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7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教育管理、教学管理、研究生教育、临床教学、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育评价、国外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2-1701
  • 国内刊号:33-1050/G4
  • 出版地方:浙江
  • 邮发代号:32-92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0.434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专题-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MOOC课程嵌入人体结构与功能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人体结构与功能学作为本校生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要求。MOOC(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具有参与自由、选修方便和名校名师优质课程资源丰富等优势,为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本研究通过依托MOOC课程,利用翻转课堂构建符合新时期生物医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1-2

201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始申报

摘要: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近日发出通知,启动201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201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含部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实行网上申报、评审和公布(网址:http://cmegsb.cma.org.cn)。
2-2

慕课教学模式对儿科本科教学的启示

摘要:慕课(MOOC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我国医学教育仍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学习模式给当前医学本科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医学本科教育具有特定的教育标准,医学慕课课程尚刚刚起步,我们在儿科本科教学中借鉴了慕课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为实现翻转课堂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4

慕课(MOOC)——教学新理念的兴起及思考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迅猛发展,文章以慕课教学模式、教学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为切入点,研究借鉴慕课发展理念,并探索慕课理念下高校医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
7-8

MOOCs教学模式在中药学课程建设的运用与探索

摘要:第三次医学教学改革将转化式学习新目标推上高等医学教育舞台,随着MOOCs教学模式在世界高校范围的不断普及,中国传统医学教育面临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迎面挑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中首次运用MOOCs教学,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考评体系的建立等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确保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该教学模式改革对中医药院校相关课程的建设有启示和辐射作用。
9-10

以网络为媒介的慕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以病理学“炎症”章节为例,采取慕课教学模式。通过对照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均有所提高。
11-12

MOOC教学新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MOOC教学新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以2012级护理专业1班59人为对照组,2班60人为实验组,分别采用LBL和MOOC教学新模式,通过课程考试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实验成绩、课题撰写和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学生总评成绩优良人数分布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认可MOOC教学新模式。结论:MOOC教学新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3-14

医学类MOOCs课程构建与探索——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化学习理论的视角

摘要:笔者对慕课提出了分类方法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化学习理论的新观点,并基于这种视角探索了医学类慕课的教学设计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学校慕课的建设经验,倡导了医学慕课推进方式,即点、线、面相结合,辅助性和渐进性推进方式。
15-16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教育管理

老年科不同学制住院医师考核成绩的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学制转科医师的考核成绩,探讨学制对住院医师能力的培养。方法:对不同学制的学生分组、考核,比较各组成绩并进行分析。结果:八年制组多项成绩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长学制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7-18

培训档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培训档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泌尿外科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分为培训档案组和普通培训组,比较两组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在培训成绩、对培训教学的评价和住院医师的主观感受方面的差异。结果:培训档案组住院医师在培训成绩、对培训教学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培训组;在培训感受方面,培训档案组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高,培训目标更明确,完成培训的主动性更强,对出科评价的认同度更高。结论:利用培训档案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一种提高参与培训主动性、提高培训过程规范性和培训考核合理性的有效方法。
19-20

国外PBL教学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PBL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相比有显著优越性。作为西方医学主流教学模式,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深入解读国外医学PBL教学,了解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以期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1-22

临床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临床实习医学生医德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临床实习医学生医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干预对策。方法:自制问卷对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339名实习医学生进行调查,并统计实习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94.6%的实习医学生认为临床教师的个人魅力会对实习医学生的医德产生影响;影响因子排名为个人品德、言谈举止、个人学识等。实习记录沟通不良8例、操作技术不良3例。结论:临床教师个人魅力的品德、学识等因子对实习医学生的医德产生正性的引导及影响,提升临床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3-24

本专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护理实习生护患人际沟通能力现状,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军队医院40名本科护理实习生,40名专科护理实习生进行现场观察测评。结果:参研护生沟通能力总得分偏低,为(18.6±3.31),且护理本科及专科两个不同学历层次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得分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护生不同学历层次突出教学重点,采用情景模拟等寓理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护理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
25-26

服务学习提升医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将服务学习模式运用于学生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与临床实践。对参与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进行前测和后测、长效后测调查,结合心得体会、反思,显示服务学习建立了学生与服务对象多赢的模式;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与自我效能感;对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专业认同感、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
27-28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过程评价的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分阶段、针对性、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过程的有效性。方法:2013年9月从某医科大学分别纳入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260名。2013年9月-12月进行方案改革,改革后,发放“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过程评价问卷”对改革过程进行评价。结果:大部分研究对象对本次改革的内容、方法及时间表示满意;最喜欢的改革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活动,最不喜欢面对面咨询。结论:本研究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9-30

医学生环境意识与行为现状及教育效果研究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医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环境健康知识与行为教育干预方案并予以实施,干预效果表明:医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知晓率、环境保护态度以及环境行为良好率较干预前具有极其显著性提高和改善(P〈0.01)。环境教育对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31-32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院校管理

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及能力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情况及对自我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估,以便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对198名来自广州地区五所重点本科医学院校的在读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情况不佳,自我职业核心能力评估得分参差不齐。结论:加强医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医学院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33-34

医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在当前强调全面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背景下,对我校教改班和普通班学生职业素养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改班除了在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上表现优越外,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等其他方面与普通班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对学校,着力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对教改班学生,继续加强其创新、批判精神培养;对普通班学生,加强其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同时,推广教改班的成功经验,强化普通班学生的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