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11-3792/G4 国内刊号
  • 1006-9860 国际刊号
  • 5.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电化教育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电化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高质量教育、理论与争鸣、智能引领与智慧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大思想 大战略
论教育技术的九大特性1-9

摘要:“特性”是教育技术在实践层面的自我展示,是认识事物的平台之一。教育技术是在特定的社会性实践领域创造出来并加以使用的,它关涉个体与世界,具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重秉性。该文从教育技术本体及其与他者关系维度提出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九大特性,即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先进性、社会性、选择性、动态性、依附性、复合性和有限性。通过把握教育技术的特性,能够避免理论性的定义描述潜在的主观性所造成的认识偏颇,试图达到对教育技术进行整体性思考、多视角考察的研究效果。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智能引领与智慧教育
VR/AR教学体验的设计与应用研究10-18

摘要:该文针对VR/AR教学的实际应用和全国VR/AR教学大赛的赛事推广需求,从VR/AR教学体验设计角度,分析了VR/AR教学体验设计的多面性,从心理学视角列出了VR/AR教学体验包含的内容,论述了VR/AR教学体验设计的方法;综合动机设计、情感设计和教学设计等多角度,提出了VR/AR教学体验的分层构成模型;提出了VR/AR教学体验应用模型,将相应体验分为方法性体验、技能性体验、知识性体验和启发探索性体验,并给出系统的设计方法;从用户界面、交互性、可用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VR/AR教学体验设计的评价标准,在VR/AR教学体验应用理论基础性研究上进行了探索。

国外虚拟现实(VR)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19-23

摘要:作为一项诞生、发展及成熟于国外的科学技术,国外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同时研究成果也具有领先优势。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国内深化教育革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虚拟现实教育领域,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对国外VR教育研究核心主题的剖析,发现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缺失研究脉络梳理、学科化研究薄弱、研究价值取向失衡,据此提出三大解决途径:建构VR教育研究脉络模型;创新了VR教育的学科化研究运行机制;规约VR教育研究主体的批评取向。最终提炼出优化我国VR教育研究的发展策略。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24-30

摘要:新技术浪潮汹涌而至。大数据、并行计算和深度学习驱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并重塑教育新形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有助于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该文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三次浪潮,揭示了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与驱动力,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四大具体应用形态,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五大典型特征,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归纳并构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体系,旨在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学习分析与教育评价
信息化助力农村教学点学生发展的观测与评价——以咸安教学实验区为例31-40

摘要: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农村教学点这一重难点问题,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多个省(区)域开展了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验实践。为检视其效果,该文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选取湖北省的咸安区试点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已开展实验的农村教学点学生、城区中心校学生以及尚未开展实验的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发展状况这三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对技术干预对教学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技术干预对实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核心自我评价、学校满意度、积极情绪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兴趣特长发展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积极的影响。随后,对此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并对实践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反思,以期能为当前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一些启发,让农村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大数据与教育治理
试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资源大数据组织框架41-46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在线教育面临着资源量巨大而难以组织、异构资源之间没有统一描述而难以跨平台获取、资源之间缺乏关系而难以关联检索等问题。如何构建适应大数据特征的组织框架以实现基于海量在线教育资源的模式创新,是推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该文提出了一种在线教育资源百科型大数据组织框架,其特点在于:首先,通过轻量级的资源链接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大数据在同一平台内的汇集;其次,通过基于知识图谱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统一语义描述和关系刻画,消除资源歧义性并实现资源间语义级别的知识点关联;最后,通过百科型词条以及分级目录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查询与检索。

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7-52

摘要: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三通两平台”的快速发展,区域教育云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高地和新战略。该文根据我国“三通工程”建设进度,以区域为评价范围,以教育云应用情况为评价内容,研制了包含云应用基础能力、云应用工具软件、教育教学方式、云应用覆盖范围四个维度的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测算方法,以期推动全国各地教育云建设与发展的评估。并借“教育云应用示范”课题开展之机进行试测,评估了教育云区域发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的发展状况,建议今后工作重心应放在探索深化的模式和方法上。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理论与争鸣
教育技术学科“U—E—S”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供给侧改革视角53-59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科却陷入危机,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以教育技术学科现状为原点,总结了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出现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教育技术学科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当前教育信息化市场的需求;第二,教育技术学科培养的人才在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上显得不足,且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第三,教育技术学科自身面临危机,不太容易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于“能力”发展的“U—E—S”教育技术学科未来发展模式,着重培养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四种基本能力:计算思维,技术思维,联通思维和预见思维,为解决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问题提出一条可行性路径。

数字时代大规模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基于PMKS框架的研究60-65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也日益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内容。然而,数字时代的移动学习也产生了资源过剩、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匹配不佳等问题,导致移动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了移动学习平台的效果和应用推广。围绕上述问题,该文基于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PMKS移动学习理论框架,并结合“和教育”云平台的实际案例,为数字时代大规模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提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参考。

