:学习投入与学习厌倦、网络沉迷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有助于学习投入。
1836-1839

高三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

摘要:目的:了解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并探讨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onnor和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95名高三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为(61.32±11.94),高心理弹性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低弹性组(t=-6.729,-14.883;P〈0.01);2心理弹性与学习能力、学习行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之间均显著正相关(r=0.113~0.544,P〈0.01);3回归分析发现学习能力(β=0.503)、学习行为(β=0.178)、主观支持(β=0.096)、利用度(β=0.058)对心理弹性有显著预测作用(F=120.261,P〈0.01)。结论:高三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学业能力自我评价和增加主观支持和利用度来促进其心理弹性水平。
1840-1843

高校学生团队自主管理模式核心要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团队自主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方法:采用自编的团队要素分问卷和成员要素分问卷,应用SPSS和AMOS分析软件对3所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团队3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自主管理团队的团队要素包括管理规范、成长发展和完成目标3个维度;2成员要素包括团队维护和个人归属两个维度;3团队要素对成员要素产生正向影响(模型的各项检验指标分别为:χ2/df=3.511,RMSEA=0.086,GFI=0.965,NNFI=0.899,CFI=0.894,IFI=0.905,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组建高校学生团队自主管理模式应从五大核心要素着手,而且团队要素在模式中起关键作用,应作为高校管理的重点。
1843-1847

医学院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危机脆弱性的关系

摘要:目的:考察医学院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危机脆弱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韧性量表和危机脆弱性量表对河南某医学院校932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医学院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危机脆弱性显著正相关(r=0.355,P〈0.01),与心理韧性显著负相关(r=-0.331,P〈0.01);2生活事件对危机脆弱性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坚韧性和力量性对危机脆弱性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危机脆弱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用的比例为51.8%。结论:医学院大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生活事件和心理韧性显著相关,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1847-1849

大学生同伴依恋与爱情观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和爱情观的特点及其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情观问卷(LAS-R)和青少年依恋问卷对3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性与女性在游戏型(t=4.39,P〈0.001)和朋友型(t=2.96,P〈0.01)爱情观维度上存在差异,且男女生在同伴依恋的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同伴依恋的4个维度与爱情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同伴依恋可以显著预测爱情观的类型,且性别与同伴依恋总分的乘积项能显著预测游戏型爱情观(β=0.384,P〈0.05)。结论:大学生同伴依恋与爱情观存在紧密关系,性别在同伴依恋总分对爱情观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1850-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