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 33-1050/G4 国内刊号
  • 1002-1701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教育管理、院校管理、教学管理、临床教学、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医学研究、护理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论著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老年护理学教学设计1-2

摘要:目前,我国相对滞后的老年护理教育尚无法满足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日益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对老年护理学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创建满足自主、能力、关系三大心理需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老年护理学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

高等医学院校“三级三维”教师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3-4

摘要:天津医科大学结合教学实际,建立学分制管理的“三级三维”教师教学培养体系,即以网络为基础,采取校、院、系(室)三级管理和培训机制,针对新教师、中青年教师和临床教师不同层次的“三个维度”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建设教师教学电子成长档案,根据培训内容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管理。

主编简介5-6

摘要:罗建红,现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科协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本科,1987年获中国预防医院科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硕士,1997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医学博士;1993-1996年及2009-2011年两度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做神经生物学研究。2003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早期临床“三位一体”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7-8

摘要: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围绕早期临床这一核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一个方向、二种能力、三个结合”的“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新模式。通过课程整合和实施PBL教学等改革,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应用效果。

早期干预对护生专业思想形成的影响9-10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入学护生开展正性干预,从而帮助她们逐步建立正确而稳定的专业思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量表,对新入学的245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包括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专业价值观,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护生中开展护理人文教育、加强临床实践、学习专业政策法规等干预,然后使用同一张问卷表再次做问卷调查,并将两次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干预,护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专业价值的判断明显改善,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早期干预对护生正确的专业思想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人际敏感的干预研究11-13

摘要: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敏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SCL-90对546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进行实名调查,筛选出人际敏感因子分≥2.5的被试30名,其中15名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15名作为控制组。采用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6周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再测。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P=0.984)。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敏感因子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得分(t=6.896,4.241,P〈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t=-2.813,P=0.01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的人际敏感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教育理论
浅谈国外医学生职业认同形成理论14-15

摘要:浅谈国外的医学生职业认同形成理论以及促进职业认同形成的三个关键的行为习惯:反思能力;人际关系;弹性力等,为医学人文和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与启示16-18

摘要:澳大利亚全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医疗卫生体系之一。对澳洲全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概况、全科医师培养体系改革及其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为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内外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概述及发展前景展望19-20

摘要:适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助产人才,是护理职业教育当务之急。研究国内外助产人才培养发展及现状,探讨我国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国高级助产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重庆市城乡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差异与医疗教育培训间的相关性分析21-21

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市城乡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差异与医疗教育培训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和郊县各四家医院进行统计,主城区四家医院为西南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郊县四家医院为城口县人民医院、荣昌县人民医院、云阳县人民医院、忠县人民医院。采用SPSS 21.0比较卫生人员的工龄、学历、职称、分布等,对比分析其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及其从医人员的医疗培训教育。同时分层抽样调庆三个经济发展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职称与学历结构,三个经济发展区包括1h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结果:重庆市城乡医疗空间分布存在城乡不平衡,在四家医院中主城区的四家医院占有较大的资源,其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与学历也普遍较郊县高。分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h经济圈的高级职称占有67.6%,而渝东北与渝东南分别占有27.4%、5.0%。1h经济圈内的本科学历占有51.7%,渝东北与渝东南分别占有33.5%、14.8%。结论:重庆中心区域的从医人员基本受过较高的医疗教育培训,而农村从医人员的医疗教育培训普遍比城区低,城乡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浅谈慕课与中医药教育22-22

摘要: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教学模式,目前已在全球推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两者结合对中医药教育的推广将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教育管理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3-24

摘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我国人口的构成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将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对医疗、健康、养老体制的影响更是非常直接。为适应新的康复医学模式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力求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要求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医学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5-26

摘要:为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全面检验学生各阶段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三军医大学分别在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阶段创设了阶段性基础综合、临床综合和实习综合考试。通过9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明显的导引作用。

过程性评价在护理学人文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27-28

摘要:护理学课程考核评价存在评价方式死板,评价内容机械,评价时机单一等问题。过程性评价主张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在护理学人文课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实践,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移动学习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研究初探29-3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受到推崇和应用,在医学教育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检索2000年至2015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移动学习在医学教育中相关研究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主要研究内容,为医学教育中移动学习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自主研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机结合——以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为例31-32

摘要: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存在若干问题;而教育部推动的自主研学平台,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改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促使自主研学体系建设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以第二课堂建设为视角的医学类高校医德教育思路创新研究33-34

摘要:第二课堂建设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医学类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较其他类型高校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对大学生医德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等具有更高的诉求。医学类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应该转换教育内容,增补医德素养、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转变教育形式,提升其专业性、实践性,契合医学类大学生的特点诉求,实现第二课堂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基于移动医疗法律风险分析下的医务人员培训效果评价35-36

摘要:目的:研究移动医疗法律风险教育对于医务人员从事虚拟问诊咨询工作的指导效果。方法:选取附属医院100名在医院官网虚拟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人,其中观察组在医疗基础技术培训中增加移动医疗法律风险分析等教育课程,对照组仅给予医疗基础技术培训,比较两组医务人员在从事虚拟问诊咨询工作重的管理感知、安全态度以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管理感知以及安全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不良事件上报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法律风险分析的专项教育,能够让医务工作者在线上诊疗服务过程中清楚自身权责,更好地维护自己和患者的合法权益,推进移动医疗服务更加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