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 部级期刊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 11-5172/F 国内刊号
  • 1672-6995 国际刊号
  • 1.2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是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自然资源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热点评述、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学习与借鉴、资源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热点评述
土地管理必须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念第23个全国土地日1-1

摘要: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平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里提出的三个“严峻形势”,都与土地管理关系密切。首先是资源约束趋紧,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约束趋紧,确实容易促使各级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业绩,只注重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其次是环境污染严重,而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第三是生态系统退化,也有很多是直接发生在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所以土地管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对此在纪念第23个全国土地日的时候,必须给予特殊强调。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特约专稿
评“地勘基金”和“商业跟进”的定位和排序——事关地质找矿体制和机制的改革4-7

摘要:把“商业跟进”放在“基金衔接”之前,体现了政府定位和企业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找矿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坚持。中央出台“地质勘查基金”意图是作为“周转金”,主要用来调控矿产勘查投入,降低找矿风险,促进商业投资的跟进。因形势变化促成某些省、区“地勘基金”的错位,这种“错位”的主要弊端: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排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矿产勘查投入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思考与建议:(1)河南省用地勘基金和社会资金构建“找矿联盟”的模式值得借鉴;(2)提升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抑制价款对所有权权益的挤占;(3)政府介入勘查必须坚持政企分开运作。

保护基本农田“五不准”7-7

摘要:1.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 2.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 3.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特别策划·“土地日”专栏
促进开发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七条建议8-12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开发区(包括各类园区、工业聚集区等)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问题,提出七条建议以促进开发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1)适时调整开发区规划,力促“三规合一”;(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开发区城市化进程;(3)立体化集约用地,适度提高开发区用地强度;(4)深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提高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科学安排项目用地;(6)强化土地利用全程监管;(7)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历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之一)12-1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13-16

摘要:现行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缺少长效监管和激励机制、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倚重后备资源开发等问题,由于后备资源的限制,一些省份在不久的将来将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对目前制度的最大考验。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和改革诉求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激励机制、耕地占补平衡与生态协调发展机制、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和以质抵量、异地保质的占补平衡新途径五点建议。

历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之二)16-16

"人地挂钩"距离新型城镇化还有多远17-20

摘要:基于“人地挂钩”政策的渊源及其内涵,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是个双赢的选择;改变地方政府“要地”不“要人”的思想;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条件;为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提供缓冲。“人地挂钩”是“增减挂钩”的延伸和拓展,其实质是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宣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中心,统筹规划城镇和乡村;更多的基础研究;应急政策储备。

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之一)20-20

浅议土地利用规划中弹性控制的实现途径21-23

摘要:天津市津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弹性控制的实现途径:①预留数量弹性(包括市级规划预留统筹指标和区县级规划预留基本农田指标);(2)预留布局弹性;③土地规划与土地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完善规划制度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弹性控制的建议:①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2)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应上下结合;③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管理。

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之二)23-23

摘要:6.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7.世纪珍惜土地爱我家园 8.优化用地布局提高用地效率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24-26

摘要: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东部土地利用区、环青海湖土地利用区、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青南土地利用区四个分区。针对青海省及不同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建议:(1)计划管理方面,予以土地政策支持,适当增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2)地价方面,对利用戈壁荒滩等国有末利用土地的,予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土地资源开发方面,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研究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东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对现有城镇内部改造和挖潜利用;(4)耕地保护方面,以财政资金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5)集约用地方面,建立适用柴达木地区的集约用地考核标准。

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及几点思考27-29

摘要:耕地保护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当前耕地保护的困境:一是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二是政府和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主体在耕地保护中均存在负向激励效应。建议:(1)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由经营性向公益性转变;(2)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农业收益风险,完善集体土地产权;(3)推动耕地保护精准化,由数量保护向位置保护转变。

基于循环经济我国"十一五"时期土地产出率评价30-33

摘要:土地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在土地利用上的集中表现,分别对应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产出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十一五”时期全国土地产出率进行评价:(1)土地资源供给减量化方面,单位产出耗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单位产出耗地面积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扩张式发展仍是其主要经济发展模式;(2)土地资源再利用方面,各省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土地整理率有升有降,总体呈现出差异性;(3)土地资源利用资源化方面,土地开发率呈缓慢增加趋势,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开发率相对于内陆省区要高,水土流失治理率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

权力视域下的我国土地补偿费分配制度34-38

摘要:权力代表着行动者调动资源的能力,具有互相控制和作用的双向属性。从权力视角来看,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是资源的主导方,通过占据权威性资源,单方制定出了土地征收补偿费的范围窄且标准偏低的强势游戏规则,故我国土地补偿费分配制度是一种资源集聚方的单维规范。从权力视角构建我国土地补偿费分配制度的途径包括:分步分阶段建立初级的社会保障制度;征地过程中政府仅需扮演协调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决策实施、政策监督等职能分流至第三方介入机制,从而放活管理机制,实现国家管理权力的集中化;建立听证制度和村民参与机制。

完善我国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的建议——广东省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的思考与启示39-42

摘要:对比分析我国各省市耕地储备(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具体做法,在交易对象、原则、管理权限和主要资金来源等方面基本相同,而交易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储备和交易的管理细则等差异较大。广东省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在耕地指标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交易方式与程序管理、交易后耕地的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革新改进,但也存在交易指标使用管理缺失和权益分配管理不清等问题。完善我国耕地指标交易制度,应从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指标交易和使用监管、严格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估和交易后的使用维护管理、引入社会资金和合理调整利益分配等方面着手,以实现耕地资源的最优利用。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置换的深度思考43-46

摘要:现行“增减挂钩”运行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人地脱钩”频现,城乡二元分化;“挂钩”政策跑偏.农民合法权益受损;资金落实困难,城乡发展难以统筹。城镇化包含了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升级、空间流动等现象,既是农村和城镇之间土地等要素的互动,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并伴随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地、城市化和谐共进。建议完善“人地挂钩”的政策,包括清资核产,构筑挂钩基础;规范管理,建立流转平台;创新机制,注重部门协同;科学规划,确保有序推动。

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之三)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