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论文、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专家论坛、专家建议、标准讨论、科学通报、国外科技动态、会议报告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际刊号:0258-8013
  • 国内刊号:11-2107/TM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32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5
  • 综合影响因子:3.20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年第3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热能工程

利用汽包锅炉连续排污余热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摘要:提出了一种利用汽包锅炉排污系统余热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有机工质回收扩容器疏水的热量,并通过气轮机发电。建立了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模型,并对R227ea、RC318、R236ea、R245fa、R245ca、R123和R113等7种工质的热力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临界温度高的工质,其o2循环的最佳主气温度(蒸发温度)反而低;亚临界循环采用干流体时,过热不利于余热的利用;超临界循环可以改善热源与工质间的温度匹配,有利于增大系统输出功,但是其运行压力高、大比热区的传热恶化等问题是实际运行和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R236ea的热力性能优于其余6种工质。
1-7

中国动力煤特性对绝热燃烧温度的影响

摘要:动力煤的绝热燃烧温度ta是煤粉锅炉热力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绝热燃烧温度与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之差(ta -t'f')决定了炉膛受热面(包括水冷壁和屏式过热器)的吸热量。文中计算了158种中国动力煤的绝热燃烧温度并且讨论了动力煤的特性参数对绝热燃烧温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低位发热量数值的提高(Qnet,ar =10.84-29.49MJ/kg)),中国动力煤的绝热燃烧温度从1458℃提高到1959℃,理论绝热燃烧温度ta^0大约比绝热燃烧温度ta高254-352℃。低位发热量数值对绝热燃烧温度有近似线性的正面影响。对于中国动力煤而言,w(Car)是影响Qnet,ar的最重要正面参数,w(Mar)是影响Qnet,ar的最重要负面参数。此外,由煤的w(Vdaf) 决定的过量空气系数α对ta具有非线性的负面影响。
15-20

固有矿物质对胜利褐煤热解气态产物生成及其动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利用固定床反应装置,研究了内蒙古胜利褐煤(SL-raw)及其脱除矿物质煤(SL-HF)热解过程中CO2、CO、CH4和H2生成规律,同时通过动力学回归拟合,得到CO2、CO、CH4和H2生成活化能。矿物质的脱除并不影响热解气CO2、CO、CH4和H2依次生成顺序,对CH4热解生成特性几乎没有影响。SL-HF热解过程中CO2和CO生成温度与SL-raw相比分别降低了107 K和168 K,其最大生成速率分别提高和降低了17.1 %和18.9 %,而H2也降低了30.4 %。矿物质的存在,有利于胜利褐煤在热解过程中生成CO+H2含量更高的合成气,同时H2/CO提高37 %以上。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SL-raw和SL-HF热解过程中CO2、CO、CH4和H2生成活化能顺序均为:EH2〉ECH4〉ECO〉ECO2,脱除矿物质的SL-HF热解生成CO2、CO和CH4活化能分别降低33.7 %、13.1 %和16.9 %,H2生成活化能增加32.8 %,表明胜利褐煤中矿物质在热解过程中抑制了CO2、CO和CH4的生成,却有利于H2的生成。
21-27

空冷凝汽器积灰干式吹扫系统现场实验研究

摘要:直冷系统以节水率达69%-84%而在燃煤电站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风沙大的干旱地区,若清洗不及时,空冷凝汽器则因积灰而使排汽背压升高8kPa甚或以上,机组煤耗因而升高10-15g/(kW·h),污染排放亦随之增大,而及时清洗所需的水资源又为环境所限。对此,该文设计了一种以压缩空气代替高压除盐水的干式吹扫系统,并在某600MW直冷机组单排翅片管空冷凝汽器上进行了两种清洗方式的比较实验。文中介绍了干式吹扫系统的构成、实验内容及结果,拟定了吹扫效果评价方法,建立了灰垢热阻与排汽背压的定量关联,并据以比较了干式吹扫与水洗在同一清洗周期内累计清洗效果。结果表明:干式吹扫年节水量为1.47kg/m^2,累计平均背压降低1.7kPa,机组发电煤耗降低约2.5g/(kW·h),实现了节水、节能和减排共赢。
28-35

模拟烟气活性炭喷射脱汞实验研究

摘要:在模拟烟气管道内对一种商业活性炭进行喷射脱汞实验,研究活性炭粒径、烟气温度、烟气汞浓度、停留时间及活性炭喷射量对烟气中汞脱除的影响。建立了活性炭烟气喷射脱汞过程的数学模型,对上述汞吸附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减小活性炭粒径或增大烟气汞浓度,可增大烟气中汞向活性炭表面传递的膜传质速率及活性炭表面的汞向活性炭内部传递的内扩散速率,提高了喷射脱汞效率。增加活性炭在烟道中的停留时间,可增加汞向活性炭内部的扩散吸附机会。喷射条件下停留时间远远低于吸附平衡的时间,活性位吸附成为汞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烟气温度升高,物理吸附作用降低,脱汞性能下降;增加活性炭喷射量可增加脱汞率,但活性炭的单位汞吸附量有所降低。
36-43

