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 33-1050/G4 国内刊号
  • 1002-1701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教育管理、院校管理、教学管理、临床教学、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医学研究、护理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专栏
乡村卫生人才在职培训的策略研究1-2

摘要:目的:通过对齐市地区乡村卫生人才现状调查研究,为制定乡村卫生人才在职培训的策略与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采取多级抽样的方法,对齐齐哈尔6个县(市)13个乡镇卫生院的乡村卫生人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乡村卫生人才现状(年龄、性别、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乡村卫生人才继续医学教育需求、乡村卫生人才在职培训现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以35-54岁为主,男女之比为1∶0.82;卫生所(室)的乡村医生年龄以35-54岁为主,男女之比1∶0.21,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均以中专为主。80.70%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与91.70%的卫生所乡村医生希望通过"村村大学生计划"进入高等医学院校,提高自身素质。阻碍乡村卫生人才参加培训原因主要有培训费用高、激励机制、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

医科院校“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4

摘要:医科院校"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当前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状、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以及重民生的政府理念而产生的。研究通过对医科院校"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及分类,总结了医科院校"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政策是保证,政府是主导;培养是关键,学校是主体。

村村大学生——应用型乡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5-6

摘要:为了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乡村全科医生,在乡村全科医生班采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和适合学员特点的管理模式是必要的。通过与同层次教学班主干课程成绩比较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全科医生班教学效果较好。

构建适宜机制 凝聚攻关合力 有效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难题7-9

摘要:构建、应用适宜机制,整合、凝聚社会攻关合力,有效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难题,妥善解除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进取目标。因此,作为医学高专教育的实践者,理应紧扣目标,严按要求,透细分析农村卫生人才短缺的主要成因,坚持对因矫治的攻关原则,积极以构建机制与凝聚合力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培养和按需输送足量、合格的卫生人才,使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 大力为农村基层培养输送医疗卫生人才10-11

摘要: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明确"以农村为重点",这给地方医学院校的启示是,农村基层对卫生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增强为农村基层培养输送医疗卫生人才的能力:根据卫生岗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培养培训;医学院校、政府和医院等多方配合,共同构建稳定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的长效机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教育管理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12-13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关注科学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医学教育而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医学教育的自身特点进行阐述,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进行探索,提出了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发挥教学基地作用、改变评价体系等方法。

MCQ团队教育模式在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与经验14-16

摘要:MCQ团队在长期的探索之中,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学生教育及管理模式,其中"早期"、"双线"和"企业化"三大核心特点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取代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严格的执行标准则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该教育模式的效果从近期来看较佳,至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发展性,则需要远期的绩效评价结果进一步证实。

抢先构筑人才高地 引进海外高层人才17-17

摘要:通过调研天津市8所高校附属医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引进人才政策、来源渠道、业绩考核等方法,结合国内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先进经验,总结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模式,致力于建立符合我市高校附属医院特点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模式,为高校医院合理引进应用型、创新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指导。

英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剖析18-19

摘要:教育理念的融合与资源的共享是当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通过研究英国高等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办学层次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建立与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并将他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应用到我们的医学教育的改革中来,从而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20-21

摘要:引导医学本科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着眼课外,营造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立体空间;加强实训,锤炼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医学人文资源分析22-23

摘要:医学人文资源是指那些以人的知识、精神和行为为内容,体现着生命理念、医学道德、健康价值等内容的资源。它存在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物质的或精神的,校内的或校外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素质性的或条件性的等。它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穿越时空的渗透性和使用价值的广泛性,对医学生有重要的精神性价值和功用性价值。

全日制中专护理教育与高等护理自学考试衔接的可行性分析24-25

摘要:文章通过收集浙江省6所全日制普通中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的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中专护理教育教学计划与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开设的课程基本吻合,两种教育形式可以衔接,可以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护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26-27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对护理专业及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护生对护士职业及生涯发展的认识,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干预,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处在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高职护生,对如何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模糊;结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帮助护生了解自己可能获得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影响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增强其学习内驱力。

健康教育在骨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28-29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骨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60例和护理人员10名,依据是否实施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批判性思维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质量、急救物品完好率、基本护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骨科患者管理中应用,不仅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判别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院校管理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30-31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成瘾的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按系统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庆市4所高校8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结果:男性、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性别、自我效能和专业满意度三个变量对网络成瘾进行了有效的预测,联合解释网络成瘾总变异的6.0%。结论: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等干预措施,对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跨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一般对策32-34

摘要:跨学科专业强调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其符合当代学科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趋向。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在专业设置、科研基础、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提升跨学科专业水平。

应用型本科医药院校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35-37

摘要:以广东药学院为例,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医药院校专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结合区域医药卫生领域发展趋势及学校具体情况,把专业体系看作有机整体,分别从核心专业群、交叉融合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三个部分对专业体系进行分层分类建设并分析该专业体系的优势和初步的建设成效。

中医院校医学生社区实践的探索与思考38-38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在不断转变,比如从过去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以单个患者管理为主到以人群管理为主,从以医疗为重点到以预防保健为重点,这些转变无不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为现代临床教学基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医学生的后期培养不应只局限于临床医学院的实习,更应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加强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加强百姓家庭的感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