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_职业心理、论著_疫情心理、论著_儿童心理、论著_青少年心理、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2096-4811
  • 国内刊号:11-5257/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285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9
  • 综合影响因子:1.24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精神卫生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焦虑状况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焦虑状况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综合性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 I)、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23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分裂症患者父母状态-特质焦虑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状态t=2.57,特质t=2.647,P〈0.05;母亲状态焦虑t=5.080,特质t=3.947,P〈0.001)。患者父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和自尊、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t=0.72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特质焦虑是状态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较强预测作用,高焦虑的分裂症父母自尊水平高。
1025-1027

生物反馈治疗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对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抑郁症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生物反馈治疗1次/日,共3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患者入院及治疗后第1周、第3周、第6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并计算减分率。结果经6周治疗,实验组30人抑郁症患者HAM D、HAMA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减分率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31和0.003);对照组的HAM D、HAMA治疗前与治疗后评分比较减分率在第3周有差异(P分别为0.038,0和0.013);有效率: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6%,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以辅助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提高疾病的整体疗效,对抑郁症患者的早日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027-1029

帕罗西汀联合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口服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心理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出院后随访1年,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95.6%,对照组为8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5,P〈0.05)。治疗2周末起,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t=9.627和6.439,P〈0.01),研究组治疗2周末起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t=1.766,P〈0.05)。随访1年末研究组复发率15.5%,对照组为33.3%,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85,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认知心理治疗能显著提高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有效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1031-1032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显效率46.7%,有效率83.3%,利培酮组显效率50.0%,有效率86.7%,两组疗效相仿,阿立哌唑组锥体外系反应小于利培酮组,但起效较利培酮组慢。结论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仿,不良反应较轻,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1036-1037

综合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恢复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200例恢复期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服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评定。结果治疗前,干预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有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减轻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1038-1040

河北省地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专科医生状况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地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专科医生数量、构成及动态发展,探讨对精神科医生的需求。方法分别调查了2001年和2008年全省地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专科医生数量与构成,结合各项医疗指标,运用统计学百分率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民众精神卫生需求大幅度增加,平均年门诊人次增加了44.78%,但精神科医生分布不均,发展缓慢,7年间仅增加了4.52%。结论河北省地市级以上精神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提高精神科医生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40-104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 I)在无抽搐电休克(M ECT)治疗期间的变化及测定内隐记忆,评价M ECT对AA I及内隐记忆的影响。方法30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于清醒时、麻醉后、治疗中、出室前记录AA I值。并于M ECT期间测定患者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后、治疗中AA I明显低于清醒时。治疗中所有患者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较清醒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患者意识消失、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消失。
1042-1043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身医学研究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对于16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12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焦虑评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有较严重的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前165名冠心病患者有86人存在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后只有33人存在焦虑情绪,差别显著(χ2=36.9178,P〈0.001)。进行心理干预后,轻度焦虑的23人,中度焦虑的7人,重度焦虑的3人,各种程度的焦虑患者明显减少(χ2=32.6897,P〈0.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
1044-1045

社会支持对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研究调查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和对治疗的依从性,探讨社会支持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33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所得资料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6例冠心病患者中176例A型性格,依从性好的108例,社会支持总分51.55±6.21,其中家庭支持评分14.67±3.21,朋友支持评分28.36±3.20,其他支持评分13.96±2.3513。依从性差的68例,社会支持总分39.22±3.18,其中家庭支持评分9.37±1.46,朋友支持评分19.51±3.10,其他支持评分6.38±1.43。依从性好的患者社会支持评分明显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结论社会支持能减轻疾病的症状和发展或改变患者的行为,影响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045-1046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射击射箭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射击射箭运动员赛前竞赛状态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全国射击比赛作为应激源,采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 I-2)、特质焦虑问卷(TA 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运动员临场应激应付方式量表(CS I-A)对30名射击射箭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存在项目差异(F=5.431,P=0.005),射箭队员的竞赛状态焦虑水平较其他项目的队员高(P〈0.01);不同神经质运动员的认知、躯体状态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7.832,P=0.002;F=3.527,P=0.044),高神经质运动员赛前认知、躯体状态焦虑水平高于非高神经质运动员(P〈0.05);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认知、躯体状态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830,P=0.016;F=4.459,P=0.021),高特质焦虑运动员赛前认知、躯体状态焦虑水平高于低特质焦虑运动员(P〈0.05);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运动员在认知、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3.561,P=0.028;F=4.332,P=0.013;F=3.775,P=0.023),采用进攻-情感应对策略的运动员认知和躯体状态焦虑水平高于采用进攻-任务应对策略的运动员(P〈0.01),采用回避-任务应对策略的运动员状态自信心得分高于采用进攻-情感应对策略的运动员(P〈0.05)。结论运动项目、特质焦虑和神经质水平及应对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均可对竞赛状态焦虑产生一定影响,高特质焦虑、高神经质和射箭项目的运动员应成为赛前焦虑管理的重点人群。
1047-1050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身医学研究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状况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等分为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只采用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 S)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结束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前SRHM S评分无显著差异(t=0.028,P〉0.05),实施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自测健康的3个维度和总得分上的差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t=2.772,7.779,6.403,7.035;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χ2=16.536,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身状况,促进疾病的康复。
1050-105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应激条件下不同人格特征射击射箭运动员P300的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应激条件下不同人格特征射击运动员P 300的变化。方法应用特质焦虑问卷(TA 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20名射击运动员中,筛选出不同特质焦虑、人格特征的被试,以2009年5月全国射击冠军赛作为应激源,应用N eu-roScan 32 channel ERP System记录其应激前和应激时P 300的变化。结果①高特质焦虑、中等特质焦虑、高神经质运动员应激时P 300潜伏期长于应激前(F=18.81,P=0.000;F=4.55,P=0.048;F=8.260,P=0.011),高特质焦虑、高神经质和中等神经质运动员应激时P 300波幅大于应激前(F=14.81,P=0.001;F=7.300,P=0.025;F=8.160,P=0.014),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应激时P 300波幅小于应激前(F=5.76,P=0.028);②各组应激前潜伏期、波幅无显著性差异,应激时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的P 300潜伏期、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F=5.150,P=0.018;F=8.030,P=0.007),高特质焦虑运动员P 300潜伏期长于、P 300波幅大于中等特质焦虑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P〈0.05);不同神经质运动员的P 300潜伏期、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F=6.070,P=0.010;F=5.860,P=0.012),高神经质运动员P 300潜伏期长于中等神经质和低神经质运动员(P〈0.05),P 300波幅大于低神经质运动员(P〈0.05)。结论不同特质焦虑、神经质运动员应激前后P 300的差异提示,个体情绪体验的变化可造成P 300的改变。
1052-1055