N掺杂MnOx/TiO2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研究

摘要:为研究具有良好活性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针对目前Mn基材料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研究的局限性,以超氧自由基促进光催化为理论基础,N掺杂改N掺杂MnOx/TiO2催化剂,用于锅炉烟气脱硝。提出了氧浓度、[NH3]/[NO]以及空速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表征,获得了N掺杂催化剂的反应工艺参数和相应的晶型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N掺杂后,催化剂脱硝活性明显,并对催化剂N掺杂量、Mn负载量及催化剂煅烧温度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含氧量,得出在O2浓度5%、[NH3]/[NO]为1.2时,空速 28 000 h^-1,反应温度180 ℃的条件下,掺N量为1%以及Mn负载量为5%的N掺杂MnOx/TiO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稳定在90%左右。
58-66

石墨成孔法制备的两种铜基载氧体释氧以及循环反应特性

摘要:通过石墨成孔浸渍法制备了Cu6Ti4和Cu6Si4这2种氧解耦化学链燃烧铜基载氧体,并利用热重分析仪、X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和不同氧气分压下的释氧特性,以及1000℃温度下的循环稳定特性等。热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载氧体的转化速率,即载氧体中氧气的释放速率加快。Cu6Ti4载氧体在温度较低时的释氧性能要优于Cu6Si4载氧体,且Cu6Ti4载氧体在不同氧气分压下的开始释氧温度都要低于Cu6Si4载氧体。经过20次释氧/吸氧往复循环后,Cu6Si4载氧体仍然保持着很好的释氧吸氧能力,载氧量仅下降0.5%,而Cu6Ti4载氧体下降了1.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两种载氧体循环反应前后的物相结构,结果发现Cu6Si4载氧体经过20次反应后,其表面结构仍有多孔结构,有利于氧气的析出和结合。
67-7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可再生能源发电

利用调频质量阻尼器结构实现海上漂浮式风力机的稳定性控制

摘要:海上漂浮式风力机是在随机性风载荷和浪载荷联合作用下工作的,其结构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考虑到气动-水动-结构耦合作用而产生6种摇荡形式,该文选择Spar结构的漂浮风力机作为样机系统。针对其纵摇和垂荡这2种摇荡现象,提出了以调频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置于风力机机舱的结构主动控制形式,建立了基于TMD控制的精确三自由度漂浮风力机动力学模型,其中外激励风载荷考虑了桨叶和塔架2种载荷,而浪载荷按Morison方程建模。基于此模型,分析了随机风浪载荷作用下对风力机性能影响最大的纵摇形式的动态响应,实现了以最小能量消耗来实现风力机塔顶位移、速度、加速度最小为控制目标的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的设计。以5MW漂浮风力机为例,进行了控制前后的纵摇动态响应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TMD主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55%塔架振动的最大位移,并快速消弱塔架振动回归稳定状态。
89-94

不同湍流模型对MEXICO风力机气动性能预测精度的研究

摘要:为了验证不同湍流模型对旋转风力机气动性能的预测精度,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 14.0,选用一方程Spalart-Allmaras(S-A)模型和两方程剪切应力输运(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模型2种湍流模型对非偏航工况3种不同来流风速下的MEXICO实验风力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计算网格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然后把2种湍流模型计算得到的叶片表面压力系数、叶片所受气动载荷以及三维翼型特性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2种湍流模型对附着流动情况都有较高的预测精度,SST模型在分离流动工况下对叶片吸力面压力系数预测精度高于S-A模型;且2种湍流模型对分离流动都有一定的预测精度,但对大分离流动而言SST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
95-101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行业信息

“电力需求响应理论方法与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摘要:需求响应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电系统和电能批发市场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我国电力系统峰谷差持续居高不下,突破起源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响应理论方法及运行机制,降低电力系统峰谷差,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输配电网及用户间的功率、能量流的双向流动,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发电接入电网,
103-103

“大数据与电力系统——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专题征稿启事

摘要: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是待挖掘的“金矿”。对于电力行业而言,电力大数据贯穿电力工业生产及管理等环节,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是中国电力工业未来有效应对资源有限、环境压力等问题,实现厚积厚发、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在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大数据与电力系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04-104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Using Continuous Blowdown Waste Heat from Drum Boilers Driving an Organic Rankine Cycle

I0001-I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