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2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精神卫生研究

精神分裂症大鼠血浆H2S、Hcy、叶酸及VitB6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大鼠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Vit)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精神分裂症大鼠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H2S、Hcy、叶酸及VitB6水平。精神分裂症大鼠血浆H2S水平与Hcy、叶酸和VitB6水平的相关性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血浆H2S、叶酸、Vit B6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2S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7214,P〈0.001),与血浆叶酸及VitB6水平呈正相关(r=0.5189,P〈0.001;r=0.4299,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组血浆H2S、叶酸和VitB6明显降低,Hcy水平升高。H2S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1121-1123

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1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治疗,且日用剂量不变,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12次社交技能训练,为期6周。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 SS)、大体评定量表(GA S)、社交技能量表(SSC)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SAFE)分别于入组时及随访第1个月、3个月及半年时进行评估。结果随访第1个月、3个月及半年时,观察组PAN SS总分及阴性症状、SSC及SAF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AN SS总分:t=2.82,2.79,3.20;阴性症状评分:t=4.11,4.35,8.12;SSC评分:t=5.43,7.25,8.45;SAFE评分:t=3.48,8.67,9.49;P均〈0.01);而GA S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2.04,2.36,3.34;P〈0.05或P〈0.01)。结论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1125-1127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口服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及代谢指标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口服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口服液治疗,于入院时及治疗8周后进行观察,评定其代谢指标变化。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口服液组平均治疗量分别为(112.4±10.7)m g/d和(4.0±0.5)m g/d;治疗前两组体重指数、血压及代谢指标无显著差异(t=0.254,0.112,0.287,0.243,0.134,0.263;P〉0.05)。齐拉西酮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及代谢指标变化不明显(t=1.345,1.316,1.912,1.823,0.485,0.410;P〉0.05);利培酮口服液组治疗前后体重及代谢指标变化显著(t=2.912,3.124,2.802,3.021,3.120,2.918;P〈0.01)。结论齐拉西酮较利培酮口服液引起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较低。
1127-1128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维持原利培酮治疗不变的同时,分别加用阿立哌唑(30例)及安慰剂(30例)治疗,疗程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3月末检测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同时观察高催乳素血症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经阿立哌唑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下降(t=14.76,P〈0.01),对照组血清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变化。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均低,对原利培酮治疗的疗效均无不良影响。结论阿立哌唑可安全、有效治疗利培酮所致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
1129-1130

放松疗法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放松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合用放松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对疗效进行评定对比。结果观察组在第2周时症状即出现明显改善(t=27.67,P〈0.01)并持续改善至治疗结束;对照组在4周时症状才出现改善(t=7.11,P〈0.01),并且在各观察时间段改善程度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药物基础上合用放松治疗法能更快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130-1131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血清尿酸、催乳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血清尿酸(UA)、催乳素(PRL)水平相关性的分析,探讨尿酸对TD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测定伴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TD组30例)血清尿酸、催乳素水平,并与不伴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非TD组30例)进行对照;以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对TD临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 TD组UA[(273±36)μmmol/L]较非TD组[(297±50)μmmol/L]显著降低(t=2.129,P=0.037);PRL[(28±7)ng/ml]较非TD组[(24±7)ng/ml]显著增高(t=-2.195,P=0.032)。TD组PRL水平与AIMS总分正相关(r=0.366,P=0.044);与血清UA水平负相关(r=-0.403,P=0.027)。结论 TD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偏低、并与PRL水平负相关,尿酸对DA神经元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132-1134

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CCM 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 I)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80%,阿米替林组显效率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各因子分中米氮平组认知障碍减分多于阿米替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2,P〈0.05)。HAM D减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结论米氮平见效快,疗效肯定,副反应发生少而轻微。
1134-1136

