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 11-2107/TM 国内刊号
  • 0258-8013 国际刊号
  • 3.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4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智能电网、大电网规划与运行、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发电、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应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热能工程
燃烧调整对NOx排放及锅炉效率的影响1-6

摘要:为控制NOx排放,在1025t/h锅炉上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通过改变氧量、上三次风、燃尽风以及二次风配风方式等因素,研究不同工况下NOx浓度及锅炉效率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不同氧量工况下炉内火焰平均温度基本不变,随氧量增加,燃料型NOx急剧增加,锅炉效率升高;随上三次风比例增加,NOx和锅炉效率都下降;随着燃尽风挡板开度增大,炉内火焰平均温度下降,NOx排放浓度下降,锅炉效率变化较小;不同配风方式下,束腰型配风工况的锅炉效率最高,NOx排放量最低,均匀配风工况下NOx排放浓度增加了14.20%。在保持一定锅炉效率的前提下,燃烧调整可以降低NOx排放浓度10%~20%。

直接空冷凝汽器单元内加装消旋导流板的数值模拟7-12

摘要:改变空冷单元内部冷却空气的流场,可以提高空冷凝汽器的传热性能,这对于提高空冷机组运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在600Mw直接空冷机组的空冷凝汽器单元内部加装弧形消旋导流板的物理模型,利用CFD软件,采用Simple算法和RNG k-ε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不同环境风速下在空冷凝汽器单元内部加装消旋导流板前后冷却空气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析空冷单元内部空气流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空冷单元内部加装弧形消旋导流板可改善冷却空气流场,提高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效果,为空冷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工程热物理
水煤浆空气分级燃烧及NO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13-17

摘要:在0.5MW水煤浆燃烧试验台上进行水煤浆空气分级燃烧试验研究,研究空气分级配风比例、分级风送入方式对水煤浆燃烧Nq排放量的影响规律,分析空气分级燃烧对烟气中其他成分、结渣等的影响。通过燃尽风比例和投入位置的调整,当燃尽风比例为18%时,N0x的排放量降低到212mg/m^3(折算到Ф(O2)=6%),进一步提高燃尽风比例会造成主燃区燃烧不稳定。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后,能够降低水煤浆燃烧Nq排放量,对水煤浆燃烧燃尽效果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没有造成结渣的问题。

蒸汽相变协同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烟气温湿度变化特性18-24

摘要:以燃煤锅炉产生的含尘热烟气为对象,针对石灰石-石膏法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工艺,采用Vaisala-HMT337型温湿度变送器等测试仪器,考察了脱硫操作条件对脱硫净烟气温湿度的影响规律;借助MATALBA软件计算分析了脱硫净烟气与蒸汽在脱硫塔顶部的相变室内混合过程中过饱和水气环境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塔出口净烟气相对湿度随液气比和脱硫浆液温度的增大而提高,净烟气温度随液气比的增大而降低、随浆液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添加蒸汽后混合烟气的过饱和度随脱硫净烟气相对湿度和蒸汽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脱硫净化烟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通过优化脱硫操作条件辅以添加适量蒸汽,可以在脱硫塔顶部的相变室建立细颗粒物凝结长大所需的过饱和水气环境,促进细颗粒物核化凝结长大并脱除。

高浓度煤粉燃烧过程中燃料N释放特性实验研究25-30

摘要:高浓度煤粉燃烧是一种新型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具有高效低污染排放特性。在一维火焰炉与固定床反应器实验台上,对不同煤种、粒径、炉温在不同煤粉浓度下燃料N的释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煤种不同,燃料N的释放特性差异明显。挥发分越高,燃料N最大释放率对应的煤粉浓度越低;煤粉粒径越小,燃料N在不同煤粉浓度下的释放率越高;炉温越高,燃料N越容易释放,燃料N主要以挥发分N的形式释放出来。随着煤粉浓度的递增,NOx转化率与燃料燃尽率均呈单调递减趋势,高浓度煤粉燃烧有利于低N0x的排放,但煤粉浓度过高,对煤粉的燃尽不利。在高浓度煤粉燃烧过程中,煤粉与空气的充分混合及合理选取过量空气系数至关重要。

