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 31-1965/R 国内刊号
  • 1009-7708 国际刊号
  • 4.2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感染与化疗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1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简讯、读者·作者·编者、病例报告、综述与编译

中国感染与化疗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论著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对成人复杂腹腔感染死亡预测准确性的荟萃分析345-351

口服西他沙星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352-359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或多剂口服西他沙星(DU-6859a)片剂后的药动学(PK)及PK/药效学(PD)。方法单剂给药组:单中心、开放、3个剂量组平行研究设计。每个剂量组入选12名受试者,分别单剂空腹口服西他沙星片50mg、100mg和200mg;多剂给药组:单中心、开放、单个剂量组研究设计。共入组12名受试者,口服西他沙星片100mg,1次/12h,连续给药10d,其中第1天和第10天仅早晨给药1次。收集受试者给药后的血样和尿样,采用经过方法学验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UPLC-MS/MS)测定血清及尿液样本中西他沙星浓度,并结合西他沙星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尿路感染(UTI)常见病原菌的体外PD结果(MIC)进行PK/PD分析。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西他沙星片50mg、100mg和200mg后,分别于0.92h、1.42h和1.21h达到高峰血清浓度(Cmax),Cmax分别为(0.72±0.19)mg/L、(1.39±0.36)mg/L和(2.32±0.78)mg/L,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3.67±0.67)mg·h/L、(8.19±1.15)mg·h/L和(14.20±3.21)mg·h/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55±0.97)h、(6.84±1.17)h和(7.81±0.89)h。给药后48h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在61.4%~70.0%。多剂给药后第1天和第10天血Cmax分别为(1.01±0.19)mg/L和(1.26±0.20)mg/L,第10天达到稳态后,AUC0-12h(ss)为(6.88±0.81)mg·h/L,稳态时总清除率(CLss/F)、总清除率(CLr/F)分别为(14.72±1.79)L/h和(10.58±1.40)L/h,达峰时间(Tmax)和表观分布容积Vdz/F分别为(2.08±0.76)h和(128.95±24.86)L。蓄积因子(RAUC)为1.35。第1天和第10天48h的药物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67.64%和99.11%。体外PD结果提示西他沙星抗菌活性可覆盖CAP和UTI的主要病原菌,西他沙星对CAP患者中肺炎链球菌PK/PD参数可达到其靶值,给药后尿药浓度高,即使8~12h尿药浓度仍可维持在大肠埃希菌MIC90至少5倍以上。结论健康受试者单剂和多剂口服西他沙星片后吸收迅速,在50~200m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PK特征,受试者耐�

海南地区120例类鼻疽病临床分型及特点360-364

摘要:目的总结海南地区类鼻疽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不同类型类鼻疽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0-2016年120例住院类鼻疽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将患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从发病年龄、病死率、复发率、合并基础疾病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总结各型临床特点。结果120例患者中男性占87.5%(105/120),农民占66.7%(80/120),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占76.7%(92/120)。患者主要来自海南省沿海市县。急性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率和病死率最高。慢性型以脏器脓肿为主要表现,该组发病年龄最低,但治疗依从性最差。亚急性型最为常见,以肺部、骨关节、泌尿系感染为主要表现。结论类鼻疽病是海南地区多发病,主要好发于沿海地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男性农民。应提高对该病不同类型尤其是慢性型的认识,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严格随访,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6岁以下儿童急性喘息性疾病病原学与临床特点分析365-371

细菌性肝脓肿310例临床分析372-376

摘要:目的探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13年收治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16年4月310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在肝脓肿常见症状体征中,发生比例最高的为发热(90.6%),其次为畏寒寒战(53.2%),而腹痛和肝区叩痛阳性率则不到一半。在送细菌培养的218例中,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53.7%);88例(40.4%,88/218)细菌培养阳性,其中54例为肺炎克雷伯菌(26例为血培养,22例为脓液培养,6例为血和脓液均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占61.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例,占10.2%。54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中肿瘤患者5例,占9.3%,34例培养阳性的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中肿瘤患者11例,占32.4%。糖尿病是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患者更容易患其他细菌性肝脓肿。引起肝脓肿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该院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特别是糖尿病可作为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预测指标,在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时应根据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特点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胃肠肿瘤伴发的脾脓肿4例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377-382

