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精神卫生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症的初步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抗抑郁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分别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组)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组)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rTMS和MECT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rTMS组:t=0.34,P=0.02;MECT组:t=0.23,P=0.00)。rTMS组在汉密尔顿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分改善方面显著高于ME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88,P=0.01),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优于rT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7,P=0.00)。结论 rTMS和ECT在短期内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MECT的抗抑郁作用强于rTMS。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rTMS优于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MECT组作用更强。
1444-1445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运动阈值影响及与疗效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对患者运动阈值的影响及与疗效改善的相关性。方法使用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44名抑郁症患者治疗2周共10次,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运动阈值,使用HAMD和HAMA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测定60名健康对照组的运动阈值与患者相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左侧和右侧运动阈值和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左侧:t=-4.44,P=0.00;右侧:t=-5.15,P=0.00),抑郁症患者组的运动阈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运动阈值左侧低于右侧,即左侧兴奋性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0);抑郁症患者左右侧运动阈值相比无差异(t=-1.14,P=0.26)。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19,P=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73,P=0.001)。治疗前后运动阈值无变化。抑郁症患者右侧运动阈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皮层兴奋性比正常对照组高,左右偏侧性消失;运动阈值与临床症状变化无相关性。
1446-1448

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注意和执行功能的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与伪刺激治疗(对照组)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PT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0Hz rTMS对WCST各项指标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CST5(完成的分类数)治疗组治疗后增加,而对照组治疗后降低,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215,P=0.022)。结论 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
1448-1450

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作用及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及疗效。方法 6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奥氮平(n=30)和氟哌啶醇(n=30)治疗。分别在基线期、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与满意度量表评分及认知功能测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奥氮平组持续性操作实验的反应时间在第24周(t=3.17,P〈0.05),数字广度评分在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时均与基线有显著性差异(t=2.45,6.03,7.20;P〈0.05);而氟哌啶醇组没有此差异。奥氮平组在数字广度评分上的表现优于氟哌啶醇组(F=5.10,P〈0.05)。奥氮平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与基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F=3.32,P〈0.05),而氟哌啶醇组的这种差异不显著。奥氮平组与氟哌啶醇组各时点PANSS量表分与基线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F=17.96,P〈0.001),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显著性。结论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工作记忆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对工作记忆的改善作用优于氟哌啶醇。两者在改善精神症状的临床疗效相当。
1451-1453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31例幻听症状突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21例接受真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10例接受伪刺激联合药物治疗。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持续操作测验(CPT)、Stroop字色干扰测验评价认知功能。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记录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各量表得分在6周内变化趋势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0次后WCST的正确应答数显著提高(F=8.06,P〈0.01);RBANS的视觉广度分值显著改善(F=6.46,P〈0.05),言语功能分值也显著改善(F=6.24,P〈0.05)。治疗20次后WCST的正确应答数显著提高(F=3.36,P〈0.05),完成分类数(F=3.57,P〈0.05)也显著提高;RBANS的即刻记忆分值显著改善(F=4.50,P〈0.05),言语功能分值亦显著改善(F=6.67,P〈0.01)。rTMS治疗后脑电图无异常变化,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频rTMS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执行、记忆和言语功能且安全性好。
1454-1457

双额与单侧顶颞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双额与单侧顶颞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效果。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双额极(双侧组28人)与单侧非优势半球顶颞极(单侧组30人)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分别给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双侧组和单侧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显示,双侧组和单侧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PANSS总分均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单侧组:t=16.65,P=0.001;双侧组:t=19.84,P=0.001);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双侧组和单侧组PANSS量表各因子分的组间差异,结果发现阳性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治疗后双侧组降低较单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阳性症状:F=7.87,P=0.01;一般精神病理评分:F=7.74,P=0.01)。以PANSS总分减分率≥75%作为痊愈的标准,双侧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4)。在起效时间上,双侧组治疗6次症状改善与单侧组治疗8次改善程度相当,双侧组起效更快。结论双额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症状与单侧顶颞相比总体效果相当,治愈率更高,对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效果更好,起效更快。
1457-1459