优秀运动员应激引起的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与P300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优秀射击运动员应激状态下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与ERP中P 300变化的关系。方法使用N euroScan 32Channel ERP System记录20名上海市优秀一线射击运动员应激前后P 300波幅、潜伏期,用SCL-90、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型诊断标准中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条目对运动员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8项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中,反酸、恶心、呕吐、腹泻有显著性差异。有反酸症状的运动员应激后P 300潜伏期(425.83±36.82)高于无反酸症状运动员(377.14±32.32);有恶心症状的运动员应激后P 300波幅(11.34±4.31)低于无恶心症状运动员(16.81±4.97);有呕吐症状的运动员应激前(9.82±3.25)及应激后(7.55±1.35)P 300波幅均低于无恶心症状的运动员应激前(15.91±3.74)及应激后(16.05±4.52);有腹泻症状的运动员应激后P 300潜伏期(363.00±6.59)低于无腹泻症状的运动员(410.92±41.54)。结论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与P 300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不同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发生机理与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
1056-1058

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和应对方式现状,并探讨应对方式和工作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包括3个因子)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个因子),对北京市某大型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随机抽取108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工作倦怠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①工作倦怠发生率为36.19%,与国内调查大致相当(U=0.232,P〉0.05);②93.3%精神科护士以积极应对为主要应对方式;③情绪衰竭因子与去人格化倾向(r=0.529,P〈0.001)、消极应对(r=0.206,P〈0.05)评分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与国内情况相当;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关系密切。
1059-1061

心理干预对新兵训练伤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新兵训练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20名新兵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37例)和对照组(283例)。在新兵训练期间,对干预组新兵,除常规的生理卫生教育和监督外,进行心理干预;利用SCL-90、SA S和SA S,在新训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心理状态测定;并统计各组新兵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在SCL-90的躯体化(u=5.9,P〈0.01)、抑郁(u=28.1,P〈0.01)、焦虑(u=2.4,P〈0.05)、恐怖项目(u=9.5,P〈0.01)的分值,在SA S(u=10.9,P〈0.01)和SDS(u=13.4,P〈0.01)中的总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战士训练伤中的骨关节损伤(χ2=5.6,P〈0.05)、软组织损伤(χ2=4.6,P〈0.05)以及总的训练伤(χ2=11.1,P〈0.01)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心理干预对于训练伤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1061-1062

炼油企业职工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炼油企业职工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M aslach倦怠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125名炼油企业职工进行了调查。结果①炼油企业职工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总分均分是:3.097±1.502,2.066±1.002,3.333±1.124;②经检验,不同年龄和学历的职工在3维度上没有差异;③常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销售和管理者)与不经常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化工和电工等)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差异,经常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在此维度上得分(3.163±1.074)高于不经常与人打交道职业(2.894±1.613);④不同性别的职工有显著差异,男女职工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维度上差异极显著,女职工在情绪衰竭(3.485±1.503)和玩世不恭维度上分值(2.360±0.977)均偏高;⑤已婚和未婚职工在成就感维度上差异显著,且未婚职工的成就感得分(4.111±1.362)高于已婚职工(3.191±1.027);⑥职工的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职工在抑郁、焦虑、强迫因子上的分数高于国内常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⑦情绪衰竭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工作倦怠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
1063-1065

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包括3个因子),对北京市某大型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随机抽取108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工作倦怠的调查。结果护龄6~15年的工作倦怠发生率最高,为48.89%(χ2=7.891,P=0.048);夜班护士的工作倦怠发生率为42.47%,高于白班护士;大专以上者情绪衰竭明显(t=2.044,P=0.043);病房护士的去人格化倾向评分显著高于非病房(t'=2.792,P=0.007);男性个人成就感评分较女性高(t'=2.343,P=0.023)。而不同部门、性别、不同婚姻状况、职称、受教育程度者的工作倦怠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加护理工作时间和班次对工作倦怠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1068-1070

应对方式对灾后重建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参与灾后重建任务的人员在执行任务中,任务后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执行灾后重建任务的人员和同单位留守人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执行任务的人员在躯体化(t=3.14,P〈0.05)、强迫(t=3.42,P〈0.05)、人际关系(t=3.85,P〈0.05)、偏执(t=2.70,P〈0.05)等维度显著高于留守人员,在恐惧(t=-5.65,P〈0.05)维度上显著低于留守人员。在任务后执行任务人员与留守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会对执行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结论灾后重建任务会对执行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完成任务后可恢复。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是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应在任务中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指导。
1070-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