论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建构66-73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引发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发展是其中的核心变革之一。如何建构合理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呢?该文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初步的探讨。基于相关文献和实践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我们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建构起一个初步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架构模型。我们以为这一系统的环境是一种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其中的学习系统是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系统本身的结构则包含了MOOC资源库、课程云层、智能化课程选择系统、SPOC教学系统、智能化监测系统、人性化动机激发系统及个体学习行为等几个有机关联的子系统。这一系统使个体与广大的网络教育世界合理地对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个性全面发展,促进网络教育世界的进化和社会的更好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学习资源与技术
基于自动聚类和集成学习的网络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法74-82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平台触发了教育行业的巨大变革,催生了各种形式和各种内容的网络教学开放课程,这些课程所采用的自由在线学习方式能够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展开导向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是网络教学开放课堂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文利用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对学习者产生形成性评价,首先基于认知思维的要求作为在线学习的目标分类,通过自动分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区分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加快对学习者的评价,再采用三层自动编码器的神经网络降维提取关键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中的数据训练学习器,并利用集成学习机制综合单个学习器的结果,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该文采集初中学生针对特定知识点的在线学习活动数据构成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集,通过对比专家人工和机器学习机制对所构造的测试集数据的评价结果,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

个性化语言学习系统质量特性的提取与定位83-88

摘要: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下,对用户需求的质量特性进行识别和定位是产品设计成功的基础。该研究围绕“学习者需求”展开,运用产品质量功能展开(QFD)和Kano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对个性化语言学习系统的质量特性进行提取和定位研究,以帮助企业识别学习者需求和影响学习者满意的质量特性,为系统设计质量优化提供参考。首先根据QFD理论对学习者需求进行质量特性的转换和提取,获取系统总质量特性,包括学习资源、过程和环境3大类22项。然后以公共外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质量特性的需求重要度调查,并根据调查的重要度水平将质量特性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三类。最后根据重要度分布散点图,结合Kano模型,从魅力型质量、期望型质量和理所当然型质量三个层次对质量特性进行进一步定位。通过对学习者需求的质量特性进行了识别和双重定位,提高了个性化语言学习系统设计质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便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系统设计重点,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课程融合的“创客”教学设计与应用模型研究89-96

摘要:“创客”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创客”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者对于“创客”教育的研究聚焦于“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对于“创客”教育理论与课程系统教学实践相结合,“创客”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不多,然而学习者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需要系统的课程知识为基础,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前端精细而科学的教学设计。该文基于“创客”教育的理论与课程系统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设计与学生应用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对“创客”“创客空间”和“创客教育”等概念的梳理,结合“创客”教学实践,提出基于课程整合的“创客”教学设计与应用模式,并对此模式应用实例和原则进行分析,为相关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技术支持环境下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97-102

摘要:如何破除活动组织方式的局限、打破学校间的限制,解决课例研究中时间成本高的问题,促进更广泛、更深入地课例交流与研讨,实现深度的知识分享与内化,成为课例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技术支持下的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伙伴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者服务社会、改变实践,而且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真问题。该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教师结合起来形成面向课例研究的混合式教研活动,即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伙伴关系(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简称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通过三轮设计性实践,修正与完善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型与实施策略,明确不同角色的定位。研究结论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开展持续深入的课例研究提供了更多创新实践的途径和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103-106

摘要:“互联网+”理念正在深度介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各领域。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发展建设面临如何适应“互联网+”理念谋求发展,以更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国家对非通用语种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该文围绕“互联网+”教育的趋势和理念,从课程建设、课堂组织和教师发展等不同方面探讨做好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基于线上课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107-114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在线教育迅速发展壮大,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堂模式日趋人性化,将在线教育资源有效地和传统教育融合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混合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与学方式。文章分析了高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开设现状,比较了国内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课堂模式和运营模式,设计了一种基于线上课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对照组实验将其运用到《计算机辅助设计Ⅰ》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全程监控。课前学生在线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网络教师+专业教师”双重指导;课中专业教师讲授,实施项目强化训练并指导解决问题;课后采用“工作室制度”组织学生小组协作完成商业项目创作,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真正意义上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弥补课程时间短,减轻教师课堂软件教学负担,重构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全程监控教学,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高校教学方式改革。

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115-122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然成为一种必备的专业能力,中小学骨干教师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应予以重视。该文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入手,以辽宁省信息化建设水平薄弱的某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法,构建和验证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内部因素(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外部因素(学校制度、培训研修、应用氛围)对骨干教师的五个应用能力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依据具体结果,提出了提升内驱力、构建“精准”培训模式、树立正确的技术观等建议。

重建习作教学新生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23-126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如何使新技术融入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该文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分析出发,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环境下习作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并说明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试图改变传统习作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重建习作教学新生态,即通过设计多路径、可选择,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对话建构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时代要求下完成习作教学任务,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培养学生品质。这种新的习作教学方式可复制、可发展、可推广,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最终形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面向学生为主体与中心的小学习作教学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