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精神卫生研究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保定市示范区精神卫生知识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以下简称"686项目")示范区不同群体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差别,为进一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奠定基础。方法以河北省"686项目"城乡2个示范区为调查群体,重点调查社区干部、社区医生、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普通人群,并对4个群体进行调查比较。结果①被调查者总知晓率为56.91%,其中,社区医生知晓率最高,为71.48%,农村普通居民最低,为50.77%;②不同群体比较,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53.217,P〈0.001);③不同居住地4群体比较,社区干部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3.866,P〈0.05),其他3个群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785,0.818,0.351,P〉0.05)。结论 "686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特别是接受过培训的社区医生、社区干部,其知晓率明显偏高,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门诊心理治疗患者预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接受门诊心理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特征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海斯曼心理CT系统对128名接受门诊心理治疗患者进行测试,评估其预后特征、家庭问题、个性和心理特点等。结果①女性患者的疾病预后不良、康复动力分数高于男性(分别为57.7±12.2 vs 53.0±12.4,P〈0.05;58.3±9.4 vs 53.7±8.1,P〈0.01),但康复再就业能力分数低于男性(43.4±11.5 vs 47.8±12.0,P〈0.05);预后特征与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r=-0.188,-0.294,0.290,0.246;P〈0.01);躯体形式障碍的疾病预后不良和心理预后不良分数均高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F=5.358,P〈0.01;F=7.268,P〈0.01),康复再就业能力分数分别低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F=4.066,P〈0.01);②疑病、抑郁、精神分裂、轻躁狂、精神衰弱、精神病态等症状分数,精神质、掩饰性等个性特点,社会适应不良、自我强度等心理特征,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对门诊心理治疗患者的预后特征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门诊心理治疗者的预后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与受教育程度和病种有关,受精神症状性质、个性特点、自我强度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与临床疗效相一致。
3-6

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的病人分为2组,分别给予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和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8周。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用药的安全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1,2,4,6,8周末分别对2组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总的有效率为7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2%。2组间,(HAMD)减分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TESS)评定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088,P〉0.05);对照组中有8例有过躁狂发作(16.0%),治疗组中只有1例有过躁狂发作(1.96%),对照组转躁率高于治疗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2,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疗效可增强,起效快,安全性好。
6-7

利培酮合并西酞普兰及认知疗法治疗强迫症的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合并西酞普兰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利培酮合并西酞普兰及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以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疗程12周,以强迫症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 A)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并西酞普兰及认知疗法组显效率高于西酞普兰合并认知疗法组(Y-BOCS:t=2.76,P〈0.05),12周末Y-BOCS、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西酞普兰及认知疗法治疗强迫症安全有效。
10-11

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状况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标准的亲属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入院后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入院和出院时分别进行SCL-90评分比较。结果患者亲属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同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8,2.38,2.54;P〈0.05);心理健康教育后患者亲属SCL-90各因子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抑郁4、焦虑5、恐怖6因子分同健康教育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20,2.80,2.35;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16-17

强迫障碍患者的幼年不良生活事件与不安全感心理特点

摘要:目的讨论强迫障碍患者的幼年不良生活事件及其发生频率与不安全感心理特点的关系,提出治疗和预防意见。方法回顾性研究37例强迫障碍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归纳总结所涉及的具体生活事件、分析发生频率,并应用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问卷(SRFIS)进行调查分析生活事件与不安全感的心理特点。结果①37例强迫障碍患者记述幼年不良生活事件总计291件次;②发生的频率是被当众侮辱(67.56%)、目击父母被羞辱(59.45%)、被歧视(51.35%)、手淫困惑(48.64%)、亲人患病或病故(43.24%)、目睹恐怖的场面(43.24%)等等;③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不安全心理越重(P=0.00);④小学阶段不良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最高,为53.61%。结论强迫障碍患者的幼年不良生活事件发生率高,影响大,小学阶段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有必要加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减少不良生活事件的发生及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可参照此编制中国的儿童期生活事件量表,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18-20

舒芬太尼预处理抑制无抽搐电休克中肌颤和肌痛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精神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肌颤和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无抽搐电休克(MECT)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对照组在依托咪酯配伍琥珀胆碱麻醉下行MECT。观察患者肌颤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并记录患者睁眼的即时(T 0)、30分钟(T 1)、6小时(T 2)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干预组在麻醉前5分钟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ug/kg,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两组比较,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干预组肌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程度也明显减轻(P〈0.05)。T 1、T 2时VA S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可有效抑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肌颤和肌痛。
20-22

传统约束带与改良后约束衣、裤的应用对比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约束衣、裤在约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实现安全有效约束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兴奋、冲动攻击、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约束带约束和改良后的约束衣、裤约束,采用自制量表分别评价在约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工作人员接受及满意度等,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改良后约束衣不良反应很少,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接受程度及满意度高,两组间不良反应、接受程度、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结论改良后约束衣、裤比传统约束带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22-23

汶川大地震青川灾区灾后移民精神疾病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汶川大地震青川灾区灾后移民精神心理疾病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问卷12项(GHQ-12)以及《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 ID-I/P)病人版为调查的筛查和诊断工具。结果 511例调查对象中精神疾病患者112例,时点患病率为21.92%。其中焦虑障碍34例(6.65%)创伤后应激障碍31例(6.07%),抑郁障碍(含既往抑郁)26例(5.09%),其他21例(4.11%)。结论汶川地震青川灾区灾后移民精神疾病患病率高,其中焦虑障碍最高,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明显增高。
24-25

