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论文、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专家论坛、专家建议、标准讨论、科学通报、国外科技动态、会议报告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际刊号:0258-8013
  • 国内刊号:11-2107/TM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32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5
  • 综合影响因子:3.20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热能工程

胺法脱碳系统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由于电力需求的波动,受上游碳捕集电厂负荷变化的影响,胺法脱碳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系统。但绝大多数关于胺法脱碳系统的研究是基于稳态运行方式展开的,对碳捕集系统动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中基于一个典型的燃煤电厂胺法脱碳装置,应用AspenDynamics软件建立胺法脱碳系统动态模型。研究了带基本控制结构胺法脱碳系统在再沸器热功率、烟气流量及烟气组分阶跃变化时,吸收和再生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阶跃扰动下,C02脱除率发生阶跃变化。为了实现固定的C02脱除率,提出2种比例控制策略,根据烟气处理量及组分浓度变化,分别通过调节贫液流量及贫液C02担载量来保持固定的C02脱除率。动态分析表明,在烟气流量及组分阶跃变化时,2种控制策略下的胺法脱碳系统均可以实现固定的C02脱除率。
1215-1223

水蒸气对石灰石循环煅烧/碳酸化捕集二氧化碳的影响

摘要:利用自制的能实现等温下热重测量的装置,针对石灰石循环吸收CO2工艺,研究了烟气中水蒸气对石灰石循环煅烧/碳酸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煅烧阶段水蒸气的存在会降低吸收剂活性,而碳酸化过程中水蒸气则会大幅度提高碳酸化转化率,如,在20%水蒸气下,第8次转化率为29.43%,而无水时仅为19.46%。当煅烧及碳酸化阶段均含有20%水蒸气时,衰减趋势和转化率与仅碳酸化过程含有水蒸气类似,但呈现的规律不是仅煅烧或仅碳酸化阶段存在水蒸气时效果的简单相加。在本实验条件及实验温度范围内,考虑水蒸气的影响,900~950℃煅烧、700℃碳酸化是针对实验用石灰石的较佳反应温度。
1224-1230

基于AspenPlus对Selex01分离C02流程的分析

摘要: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可采取燃烧前捕集CO,的方法,处理的合成气量少,能耗低,且能够实现CO,的近零排放,在C02脱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文中基于AspenPlus对C02/H2S联合脱除和分别脱除流程建立了模型,对2流程的能耗、C02及H2S的脱除效率以及Selexol溶液的再生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出口C02纯度相同的情况下,C02m2s联合脱除流程的能耗仅占C02/H2S分别脱除的21%左右,C02脱除效率高于分别脱除流程,2流程Selexol溶液的再生性能相差不大,且H2S脱除效率也可达到95%以上,因此C02/H2S联合脱除流程更经济。
1231-1237

固体废弃物焚烧过程中铬的释放及脱除研究

摘要:固体废弃物焚烧中Cr的排放会危害环境。文中采用立式管式炉作为实验装置,通过模拟固体废弃物中添加定量不同形态含铬化合物,采用氧化铝、氧化钙、沸石和膨润土作为吸附剂,研究不同热力学条件、氯含量对固体废弃物焚烧过程中总Cr和Cr(Ⅵ)形态迁移转化及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提高、停留时间的增加、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总Cr和Cr(Ⅵ)的释放,02和CaO会促进Cr(Ⅲ)向Cr(Ⅵ)转化。埘总铬的脱除效率:膨润土〉沸石〉氧化钙〉氧化铝;对六价铬的脱除效率:氧化钙〉沸石〉膨润土〉氧化铝。除氧化钙之外,温度对总Cr和Cr(Ⅵ)的脱除效率影响较小,氯会减弱吸附剂的脱除能力。
1238-124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中氯化物对铜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摘要:采用热力学平衡计算和管式炉实验的方法对垃圾焚烧中氯化物对铜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热力学平衡计算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氯化物的形态、含量及焚烧温度对铜的迁移转化特性有显著影响。无论是有机PVC还是无机NaCl对铜都有氯化作用,使其生成易蒸发的CuCI,从而促进铜向飞灰中的迁移分布,NaCl的影响大于PVC。焚烧温度、氯化物的热解特性与焚烧方式协同作用影响铜的迁移转化特性,随温度升高PVC的氯化作用减弱而NaCl的作用增强。焚烧时间对PVC没有显著影响,对NaCl的影响显著。扫描电镜一能谱分析(SEM-EDS)结果显示,添加PVC时铜在底渣中以氧化物的形态存在,而添加NaCl时铜以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形态共存,飞灰中铜以氯化物的形态存在于小颗粒中。
1245-1252