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缺陷及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缺陷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抽取北京市两个城市社区≥60岁471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入选老年人进行访谈。结果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为67.5%(318/471),其中女性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高于男性(χ2=20.434,P〈0.001);随着学历的升高,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16.761,P=0.001);个人独居、与子女同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高于与夫妇同居的老年人(χ2=6.924,P=0.009;χ2=3.935,P=0.047);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高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094,P=0.008)。结论女性、受教育程度、居住状况和患有慢性病是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1460-1462

双额与单侧顶颞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双额极与单侧顶颞极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双侧组28例,单侧组30例。一组接受双额极(双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另一组接受非优势半球单侧顶颞极(单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应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手册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进行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治疗4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单侧:t=3.398,P=0.002;双侧:t=4.459,P=0.000),两组间相比无差异。治疗8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增高,单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23,P〈0.01),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视觉空间的影响上,单侧组评分增高,双侧组评分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P=0.03)。结论 MEC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电极安放位置和治疗次数等参数有关,对认知功能的不同成分有不同的影响。
1462-1465

奥氮平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的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奥氮平冲击疗法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女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住院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MECT组,奥氮平组每晚服药,第1天20mg/d,以后依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到15-30mg/d。MECT组:在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共6次。在基线,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基线和终点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MRS分值变化以及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显示奥氮平组治疗后YMRS总分显著下降(F=274.7,P〈0.01),MECT组治疗后YMRS总分也显著下降(F=350.9,P〈0.01),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F=2.0,P=0.163)。奥氮平组有效21例,MECT组有效23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758,P〉0.05);奥氮平组痊愈18例,MECT组痊愈19例,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104,P〉0.05)。两组之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冲击疗法对急性躁狂发作有效,安全性好,与MECT相比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安全、有效、符合快速综合治疗要求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新方法。
1465-1467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负担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家庭负担。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对92例精神分裂症和56例双相障碍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评定,分析比较两种疾病的家庭负担状况。结果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FBS总分分别为(18.53±12.23、17.27±12.98),在FBS总分、各因子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疾病FBS各维度达中度及以上影响程度的家庭比例均较高,家庭经济、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及家庭关系维度均高于40%;心理健康维度均高于30%;躯体健康维度,精神分裂症为33.7%,双相障碍为28.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均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提示研究和发展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有效地减轻照顾者的疾病家庭负担。
1468-1470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刺激参数对疗效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患者临床特点及刺激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无抽搐电痉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入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使用自编临床资料记录表记录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无抽搐电痉挛刺激参数等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结果依据治疗结束时PANSS评分减分率65%分为显著好转组(≥65%)和非显著好转组(〈65%),共有如下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年龄(回归系数为0.13)、性别(回归系数为2.84)、发病年龄(回归系数为-0.18)、MECT峰值强度(回归系数为0.00)、MECT发作时间(回归系数为0.09)、治疗前阴性症状(回归系数为-0.42)、攻击症状(回归系数为-0.95)、PANSS总分(回归系数为0.13)。结论患者年龄大、女性、发病年龄晚、峰值强度大、发作时间长、阴性症状轻、攻击症状轻、病情重的患者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效果好。
1470-1472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量效关系及早期预测

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规定第4次和第6次PANSS量表减分率≥45%为早期起效,治疗第8次末PANSS量表减分率≥65%为显著好转。结果患者治疗4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显著相关(χ2=7.18,P=0.01),治疗6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相关(χ2=5.18,P=0.02)。4次治疗无效的患者组中,6次有效率和8次显好率无关(χ2=0.58,P=0.45)。结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治疗次数有关。治疗4次无效时,继续治疗效果无明显增加,建议换用其他治疗方案。
1473-1474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前注意自动信息加工

