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精神卫生研究

抑郁症患者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症状学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尊、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抑郁症状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尊量表以及幸福感指数问卷对门诊或病房79名抑郁症患者及57名正常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自尊得分(t=-7.775,P〈0.001)及主观幸福感得分(t=7.528,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②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得分与HAMD中的绝望感因子分呈正相关(r=0.245,P〈0.05),主观幸福感得分与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r=-0.307,P〈0.01);③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分是自尊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绝望感因子分和焦虑因子分是主观幸福感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关注其症状学影响因素,提高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641-643

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的分类方法与诊断(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和奥氮平组,分别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有效率为90%,奥氮平组有效率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7,P〉0.05)。两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
647-648

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在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平均住院45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再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入组前及实验的第2周,第4周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测评,出院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和家属进行服药依从性的回访。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在第2周、第4周的BPR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低。两组间采用t检验,显示第2周评分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第4周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73,P〈0.01)。出院时实验组患者CGI"疗效总评(G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采用t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P〈0.01)。出院1个月服药依从性实验组较对照组好,采用χ2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增进疗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649-650

抑郁症患者情绪记忆的偏好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情绪记忆的负性偏好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情绪记忆偏好的相关性。方法 25名抑郁症患者和与之匹配的25名正常被试,首先对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随后对情绪图片进行愉快度评定,72h后进行图片再认测试。结果两组间正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8,P〈0.05),总再认正确率及中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5,0.100,0.998;P均〉0.05);抑郁症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正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正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其SDS评分无相关性(r=0.064,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正性情绪记忆可能受损导致其对负性情绪记忆存在偏好,并且该偏好性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653-655

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成分的应用现状调查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复习法了解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通过自制文献复习表,调查近10年认知行为治疗强迫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结果在18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中,单独使用ER/RP的频率为55.6%,同时使用认知和行为技术的频率为38.9%,单独使用认知技术的频率为5.5%。在所有技术中,ER/RP为88.89%,行为实验为38.89%,检查证据为33.33%。每次治疗的时间在45~120分钟之间,治疗次数在10~24次之间,治疗频率为每周1~5次。结论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中,行为技术(特别是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的使用频率最高,认知与行为技术联合应用次之,认知技术的使用频率较低。治疗设置随病情和治疗情况的不同在治疗次数、治疗频率以及每次治疗时间上均不同。
655-657

儿童精神障碍住院临床资料的20年回顾分析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新疆精神卫生中心近20年儿童精神障碍住院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991年9月至2011年8月间住院的年龄≤12岁的病历共12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20年精神障碍患儿住院人数先缓慢增加,2003年后增加明显并趋于平稳。随年龄增长住院人数递增。男性74例(60.2%),女性49例(39.8%)。诊断前6位为:癫痫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以下统称癫痫)、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癔症、精神发育迟滞及应激相关障碍。后10年组少数民族患儿住院及治疗有效比例显著高于前10年组(χ2=4.676,6.532;P〈0.05)。结论儿童精神问题日益突出,需进一步关注西部儿童心理健康。
658-660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母亲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母亲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26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母亲及与之相匹配的26例正常儿童的母亲进行评定。结果①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母亲GQOLI-74维度评分和总体生活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11,2.17,2.88,2.94,3.05;P均〈0.05或〈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躯体和心理功能尤为显著;②文化程度低的患儿母亲GQOLI-74维度评分和总体生活状态评分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大部分因子和总体生活状态差异显著(t=2.08,2.10,2.12,2.20;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母亲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对照者差。
660-661

路优泰合并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路优泰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0例患者在原用氯氮平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用路优泰且1周以内加至600mg,按阴性症状减分率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判定副反应。结果 4周后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着治疗延续至治疗结束(12周时以上)2项减分更加显著,副反应轻微。结论路优泰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662-663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身医学研究

1008例孕晚期妊娠妇女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妊娠妇女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自制的孕妇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008名孕妇在孕32~34周时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08名孕妇状态焦虑情绪发生率为20.3%,特质焦虑情绪发生率为5.9%,状态焦虑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t=5.12,P〈0.01);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3.7%,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为18.5%,中度抑郁发生率为4.8%,重度抑郁发生率为0.5%。孕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以户籍孕妇最低,流动孕妇最高(χ2=15.65,7.07,28.19;P〈0.01或〈0.05)。结论孕期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
665-667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中文版对183名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专科医院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描述统计分析得出,癌症患者总体健康状况为(51.821±1.763);②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对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没有显著影响(t=0.946,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对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经济困难等有一定的影响(F=3.822,4.985,4.025,3.348;P〈0.05或P〈0.01)。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越高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状况越好,总体健康状况也越佳。结论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所提升。文化程度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667-668

