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 33-1050/G4 国内刊号
  • 1002-1701 国际刊号
  • 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教育管理、院校管理、教学管理、临床教学、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医学研究、护理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专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评价1-2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量化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重要性。用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内容和意义。

城镇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3-4

摘要:目的:探讨城镇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CCSMHS),采用整群团体施测的方式,对2232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问题高于城镇生源大学生;结论:城镇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差别,根据城乡不同生源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5-6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潍坊医学院在校学生440名,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五”人格量表(NEO-PI-R)进行测试,调查数据用SAS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医学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P〈0.05),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第二典型相关系数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5328:,第二典型相关系数为0.2650,特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7.21%和12.81%,前两对典型变量的累积贡献率高这80.01%;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情绪性、谨慎性与人际关系、抑郁载荷最大,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外向性、谨慎性与偏执、抑郁、敌对性载荷最大。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情绪性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神经症状的正相关,谨慎性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神经症状的负相关,外向性与抑郁以及谨慎性与敌对性和偏执的负相关。结论:医学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性、偏执神经症状有明显影响,其中情绪性、谨慎性、外向性是主要相关因素。

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7-8

摘要:该文结合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报道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思路,主要包括转变观念、加强预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成立天使乐团以及组织“三下乡”等各类有益活动。

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9-10

摘要:为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实践。采用PsyKey心理档案系统BS版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6级751名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开展了为期一年心理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专题-实验教学改革
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作用11-12

摘要:目的:探讨探索性实验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试量表对探索实验组和常规实验组大学生的创造性特质(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进行测试,同时收集两组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协方差分析、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是否参加探索性实验与大学生的挑战性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08);大学生的城乡类别与好奇性之间存在负相关(P=0.035);大学生的年龄与挑战性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09)。结论:探索性实验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14

摘要:围绕我校“十一五”发展目标,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泰山医学院办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究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手段和功能不同,建立综合实验室,逐步实行实验课相对独立开课,不断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实验课教师队伍。使各实验室立足教学、服务科研,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使用效益,为培养实用型、创新性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学习基地。

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15-16

摘要:现行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着目标定位过时、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课程化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构建现代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构建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7-18

摘要:打破学科壁垒,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把现有以理论课内容为主线的各门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交叉、融会、整合,以技能掌握为主线,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深入研究药学专业必备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病例讨论的模式在口腔正畸实验教学中的运用19-19

摘要:目的:将病例讨论的模式运用于正畸实验教学,探索口腔正畸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由带教老师选择正畸患者作为实习对象,组内每个学生均参与对该患者进行口腔正畸临床的系列检查,并完成上交一份正畸病例。每一实组内以2-3个学生为一单元准备ppt,带教老师负责组织病例讨论。结果:学生通过接触患者,参加临床实践,了解了正畸临床检查诊断的程序;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查阅与病例相关的资料,为病例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在病例讨论中学生鲜明地阐述各自的观点,互有启发与补充。结论:病例讨论的实验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达到了口腔正畸实验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实验病理学与病理实验教学改革20-20

摘要:病理学是用形态学的方法研究疾病本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注重实验病理学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渗透,无论对于更新教学观念,还是增强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意义重大。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探索21-22

摘要: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技能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我们通过突出重点,增强理论课的直观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医工学结合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PBL教学模式在外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23-24

摘要:PBL是基于拟真情景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能促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文中讨论了外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效果及经验体会。

校企合作,共建医学工程专业影像设备实验室25-25

摘要: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从探索校企合作入手,提出了以学科优势、校企共建、实现双赢的高校专业实验室发展的新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影像技术中心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通过校企联建实验室,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实验室建设有了超常规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26-27

摘要: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形态学实验室处于合并重组完成、实验室与原教研室脱钩、“专管共用”提高利用率的状况,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以及规范化管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学等新手段被引入实验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如形式上合并重组,准备实验和实验课仍为各学科独立进行、各学科闯仍互不相融等问题。有鉴于此,提出更新整合实验教材,删减重复内容,缩减课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自主设计、操作的实验内容等建议。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教育理论
通识教育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及途径28-29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旨在纠正中医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熏陶、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弊病,为我们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性。通识教育的实施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建设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经典名著课程、隐性课程等途径实施。

借鉴国外研究型教学经验,积极开展创新型本科教学改革30-31

摘要: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体制,如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我们应借鉴这些成功的本科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

西方就业能力理论研究评述32-33

摘要:在西方,就业能力理论研究经历了从单纯的“人职匹配”到关注个体的终身发展,产生了特质因素理论、需要理论、心理需求理论与心理动力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等理论。本文通过对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理论的介绍与分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厘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