文拉法辛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单用文拉法辛)和合用组(文拉法辛合用奥氮平),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后HAM 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两组间比较,合用组起效快,治疗第1、2、4周末,合用组HAM D评分显著低于单用组(P均〈0.05);②合用组疗效优于单用组,但在第8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3,P=0.153);③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t=0.668,P=0.247)。结论文拉法辛合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起效快,可增加疗效,安全性好。
1139-114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对237例单一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药物达到临床最大剂量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QT/QTC间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齐拉西酮治疗前后QT/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齐拉西酮治疗后QT较治疗前显著延长(t=-4.307,P=0.000)。齐拉西酮治疗后QTC较治疗前相比,虽然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t=-0.786,P=0.439)。不同组药物治疗后QT/QTC间期平均值长短顺序依次为:齐拉西酮〉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不同药物组治疗前后QTC间期无显著性差异(F=1.477,P=0.208),不同药物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179,P=0.673)。不同药物组治疗前后QT间期无显著性差异(F=2.833,P=0.090),不同药物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4.929,P=0.001)。结论不同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QTC间期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齐拉西酮组的QT/QTC间期最长,氯氮平组最短,无QTC间期延长达到异常标准的病例。
1141-1143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身医学研究

社会支持与住院老年人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住院老年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流式细胞仪对165例住院老年男性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CD 3+与年龄呈负相关(r=-0.169,P=0.030),CD 4+、L c与病情呈负相关(r=-0.167,-0.209;P=0.032,0.007);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社会支持总分进入CD 4+、CD 4+/CD 8+的逐步回归方程(r=0.232,0.169;F=4.432,4.816;P=0.037,0.030);主观支持进入CD 4+、CD 4+/CD 8+、L c的逐步回归方程(r=0.252,0.209,0.269;F=6.129,7.462,5.003;P=0.014,0.007,0.027);主观支持的家庭成员进入CD 4+、CD 4+/CD 8+、朋友进入L c的逐步回归方程(r=0.299,0.216,0.283;F=9.398,7.955,6.409;P=0.003,0.005,0.012);社会支持利用的烦恼倾诉进入CD 4+的逐步回归方程(r=0.226,F=3.919,P=0.049)。结论社会支持与住院老年人的细胞免疫有关,烦恼倾诉能提高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
1144-1146

癌症患者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并分析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癌症患者,全部完成一般资料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结果①234例癌症患者中,54.27%的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抑郁情绪;②癌症患者的性格特征、病后锻炼情况、癌症病程、治疗方式、社会支持情况等均影响其抑郁得分;③癌症病程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231,P=0.000),病后锻炼情况(r=-0.295,P=0.000)、总社会支持(r=-0.499,P=0.002)和对支持的利用度(r=-0.335,P=0.039)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病后锻炼情况、癌症病程、经济状况和总社会支持入选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抑郁总分)=59.895~3.457X7(病后锻炼情况)+1.663X10(癌症病程)+2.711X6(经济状况)-0.213X13(总社会支持)。结论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社会支持是影响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癌症患者的抑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支持的多少以及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因此,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将更有助于癌症患者应付疾病。
1146-1148

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和认知态度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探讨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和认知态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作为调查工具,对从某市级医院肿瘤科病人中随机抽取的4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测量并收集收据,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42例乳腺癌患者中有不同程度抑郁心理的14例(33.33%);②乳腺癌患者抑郁与机遇(C)和有势力的他人(P)有显著正相关(t=0.232,P〈0.05),乳腺癌患者抑郁与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的大部分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③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控制源量表中机遇(C)和有势力的他人(P)两因子与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的大部分维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抑郁情绪。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其心理控制源、认知态度有关。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控制源是影响认知态度的重要因素。
1149-1151

糖尿病公务员病人生存质量与抑郁、社会支持的关系

摘要:目的了解Ⅱ型糖尿病公务员患者生存质量的状况,探讨Ⅱ型糖尿病公务员患者生存质量与抑郁、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糖尿病特异生存质量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山东省3所医院职业为公务员的Ⅱ型糖尿病56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文化程度高、无其他疾病、不伴随抑郁的个体生存质量水平高于文化程度低(F=3.24,P〈0.05)、伴有其他疾病(t=2.62,P〈0.05)、合并抑郁(t=3.18,P〈0.01)的个体;②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r=-0.38,P〈0.01)、对生理的影响(r=-0.39,P〈0.01)、对心理的影响(r=-0.38,P〈0.01)呈显著负相关,抑郁与生存质量(r=0.49,P〈0.01)、对生理的影响(r=0.49,P〈0.01)、对心理的影响(r=0.41,P〈0.01)、对治疗的影响(r=0.31,P〈0.05)呈显著正相关;③对支持的利用度及抑郁水平可较好的预测生存质量的状况。结论 II型糖尿病公务员病人生存质量与文化程度及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有关,抑郁水平可较好地预测生存质量的状况;社会支持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1151-1153

