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论文、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专家论坛、专家建议、标准讨论、科学通报、国外科技动态、会议报告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际刊号:0258-8013
  • 国内刊号:11-2107/TM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32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5
  • 综合影响因子:3.20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热能工程

中国火力发电能耗状况及展望

摘要:近10年来,随着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持续增加,小火电机组的关停以及节能管理的加强和技术改造的实施,中国火力发电供电煤耗率大幅下降,"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对火力发电提出更高的期望。中国(不包括港澳台)火力发电的能耗水平能否继续下降,主要的节能潜力点有哪些,是能源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引导火力发电行业的科学发展。文中采用详实的数据,对中国火力发电的能耗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并对中国火力发电在2015年和2020年的能耗水平进行展望。认为中国火力发电能耗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600 MW及以上超临界机组实际运行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设计水平。随着火力发电机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火力发电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火力发电能耗还会继续下降,不考虑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2015年中国火力发电供电煤耗率在320g/(kW h)左右,到2020年可以达到310g/(kW h)左右。
1-11

集中-分布混合式高能效热电发电系统

摘要:该文提出了兼具集中式和分布式发电系统优点的高能效混合式热电发电(thermoelectric generator,TEG)系统架构及其控制策略。测试并分析了TEG模块的输出特性;综合考虑系统功率变换系统效率和最大功率跟踪效率,提出了由大功率集中式单元和小功率分布式单元共同构成的混合式发电系统架构;详细分析了该系统架构的特性、控制策略及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具体实现电路。搭建了由实际热电模块构成的混合式TEG实验系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系统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12-18

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模型及应用

摘要:供热系统具有不同类型,而其科学评价方法一直无法统一,尤以热电联产的科学评价准则难以确立。从热电联产电厂的传统评价指标——总热效率入手,基于热力学一、二定律分析,改进得到了科学评价联产电厂能耗水平的方法,指出其评价指标应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指导,并能结合实际分别体现发电和供热双方面的先进程度;在此基础上,把评价对象扩展到不同类型供热系统,通过对4种基本供热系统的一般化分析,从总能系统的层面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供热系统的、统一的能耗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4类供热系统分别进行了一般化能耗评价。结果表明,能耗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电热、锅炉供热、热泵供热、联产供热。联产供热作为低能耗且仍有较大降耗空间的供热系统,应优先重点发展,所提出的能耗评价模型为不同类型供热系统的统一化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8

背压式汽轮机组与有机朗肯循环耦合的热电联产系统

摘要:该文提出背压式汽轮机组耦合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Rankine cycle,ORC)的热电联产系统。通过提高背压式汽轮机组的蒸汽流量,多余排汽供ORC发电,以实现提高背压汽轮机组效率,增加系统发电量的目的。该系统可同时满足热负荷和电负荷的调节。ORC的热效率随主气温度的提高而上升,但是其主气温度受背压式汽轮机排汽冷凝温度的限制。为了获取最大热效率,优化了R600a、R245fa、R123和R113这4种工质的运行压力。结果表明R113运行压力最低而热效率最高,其净发电量比R600a约高10%。随热负荷的降低该联产系统的燃料利用系数降低,但是火用效率会高于原工况。
29-36

低温跨临界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筛选

摘要:反问题求解是研究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用于回收低品位能源的基础,而跨临界循环能够有效优化循环中换热器内冷热流体温度的匹配,减小系统不可逆损失。综合考虑有机工质的热物性、环保性及安全性,对于423.15K低温热源驱动的跨临界有机朗肯循环,选取R134a、R227ea、R1234ze、R3110、RC318、R236fa 6种工质进行了计算比较。计算采用与热源耦合的反问题思路,求解出工质的运行参数,揭示出参数变化规律并对工质循环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134a为适合本循环系统的最优工质。
37-4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经济学分析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为满足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快速调峰需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得到快速发展,对联合循环及其内部组元的性能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传统方法无法考虑非能量费用的影响,而热经济学中矩阵热经济学又无法评价联合循环内部组元的技术-经济性能。该文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建立了联合循环成本模型;在传统的热经济学性能评价指标中引入了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用于性能评价。结合联合循环的3个典型工况,对该文模型和组元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模型和组元评价指标结果合理,可以为联合循环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等后续研究提供性能指标的支撑。
44-50

CO2捕集对输运床气化炉IGCC系统技术经济性的影响

摘要: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combined cycle,IGCC)电站而言,气化剂(氧气/空气)的选择对系统的流程配置、热力性能及经济性已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考虑CO2捕集的情景下,研究不同捕集方法的引入对IGCC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分别构建了输运床氧气及空气气化IGCC系统流程,分析了MDEA及Selexol这2种不同捕集方法的引入对IGCC电站技术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氧气还是空气气化电站,都更适合于采用Selexol法捕集CO2。然而Selexol法对空气气化电站供电效率的影响大于氧气气化电站。不捕集CO2时,空气气化电站的供电效率比氧气气化电站高约0.46个百分点,而采用Selexol法捕集系统中90%的CO2后,其供电效率则比氧气气化电站低约0.14个百分点。从经济性角度,空气气化电站具有优势,考虑CO2捕集后,其发电成本仍比氧气气化电站低10$/(MW h)。
51-59

反应气CO2含量对混合醇与电力联产系统物质能量转换的影响

摘要:建立了符合合成反应详细机制的固定床反应器模型,并对黑液气化合成混合醇联产电力的系统进行流程模拟与物流能流分析;提出不同反应气CO2含量(YCO2,tot)下,与燃机发电匹配的合成循环比;分析反应气CO2含量对合成、发电、公用工程的影响;评价反应气CO2含量对系统总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联产系统的合成循环比随YCO2,tot增大而减小;根据YCO2,tot对总能利用效率及公用工程消耗的影响,适宜的YCO2,tot可选取1%。
60-67