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的失配性负波(MMN)特征及其前注意加工电生理机制。方法对2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MMN检查,并与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AD组情节记忆、执行功能、注意转换测试分均显著降低(t=14.30,6.81,7.20,5.11,P〈0.05);2AD组潜伏期差异不显著(t=1.26,P〉0.05),波幅显著降低(t=5.03,P〈0.05);3线性回归显示,AD患者降低的MMN波幅与注意转换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5)。结论 AD患者多领域认知功能受损,前注意自动信息加工机制异常,提示电生理MMN异常指标可能预测AD患者的神经病理机制的进程。
1475-1477

癫痫共病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对我院近两年来住院的癫痫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规范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对50例患者住院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系统对这类患者的病例记录资料进行规范诊断,分析临床特征。结果根据DSM-5诊断标准,癫痫脑病的比例明显下降(χ2=21.93,P〈0.01),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明显增加(χ2=23.51,P〈0.01)。癫痫起病年龄越晚,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5);难治性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所占比例较非难治性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比例低(χ2=12.78,P〈0.05);癫痫全面性发作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比例与部分性发作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比例无明显差异(χ2=11.67,P〈0.05)。结论临床实践中癫痫脑病诊断过多,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不足。癫痫患者共病双相情感障碍与癫痫的发作特征、发病年龄及抗癫痫治疗的效果有关。
1477-1480

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多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因素。方法收集2006-2013年首次住院的晚发性(起病年龄〉45岁)分裂症患者(研究组)62例和同期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60例,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大体评定量表(GAS),以随访与量表现场测评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资料,数据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好于对照组(χ2=5.208,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504,P〈0.05);2研究组预后良好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360,P〈0.05);3研究组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4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晚发性分裂症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有6个,即发病年龄、首次住院疗效、起病形式、维持服药时间、病程和家庭社会支持程度(P〈0.01)。结论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情况较精神分裂症好;发病年龄晚,急性起病,病程短,首次住院疗效好,坚持长期治疗,有充分的家庭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1483-1485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00例AD患者与30例正常老年人血浆Hcy浓度,采用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与血浆Hcy浓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AD组血浆Hcy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6.74,P〈0.01);AD组MMSE评分与血浆Hcy浓度呈负相关(r=-0.79,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AD危险因素,该研究为AD早期干预提供了依据。
1485-1486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体验水平,考察人格特征与病耻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Link病耻感量表和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对175名具有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测试。结果 1患者"贬低-歧视感知"维度的平均得分为(2.5794±0.5511);应对方式中"保密"、"退缩"维度的平均得分为(2.5804±0.4363)和(2.5103±0.3979),但"教育"、"挑战"、"分离"3个维度平均得分都低于量表中点2.5分;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和"不同/羞耻"两个维度平均得分都高于量表中点2.5分;2EPQ-E分与退缩、教育、挑战、误解分别呈显著负相关(r=-0.274,-0.374,-0.354,-0.209;P〈0.01),EPQ-N分与病耻感的3个维度贬低-歧视感知、病耻感应对、病耻感情感体验都呈现显著正相关(r=0.517,0.415,0.294;P〈0.01),而EPQ-P分与病耻感的3个维度也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感知到较高水平的病耻感,认为自己不能被理解,感到与他人不同,通常采取保密、退缩的应对方式,且人格特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重要因素。
1487-1489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缺陷及其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调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缺陷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116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9例社区正常对照组的共情能力进行比较,并应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量表(SSPI)等进行评定,分析患者共情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IRI-C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97,P〈0.01),且总分离散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阴性症状与患者共情能力有相关性(r=0.115,-0.459;P〈0.05);IRI-C总分与SES总分、TSBI总分呈正相关(r=0.386,0.541,P〈0.01),并且TSBI总分进入回归模型,Beta值为0.417,与ESLI总分无相关性,但与社交孤立因子、社交孤独因子相关(r=-0.256,0.327;P〈0.05),且社交孤立、社交孤独因子全部进入回归模型,Beta值分别为-0.258,0.523。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共情缺陷,并且阴性症状明显、自尊水平低、缺乏自信心、支配性差、社会退缩、社交孤独,共情能力越差。
1489-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