摘要:目的讨论总结胃肠肿瘤伴发脾脓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强调胃肠道肿瘤可继发脾脓肿,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4例胃肠肿瘤伴发的脾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原学特点、治疗方法和病情转归等,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胃肠肿瘤伴脾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例胃肠肿瘤患者,其中2例胃腺癌、1例胃间质瘤以及1例结肠腺瘤;胃肠道肿瘤伴发的脾脓肿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有发热、左上腹疼痛及白细胞总数升高,而影像学则表现为脾脏多发或单发的不规则低密度灶;2例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中1例患者为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的混合感染,1例为粪肠球菌,另1例未明确病原菌。文献复习显示结肠脾曲的肿瘤可继发脾脓肿,此类患者以男性多见,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结论胃肠肿瘤因手术血运关系可能导致脾脓肿,应引起临床警惕。

湿疹并发急性细菌性骨关节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383-388

摘要:目的了解湿疹并发急性细菌性骨关节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复习国内外发表湿疹并发细菌性骨关节感染的文献,结合近期收治的1例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报道1例湿疹并发急性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左侧骶髂关节感染伴骶骨旁脓肿。综合1988-2013年文献中该疾病报道,湿疹并发急性细菌性骨关节感染共33例。该疾病患者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为主(54.5%),成年患者仅占21.2%。患者以男性为多,男女比1.75∶1。感染部位以髋关节为主(42.4%),膝关节、骶髂关节、脊柱、指骨远端等亦有发病。最常见病原菌为金葡菌(78.8%),其中甲氧西林敏感株与甲氧西林耐药株比例为3∶2,其次为链球菌属细菌(12.1%)。结论湿疹并发细菌感染多局限于皮肤软组织,并发细菌性骨关节感染少见,主要为金葡菌导致。金葡菌与湿疹合并感染密切相关,并发感染患者应予以针对金葡菌的抗感染治疗。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诱导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及其影响核因子-κB的潜在机制389-393

2014-2016年北京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监测394-401

摘要:目的了解2014-201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常见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数据,依据CLSI2016年标准判断结果,应用BDEpicenter进行统计。结果3年共检出6881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509株,占36.5%;革兰阴性杆菌4372株,占63.5%。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0%)、铜绿假单胞菌(9.8%)、大肠埃希菌(8.9%)、肺炎克雷伯菌(7.9%)和鲍曼不动杆菌(7.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的44.3%和72.0%,未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屎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菌株的检出率为11.8%,未见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47.6%和23.9%。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接近或高于8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仅检出1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8%~26.1%和13.5%~2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分别在49.2%~63.1%和48.2%~60.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30%。结论3年间该院临床分离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尿液标本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监测402-407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8年间尿液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就诊患者中段尿培养分离菌种类及其耐药性。按照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以纸片扩散法补充。结果尿液标本中共分离出各种细菌5765株,前9位主要分离细菌占83.7%(4825/5765)。其中最多见为大肠埃希菌,占44.7%,其次为粪肠球菌,占13.7%。女性患者尿液标本的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62.0%对38.0%),但铜绿假单胞菌在男性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8.0%对2.0%)。各年龄段患者的尿液标本细菌占比,以老年患者最高(45.0%,2169/4825),青少年患者最低(0.5%,22/4825)。除儿童患者外,尿液标本分离株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分离自男性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高于女性患者相应的菌群。大肠埃希菌对常用经验性治疗药物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8年间维持在70%左右;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最高,在40%左右。结论大肠埃希菌仍是尿液标本的主要菌群,并对氟喹诺酮类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年龄和性别应作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尿路感染的参考依据之一。