烟气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反应模拟研究31-37

摘要:以E—R机制为动力学基础,建立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剂单孔道一维数学模型,用于模拟SCR催化剂孔道内的反应进程。模型同时还考虑了氨氧化的副反应以及孔道内反应的热效应。经过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照,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模型计算了孔道内的浓度和温度分布、不同运行参数对NO转化率的影响,及催化剂孔大小与孔形状对脱硝效率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沿孔道方向反应物浓度逐渐降低,而温度略有提高;在反应温度为320~380℃、氨氮比为1.0~1.05和空速为3200h^-1的运行条件下,单孔道SCR的NO转化率能达到65%以上;另外,通过对孔形状和孔大小的模拟计算发现,催化剂孔节距应设计小于10mm为宜,而催化剂选用蜂窝式较板式和波纹板式具有更高的NO转化率。

生物燃料再燃脱硝特性实验研究38-44

摘要:采用木屑、谷壳和干污泥等3种生物燃料作为再燃燃料,在一台93kW的燃煤单角炉上进行了生物燃料再燃降低燃煤过程中NO排放的实验,研究再燃燃料种类、再燃燃料载气、再燃燃料比例等各种关键因素对NO还原率的影响,同时对再燃区内的NO、02、CH4、HCN和NH3等关键气体组分浓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燃料再燃能有效降低NO排放,实验条件下,木屑再燃NO还原率最大达到了64%,谷壳达到了55%,污泥达到了43%;循环烟气作为生物燃料载气时NO还原率比空气作为载气时至少提高了10%以上。炉内测量结果表明,对于木屑和谷壳再燃过程,测量得到的含氮中间物质主要是HCN,而对于污泥再燃过程,含氮中间物质以NH,为主。生物燃料再燃过程中再燃区内的O2、CH4、HCN、NH3等关键气体组分的形成和浓度分布特性与NO浓度分布特性表现出了极大的相关性,对NO还原和提高生物燃料再燃过程NO还原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纳米复合钙基高温CO2吸收剂的合成与性能45-50

摘要:钙基高温碳化/煅烧循环的燃后CO2分离技术已经被证明为燃煤电厂尾气CO2捕捉最有吸引力的方式之一。但是,随着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再生的CaO的捕捉效率迅速降低。为了提高多次循环后CaO的碳化效率。文中采用了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了纳米复合CaO/MgO吸收剂,其中CaO与MgO的摩尔比为10:1。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所制备的钙基吸收剂微观结构蓬松,更有利于增强吸收剂在高温碳酸化过程中的CO2吸附能力。新型复合吸收剂虽然MgO的掺杂量较小,但是仍然具有良好的循环反应性能,孔隙结构在碳化/煅烧过程中相对保持稳定。在30次碳化/煅烧循环后,其碳化效率达到66%,远高于普通分析纯CaO吸收剂。

煤焦与生物质焦CO2共气化特性及分布活化能研究51-57

摘要:摘要:对煤焦、秸秆焦、木屑焦3种焦样及其掺混焦样进行了CO2气氛的共气化热重试验,研究了各焦样在不同催化剂添加条件下的气化特性,并对各种样品在反应过程中的分布活化能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焦、秸秆焦、木屑焦3种焦样中煤焦的反应性显然较差;对于煤焦和秸秆焦,Na盐的催化效果优于Ca盐;对于木屑焦,Ca盐的催化效果更显著。Na盐与Ca盐的添加均可使秸秆焦气化反应速率显著增加,但反应所需温度的下降却不显著。在木屑焦中添加Na盐与Ca盐后,气化反应所需温度的下降比秸秆焦显著。对于煤焦,添加催化剂首先使气化所需温度显著下降,反应速率并不显著增加;但进一步增加催化剂,则主要使反应速率提高,反应所需温度不再显著下降。在反应过程中,各样品的分布活化能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样品中灰分的存在有助于焦样在热天平内气化反应的充分进行。

卧式螺旋管内R134a沸腾两相传热特性实验研究62-66

摘要:在蒸发温度为5~15℃,热流密度范围为5~20kW.m^-2,工质质量流速变化范围为100~400kgm-0S0和干度范围为0.1~0.8的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直流电源直接电加热的方法,对R134a在卧式螺旋管内的沸腾两相流传热i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热系数随工质干度和质\量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热流密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传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干度较小时热流密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更为明显;系统压力的变化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发展了R134a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局部传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