单纯药物治疗与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焦虑障碍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药物治疗与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焦虑障碍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将门诊90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和观察组(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给予汉密顿焦虑量表(HAM A)及焦虑自评量表(SA S)评分。结果汉密顿焦虑量表(HAM A)及焦虑自评量表(SA S)评分结果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t=9.944,9.293;P〈0.01)。结论药物治疗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明显缓解焦虑症症状。
26-27

河北省2001年与2008年精神卫生资源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河北省精神卫生资源7年前后对比,分析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发展状况,为制定省内精神卫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调查了2001年和2008年全省精神卫生资源状况,分层抽取34所机构,对不同指标进行动态对照分析。结果①全省精神卫生机构由67所增加到116所,分布依然不均;②省市级机构年门诊人次分别增加了77.61%和33.49%,年出院人次分别增加36.55%和11.24%;③省市级医生数量增加缓慢,每名医生年均诊疗人次分别增加72.81%和26.92%;④县乡级机构门诊人次下降16.68%,年出院人次下降24.90%。结论①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增加;②精神卫生机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分布不合理;③精神科医生严重匮乏;④县乡级精神卫生机构盲目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27-29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便携式数字化心理健康筛查测评仪”对汶川抗震救灾部队军人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评估

摘要:目的对汶川抗震救灾部队军人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评估。方法采用"便携式数字化心理健康筛查测评仪"对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某部58名官兵进行心理测评和调查。结果抗震救灾一线官兵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分为2.38,接近于警戒水平。其中生活习惯、睡眠、疼痛感等方面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20~30岁战士综合健康指数明显增高,健康水平差,心理负担较重,尤其表现在抑郁、压力和疲劳方面,而26~30岁的战士在情绪、压力、适应能力方面表现最差。随着年龄的增加,该部队军人的健康水平逐渐变差。结论便携式数字化心理健康筛查测评仪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官兵的心理情况。抗震救灾一线官兵的健康综合状况接近于警戒水平。
32-3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身医学研究

系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予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系统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HAM D、FPG、2hPG、HbA 1c均较对照组及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5.83,P〈0.05);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30.69,P〈0.01)。结论系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34-36

已婚育龄妇女心理卫生状况心理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心理健康干预了解育龄妇女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已婚育龄妇女250人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成员。对心理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3个月,在心理干预前后分别对这些育龄妇女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干预组育龄妇女在心理干预3个月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抑郁、焦虑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数据,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降低。一般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表统计干预组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卫生状况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1.30,P〈0.01),对照组前后对比无显著差异(t=-1.26,P〉0.1)。结论心理干预对育龄妇女心身健康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6-38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2009年驻马店市驿城区应征入伍青年心理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驻马店市驿城区应征入伍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第四军医大编制的2009年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对应征入伍的811名青年进行检测。计算机检测包括智力测试和人格测试,对于机检不合格或无效的根据要求作相应的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性心理访谈。结果总的不合格率为14.9%。T分与S、Set、Net、Dit、Dev、Imp、Ant成显著负相关(P均=0.000);S分与Set、Net、Dit、Dev、Imp、Ant成显著正相关(P均=0.000);Set、Net、Dit、Dev、Imp、Ant各因子间成显著正相关(P均=0.000)。纸笔智力测试的不合格率远大于心理访谈,有显著性差异(χ2=13.49,P=0.000)。结论驻马店市驿城区应征入伍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心理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用于征兵体检工作。
40-43

中职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状态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职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170位中职教师,抽样访谈其中15名教师。结果①中职教师主观支持(52.35%)超样本均分人数高于客观支持(47.65%),只有38.82%的教师有较高支持利用度;②中职教师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组织,学校等正式组织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远不及个体的非正式团体;③男女教师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分量表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主观主持(P=-0.093)和社会支持总分(P=-0.068)上存在差异趋势;④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P=0.008);⑤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显著(P=0.046);⑥青年与中年教师在支持利用度上差异显著(P=0.001)。结论①中职教师对支持的利用度普遍偏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功能弱化;②女教师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好于男教师;③已婚教师的客观支持好于未婚教师;④基础课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好于专业课教师;⑤中年教师比青年教师支持的利用度更低。
43-47

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对工作投入度与生活满意感的影响

摘要:目的考察企业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及其不同维度对工作投入度与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方法对787名企业员工测量工作不安全感及工作投入度与生活满意感,并运用层级线性回归方法详细分析工作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对后果变量的不同影响效应。结果在排除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工作投入度的奉献维度及专注维度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P〈0.01);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则对生活满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生活满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工作投入度的奉献维度和生活满意感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P〈0.01)。结论工作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对工作投入度与生活满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
47-49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儿童少年心理研究

流动儿童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流动儿童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对31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流动儿童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t=2.811,P〈0.01)和年级差异(t=5.04,P〈0.001);在内外向上,存在性别差异(t=-2.425,P〈0.05)和年级差异(t=-3.28,P〈0.001);②除冲动倾向外,其他心理健康各维度男女差异均显著(P〈0.05);在年级变量上,只有身体倾向和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P〈0.05);③人格特征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大部分的相关显著(P〈0.05)。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t=8.26,P〈0.05)。结论流动儿童人格特征能够很好地预测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