烧伤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8名烧伤患儿父母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烧伤患儿父母干预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11,3.39,5.13,8.31,43.5,5.32;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患儿父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1,2.21,3.52,3.08,3.96,3.56;P〈0.05)。结论烧伤患儿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改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671-672

舒适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舒适模式的应用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30例研究对象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功能舒适)进行护理,同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抑郁状态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分别于舒适护理前后,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并将3个量表测评总分作为最后评价指标。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前后Barthel指数和DSI、SDS的结果分别为(t=4.539,6.628,6.249),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提示舒适护理模式后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不良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后遗症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舒适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全面恢复。
673-674

成人中重度烧伤早期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中重度烧伤患者早期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实施护理干预积累临床资料。方法对80例中重度烧伤成人患者,在入院1周内脱离危险后,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户籍、经济状况、付费类别和社会支持以及烧伤原因、程度和部位,对患者早期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21.050,21.118;P均〈0.001);SAS与SDS显著正相关(r=0.548,P〈0.001);多元回归分析,性别、户籍和烧伤程度3因子进入SAS逐步回归方程:y=68.28+9.09x1+5.036x2+3.497x3(F=48.916,P〈0.001);烧伤部位、性别和烧伤程度3因子进入SDS逐步回归方程:y=85.651-8.995x1+2.905x2+2.037x3(F=153.055,P〈0.001)。结论中重度烧伤成人患者在烧伤早期普遍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女性、重度、农村、头面部烧伤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更重。
675-677

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非军嫂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非随军军嫂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心理学量表对372名非随军军嫂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社会支持的2个维度与心身症状呈负相关(P〈0.01或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项指标呈较高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项指标呈低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非随军军嫂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677-679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研究

首次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提高肾功能衰竭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知水平,主动配合治疗。方法首次血液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接受治疗前进行血液透析知识教育,根据患者的疑虑进行耐心解答,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的透析前谈话,讲解透析常识。结果首次血液透析过程中干预组发生焦虑、恐惧、缺乏信心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2.25,10.71,20.61;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理解、正确认知、充满信心方面的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5.41,16.32,20.38;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683-684

高校教师职业紧张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紧张现状并分析紧张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从某高校选取178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作为研究工具,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①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应变能力3个分量表的得分均略高于常模;②高校教师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应变能力的紧张程度处于中高度的分别占20.55%、34.25%、38.36%;③对教师职业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纳入的影响因素为人格特质、职业任务、应变能力和性别。结论①部分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感;②职业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格特质、职业任务和应变能力。
685-687

临床医生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12名临床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医生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932;P〈0.05)、不同婚姻状况医生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7.526,12.048,7.519;P〈0.01)、不同职称医生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3.731,7.478;P〈0.05)。在应对方式中,不同性别医生在自责、合理化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1.845,2.356;P〈0.05)、不同婚姻状况医生在求助和退避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155,3.784;P〈0.05)、不同职称医生在幻想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37,P〈0.05)。通过职业倦怠和应对方式的Pearson相关分析,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0.254,-0.214)、去个性化(-0.208,-0.159)、低个人成就感(-0.216,-0.161)存在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医生职业倦怠现状严重,防治工作应关注女性、离异、高级职称的医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缓解医生职业倦怠有重要作用。
687-690

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辅导员工作倦怠现状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制定措施降低其倦怠体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表及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对石河子大学78名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对辅导员进行访谈调查。结果倦怠比例16.7%,情绪衰竭比例17.9%,玩世不恭比例9.0%,成就感低落比例44.9%;身体状况对情绪衰竭与否有影响(χ2=10.11,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受教育程度、专业吻合度是成就感低落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访谈发现辅导员专业化道路发展不明晰、人员配备不足也导致倦怠主观心理。结论高校辅导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其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专业吻合程度在降低辅导员倦怠体验的措施制定中应给予考虑,并需重视专职一线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及人员配备。
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