横向节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67-72

摘要:为获得管束布置结构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对9个锯齿螺旋翅片管错列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横向节距对锯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在横向相对节距范围2.31~3.15,相同雷诺数Re和纵向节距下随横向节距增大,翅侧努谢尔数Nu变化在±3%内;欧拉数Eμ减小约20%;综合传热性能j/f,(科尔伯恩传热因子与范宁摩擦因子比值)增大约25%。通过与错列光管管束的比较,表明锯齿螺旋翅片管束强化换热性能较优,在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动力机械与工程
基于梯度法的自适应广义形态滤波在碰摩声发射信号降噪中的应用87-92

摘要:现场实测的碰摩声发射信号常淹没在各种噪声中,阻碍了碰摩声发射信号的识别,因此声发射信号降噪是声发射应用的核心技术。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形态变换及其组合形式,该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梯度法实现广义形态开、闭滤波器自适应加权组合的广义形态滤波器,将其应用于碰摩声发射信号的降噪中。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选取恰当的结构元素与步长参数,基于梯度法的自适应广义形态滤波器对碰摩声发射信号能取得较好的的降噪效果,相比于传统形态滤波器能够获得更高的信噪比,为碰摩声发射信号降噪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基于粒子群算法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水电机组轴心轨迹识别93-97

摘要:在水电机组状态检修系统中,轴心轨迹是判断机组状态的一个重要特征。该文提出边缘检测和矩特征提取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粒子群寻优算法来获取与待识别样本最接近的已知样本,应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识别,将轴心轴迹的不变性矩作为神经网络的特征参数,对几种典型的轴心轨迹进行了辨识。某水电站机组试验表明该方法识别速度快、精度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灯泡贯流泵机组电机气隙不均对温升的影响98-103

摘要:灯泡贯流泵机组电机位于几乎密封的灯泡体内,运行环境差,冷却要求高。气隙不均会引起电机温升不均,造成电机局部温度过高。分析造成气隙不均的因素,计算气隙不均时电机温度分布与空气流速分布,分析气隙不均对电机温升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给出所需通风量与气隙不均匀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机气隙不均时,气隙小的部位发热量大,通风量小,因而温升大幅上升。为保证电机不过热,则所需通风量增加.与气隙均匀时相比,气隙不均匀度为5%,10%,15%和20%时所需通风量分别增加8.1%,15.1%,24.2%和33.7%。成果对电机气隙不均匀度的控制和通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高温受热面弯管氧化皮堆积的声振法检测研究104-107

摘要:为了克服钢管材质和磁性的影响,实现对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锅炉高温受热面弯管处氧化皮堆积的无损检测,该文开发了一套从硬件到软件的专用声振检测系统,根据声振动信号的特征参数衰减系数的变化,来判别弯管内氧化皮堆积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颗粒阻尼效应,氧化皮堆积量的增加,导致声振动信号的衰减系数增大,通过声振动信号提取与综合分析可有效地对弯管处堆积的氧化皮进行无损检测。

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用Inconel 740合金的组织稳定性研究108-113

摘要:采用SEM、FEG-SEM、TEM和EDS等测试方法研究一种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用新型高温合金lnconel 740在固溶处理、沉淀硬化处理和750℃时效3000h过程中的组织稳定性。结果表明,固溶处理状态下的Inconel 740组织晶粒度3~4级,一些颗粒尺寸大的一次(Nb、Ti)C和TiN弥散分布于y基体上,y′相形核于晶内;沉淀硬化处理主要在晶内共格析出Y′相,在晶界析出大量的M23C6和少量的G相;750℃长期时效条件下,y′相发生Ostwald熟化,颗粒粗化,y晶界逐渐被G相占据,并且时效300h时在晶界附近开始析出针状的η相,随时效的持续,η相长大并趋向于呈现魏氏组织形态。Inconel 740的组织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热工自动控制
基于样条变换偏鲁棒M-回归的电站热力过程数据检验114-118

摘要:提出基于样条变换偏鲁棒M-回归(partial robust M—regression of splines,PRMS)的电站热力过程数据检验方法。首先通过样条变换将原测量数据间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拟线性关系;再采用偏鲁棒M-回归方法对经变换后的数据进行加权迭代,建立具有鲁棒性的非线性数据检验回归模型;然后采用测量检验法检验数据,用模型预测值对数据进行重构。该方法不仅能够克服变量间的多重相关性,消除各类离群点对模型的影响,并且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选用某300MW机组热力系统作为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进行有效的数据检验和数据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