电站锅炉总风量软测量

摘要:电站锅炉风量测量装置准确度差、标定复杂。提出一种锅炉总风量软测量方法,通过分析煤燃烧产生热量与消耗空气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利用热量一氧量计算风量的基本公式。从理论上可以消除未完全燃烧损失影响,因此热量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进一步经过煤质和空气湿度修正后,可以采用干烟气氧量或湿烟气氧量计算风量并具有更高的准确度。最后引入给煤量信号进行动态补偿,可保证软测量风量的动态响应速度同实际风量相一致。在-600Mw机组上,通过实验对比不同负荷工况下软测量风量与实际测量风量,结果表明软测量准确度好、动态响应速度快、受煤质变化影响小,能够满足现场需要。
1261-1267

微型自由活塞发动机发电系统催化燃烧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解催化对微型发动机燃烧室内甲烷燃烧特性的影响,采用甲烷和空气的预混合气体,对在活塞上表面和燃烧室顶部涂有Pt.La/γ-A1203催化剂的微型发动机的催化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有、无催化燃烧时微型发动机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催化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着火时刻会有大幅度的提前,微型发动机具有更高的输出功率和能量密度;催化燃烧可以降低燃料的着火温度,扩展微燃烧的可燃界限。
1268-1275

预混段结构对氢燃料旋流预混燃烧诱导涡破碎回火极限影响的数值研究

摘要:燃烧诱导涡破碎(combustioninducedvortexbreakdown,CIVB)回火是氢燃料旋流预混燃烧可靠运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预混段长度三和预混段出口水力直径D对CIVB回火极限的影响。数值“试验”设计方案的选取借鉴试验设计(DOE)方法,而结果处理则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三和D对回火临界当量比φcri和熄火因子G-quen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呶。对应LD-2,C-quen对应LD:预混段结构通过改变混合物在预混段内的停留时间作用于CIVB回火极限,可以通过减小L或D改善CIVB回火的发生;此外,文中证实了回火极限与预混段几何结构间函数关系的存在,拓宽了已有时间尺度模型的应用范围。
1276-1284

锰砂滤膜中的细菌鉴定及滤膜组分分析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成熟锰砂滤膜除铁锰的机制并获取高效除铁锰菌株,在进行成熟锰砂表面活性滤膜中细菌分离及16SrDNA测序鉴定的基础上,考察了鉴定菌株的催化氧化水中铁锰的能力和菌株经扩大培养并接种后培养成熟的锰砂滤料去除铁锰的情况,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锰砂滤膜表面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分离出的细菌分别属于寡养单胞菌、土壤短芽孢杆菌,这2株细菌对水中Fe2+和Mn2+都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能力;菌株经扩大培养并接种于锰砂滤料表面培养20d后滤料趋于成熟,成熟的锰砂滤料可有效去除水中的铁、锰;XPS分析表明,去除水中铁锰的成熟锰砂表面活性滤膜主要由Fe203、Mn02、Mn203和细菌及有机物等构成。
1285-129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可再生能源发电

多云气象条件下熔融盐腔式吸热器的热性能分析

摘要:利用室内熔融盐腔式吸热器的实验平台研究了频繁云遮对熔融盐腔式吸热器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在辐照剧烈变化时,吸热器的出口温度响应情况以及多云天气持续的时间对吸热器平均热效率的影响,实验台采用国内自主研制的新型熔融盐。实验发现,相比于剧烈变化的输入功率,熔融盐吸热器的出口温度变化较为平缓。从管板温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吸热器壁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与壁面温度成正比。另外,分析了多云气象条件下储热罐中熔融盐体积与盐罐中流体平均温度的关系,储热罐中熔融盐体积越大,吸热器出口温度的波动对盐罐内熔融盐温度的影响就越小,但是当储热罐中熔融盐体积大于一定值时,这种效果越来越不明显。
1291-1296

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过程中酸性催化剂积碳失活与烧焦再生特性

摘要:为了研究酸性催化剂积碳失活以及再生特性,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高铝砖作为催化剂,进行了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催化剂表面积碳,造成催化剂活性随着作用时间增加而下降。但当催化剂工作一定时间后,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速率开始变得平缓,单层积碳向多层积碳转变。当积碳速率与反应中焦炭脱除速率达到平衡时,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将趋于稳定。实验中采用烧焦法有效地恢复了催化剂的活性,但是焦炭燃烧会破坏催化剂表面的酸性结构,减少表面活化位,使得再生后的催化剂并不能完全达到新鲜催化剂所具有的催化能力。而且烧焦再生过程中会发生烧结,结晶等现象,改变催化剂的孔隙率、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物理特性。
1297-130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行业信息

“大数据与电力系统——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专题征稿启事

摘要: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是待挖掘的“金矿”。对于电力行业而言,电力大数据贯穿电力工业生产及管理等环节,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是中国电力工业未来有效应对资源有限、环境压力等问题,实现厚积厚发、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1318-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