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mcr-1的筛查及其阳性菌株的药敏结果408-412

摘要:目的了解mcr-1基因在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及其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PCR法对1617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mcr-1基因的筛查,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基因阳性菌株对于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mcr-1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617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仅9株(0.6%)细菌mcr-1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包括8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PFGE分析显示8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分属8个不同型别;9株mcr-1阳性菌株对多黏菌素E均耐药,MIC为4~8mg/L;9株细菌对头孢美唑、碳青霉烯类药物及替加环素均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耐药,仅1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敏感;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mcr-1基因在受试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率很低,mcr-1基因阳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多见,未发现克隆传播,其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水平也较低。mcr-1阳性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及喹诺酮类等药物耐率高,但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敏感,提示mcr-1阳性菌株感染仍有多种抗菌药物可供选择。

2016年安徽省铜陵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413-420

摘要:目的总结2016年安徽省铜陵地区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6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6年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株36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7%,革兰阳性菌占27.3%。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A和MRCNS)占各自菌种的30.8%和67.8%;MRSA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红霉素等均高度耐药,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仅为1.4%。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无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分别占46.5%、27.3%和20.5%。肠杆菌科细菌除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雷菌属外,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低于11.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低于8.7%。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4.4%、64.7%、6.8%和1.0%,对除喹诺酮类外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9.6%。结论细菌耐药状况仍较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需加强抗生素的合理规范使用及医院感染的控制。

2012-2016年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421-423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EM)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该医院2012-2016年EM临床分离株及有关临床资料,数据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6年共分离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10301株,其中EM27株,占0.26%;菌株主要分离自综合ICU(12株,占44.4%),标本以痰液为主(占77.8%);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EM对美罗培南耐药率达到100%;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率达到100%。结论EM临床分离率5年间呈上升趋势,对多种抗生素呈现高耐药率,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信息交流
40%sepsis-2病人不符合sepsis-3的诊断351-351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吉利德公司新药Vosevi用于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复治359-359

摘要:2017年7月18日——吉利德公司宣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该公司的新药Vosevi(含索菲布韦400 mg、维帕他韦100 mg和voxilaprevir 100 mg)用于经下列治疗方案失败的成人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感染者的复治,包括既往曾接受一种NS5A抑制剂治疗的丙肝病毒基因型1、2、3、4、5或6型感染;曾接受索菲布韦但未接受NS5A抑制剂治疗的1a或3型丙肝病毒感染。Vosevi的药物说明书中有黑框警告,提示该药在合并感染乙肝与丙肝病毒的患者中具有再次激活乙肝病毒的风险。

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巴西内脏利什曼病364-364

摘要: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至4万人死于内脏利什曼病(VL)。VL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巴西,每年大约有3 000例确证病例(2014年为3 453例),在大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流行,席卷整个国家。巴西VL的发病率占拉丁美洲的95%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作为南美、地中海盆地、中东、中亚等地区治疗VL的一线治疗药物,其次为含锑制剂和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pho B)。美国传染病协会/美国热带卫生学会指南也推荐LAMB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由于缺乏当地临床研究数据以及根据巴西当地专家意见,葡甲胺锑酸盐(MA)是一线用药,两性霉素B制剂仍作为二线用药,。

巨鼠能否在大城市帮助抗击结核病?382-382

摘要:2017年11月15日(路透社[Heba Kanso])——巨鼠也许不是科学家们第一个想到用于对付结核病的对象,但是科学家们希望它们的嗅探技能有助于加速检测全球主要城市的致命性疾病。非洲巨型囊鼠在经过比利时慈善机构APOPO培训后,凭借其嗅觉探出安哥拉、柬埔寨等国家的地雷,并在东非检测到肺结核病例,从此广为人知。在未来数年里,APOPO计划在30个高危国家的主要城市推广大鼠检测结核技术,包括越南、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国家,从而在源头上抗击结核病。

牛津大学团队首先测试通用流感疫苗388-388

摘要:2017年10月3日(路透社[Ben Hirschler])——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将测试世上首个能对抗所有类型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感疫苗,2 000多名受试者将参与这项为期2年的临床试验。该通用疫苗由牛津大学琴纳(Jenner)研究所和琴纳科学家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Vaccitech共同研发。现有的流感疫苗必须每年更换,以对抗当时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而且往往并不能很好地保护接种者,尤其是免疫系统较弱的老年患者。新疫苗利用病毒核心蛋白而非其表面蛋白。表面蛋白不断变化,而核心蛋白质则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