地震医疗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状况下医疗救援人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急性应激反应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54名参加过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医疗救援人员进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急性应激反应量表的测量,评价其心理健康状态结果。结果①抗震救灾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01);②应对方式中除解决问题(t=9.62,P〈0.01)和求助(t=2.09,P〈0.05)高于军队常模外,其余4个因子得分(P〈0.01)显著低于军队常模;③在应对方式中6个因子与状态特质焦虑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特质焦虑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解决问题和求助与特质焦虑无相关关系。结论需要对地震医疗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干预。
1154-1156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的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防护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信念和态度改变、产生健康行为、各项指标控制理想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防护知识健康教育,改变了态度与行为,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
1156-1157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研究

不同环境下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干预。方法随机整批抽取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基层官兵6034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访谈和座谈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及干预特点研究。结果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况阳性率为17.5%;低于常模(t=7.6~37.41,P〈0.01);从SCL-90筛查阳性率看,参加阅兵的官兵最低,其次是抗震救灾中,再者是抗震救灾后,营区内参加安保训练,新兵连,驻岛外,驻岛内最高。以阳性因子的严重程度看,在营区内执行任务的官兵高于营区外执行任务的士兵(t=2.86~8.21,P〈0.01);驻岛内官兵的恐惧、焦虑因子显著高于驻岛外的官兵(t=1.97,P〈0.05);抗震中除躯体化和抑郁外,其它因子均高于抗震后(t=4.39~26.26,P〈0.05)。结论官兵在不同环境任务条件下心理健康状况的表达和干预不同,营区内以心理疾病防治为主,完善人格,异常反应异常化处理。营区外以应激障碍防治为主,情绪调整,异常反应正常化处理。
1158-1160

78例社区服刑人员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司法局所辖的10多个街道、乡(镇)社区矫正试点单位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共78人进行调查。结果①样本在聪慧性(男t=-2.718,P〈0.01;女t=-1.430,P〈0.01)、恃强性(男t=-3.778,P〈0.001;女t=-2.316,P〈0.05)、兴奋性(t男=-3.424,P〈0.01;女t=-2.430,P〈0.05)、怀疑性(t男=-1.553,P〈0.05)、世故性(t女=-1.503,P〈0.05)、实验性(t男=-2.891,P〈0.01;女t=-2.026,P〈0.01)等因素上显著低于常模,而在敏感性(t男=2.297,P〈0.05;女t=1.910,P〈0.05)、幻想性(男t=2.798,P〈0.001)、忧虑性(男t=3.352,P〈0.001)因素上显著高于常模,男性在乐群性(t=-2.418,P〈0.05)和敏感性(t=-3.082,P〈0.01)上显著低于女性。样本的次元人格因素(接近于4分)和综合人格因素中的"心理健康因素"(M ean〈22)得分偏低;②样本与普通人群在总均分(t=2.914,P〈0.05)和阳性项目数(t=4.108,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均值显著高于常模的因子依次是强迫(t=2.284,P〈0.05)、人际关系(t=1.579,P〈0.05)、抑郁(t=2.086,P〈0.05)、躯体化(t=2.399,P〈0.05)、焦虑(t=2.142,P〈0.05)、精神病性(t=2.147,P〈0.05);③样本的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紧张性因素与其SCL-90的大部分因子显著相关,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没有得到有显著意义的方程。结论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联,且显著区别于常人,属于偏差群体;同时,男女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也具有一定差异,在矫正时需区别对待。
1162-1164

陆航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陆航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某陆航团官兵367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防御方式问卷(DS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结果①陆航官兵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3.24%;②陆航官兵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空勤多项SCL-90量表因子分低于地勤,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N量表分、P量表分、不成熟防御因子、家庭外支持分别进入了以SCL-90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④心理求助、是否存在误解进入了多个以SCL-90量表因子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陆航官兵整体心理素质优于军人常模,空勤人员优于地勤。人格特点、防御方式及家庭外支持是影响官兵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68-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