洗选对煤结构及其热解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煤炭洗选对煤结构及其热解特性的影响,本文选择贺西煤矿原煤(RC)、精煤(CC)、尾煤(TC)和脱灰煤(DC),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洗选前后煤炭的结构变化,通过热重(TG/DTG)实验研究了煤热解特性,并对热解焦微晶结构作出分析。结果表明:煤炭洗选前后主要是灰分变化,对煤炭微晶结构和大分子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现洗选造成脂肪富氢程度(Hal/Har)和脂芳氢比降低,特别是化学处理造成脂链上富氢基团(CH3、CH2)的脱落,但对脂链结构没有影响。在煤的热解过程中,灰分的存在降低了煤炭的热解缩聚程度,增加了热解活化能,造成热解特征温度均向高温区推移;并阻碍了煤焦基本晶格单元纵向的热缩聚,抑制了煤焦的石墨化进程。
68-74

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流动和燃烧的CPFD数值模拟

摘要:利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商业软件BarracudaTM对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气固流动和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到了炉膛从启动到稳定运行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气固流动方面,结果体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炉内颗粒的整体流动形态和特性,并准确预测出磨损的发生位置;在燃烧方面,计算结果证明采用简化的煤燃烧机制是合理有效的,得到的炉膛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分布均与实际测试情况吻合。验证了利用CPFD手段预测循环流化床中气固流动和燃烧过程的潜力和可行性。
75-83

等温壁面条件壁面反应对微小通道内H2/空气预混火焰的影响

摘要:为了考察等温壁面条件下壁面反应对微通道内氢气/空气预混火焰的影响,该文建立了考虑火焰中活性自由基与壁面相互作用的二维数值模拟程序。计算程序中气相燃烧采用氢气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壁面反应采用改进的氢气壁面反应机理,改进的壁面反应机理包括5个吸附反应和7个解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等温壁面时,壁面反应会大量消耗壁面附近的H、O及OH等活性自由基,导致贴近壁面处燃烧反应减弱,靠近壁面处放热量减少甚至消失,进而使火焰总的热量释放率减少,火焰温度及传播速度降低,火焰拉伸减弱。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壁面反应作用越显著。考虑壁面反应时,壁面H自由基的覆盖度最大,对壁面反应影响最大。
84-91

H2S对氧化铁脱除煤气中单质汞的影响

摘要:采用超声波辅助沉淀法制备氧化铁吸附剂,并采用低温氮吸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模拟煤气条件下研究了氧化铁吸附剂脱除单质汞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纯氮气气氛下氧化铁对汞的吸附效率低下,以物理吸附为主;然而在体积浓度为400 10 6的H2S通入条件下,氧化铁表现出很强的汞吸附能力,150℃下的吸附效率达到98%以上;H2S浓度在反应初期会影响汞的脱除效率,但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影响逐渐减小;H2S存在时,氧化铁对汞的吸附遵循Eley-Rideal机制,即吸附态的硫S(ad)与Hg0发生反应,达到Hg0脱除的目的。
92-98

溶胶凝胶合成钙基吸收剂的循环碳酸化特性

摘要: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反应是燃煤电站捕获CO2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决吸收剂在吸收CO2过程中随着反应次数增加碳酸化能力迅速衰减的问题,采用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分别制备了2种复合钙基吸收剂:CaO/MgO(摩尔比10 1)和CaO/MnO2(摩尔比100 2)。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吸收剂循环碳酸化特性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研究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吸收剂微观结构蓬松,碳酸化性能大幅度提高,2种吸收剂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转化率衰减缓慢,经过50次反应转化率仍高达0.792和0.758,约为石灰石的2.26和2.17倍。
99-10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工程热物理

气固两相流动大规模并行直接数值模拟算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摘要:对欧拉–拉格朗日下气固两相流动并行直接数值模拟算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主要涉及到气固两相流大规模并行直接数值模拟空间导数离散格式的选取,流体相和颗粒相并行区域划分的策略,颗粒相并行数据传递的逻辑控制方法,颗粒相碰撞并行的实现方法,三维计算区域二个方向分解并行计算的若干关键问题,以及并行加速比和并行效率的计算结果。指明了解决欧拉–拉格朗日下气固两相流动并行直接数值模拟算法若干关键问题,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107-117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动力机械与工程

采用动网格技术的合成射流控制叶栅流动分离数值研究

摘要:采用大涡模拟,利用动网格技术,通过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对零质量合成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合成射流最大速度为6.5m/s,激励频率为80Hz。结果表明:吹气过程,振动薄膜向前运动气流在射流出口形成剪切层,剪切层向外卷起形成涡环;在吸气过程,振动薄膜向后运动,涡环继续向下游运动,射流出口处的气流被吸入腔体;射流出口处速度呈正弦分布。合成射流可以有效抑制叶栅吸力面的流动分离,控制后分离区域由原来的28.60%轴向弦长(Cax)减少到了17.23%Cax。合成射流的各个过程都可以抑制流动分离,但吹吸气交替过程以及吸气过程的控制效果有所减弱。
126-13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行业信息

“主动配电网和微网技术研究”专题征稿启事

摘要:随着社会对电力系统能源效率和电能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resources,DER)的大量接入,未来输配电网之间将产生双向功率流,负荷和电源将具有双重不确定性,客户将具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传统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方法和运行控制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134-134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英文概述一览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for China's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I0001-I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