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11-3792/G4 国内刊号
  • 1006-9860 国际刊号
  • 5.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电化教育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电化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高质量教育、理论与争鸣、智能引领与智慧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对反馈内涵的深层认知和有效反馈的规划设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让我们深受启发的亮点之二1-7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反馈的内涵与定义,然后用两种模型阐明反馈是如何起作用的(不同的作用模型由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对反馈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个视角)做了认真分析。由于目前广大学生对反馈作用普遍感到不满意,所以该文后面着重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剖析影响反馈质量的主要因素;二是对如何培育并加强学习者寻求和使用反馈的意识与能力做出科学论证(以便从学习者角度让反馈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三是为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倡导有效提供和使用反馈的规划设计给出具体建议与实施方案(以便从教育者角度让反馈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8-14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总结十年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明确了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核心要素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该文对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总体结构、体系框架、表现描述、以及水平划分等研制成果进行解读,意在进一步阐明和探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概念、内涵、具体表现及其素养水平分级与描述,以期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教师培训、学生评价等提供参照。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测评方式探析15-18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的重点之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4个核心素养以及相应的水平层级,并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和评价工作。该文着重阐述了如何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分级水平的测评方式,提出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试题命制和评分标准方法,并简要分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将对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材编写等所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和影响。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以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选修模块为例19-25

摘要:在新一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中,强调了核心素养对课程的统领作用。相应地,教材作为课程标准落实的重要载体,可以把其理解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为了明晰如何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材,该研究通过对课程层次、课程标准及教材结构的分析,得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更应该是“学材”,教材结构是一个囊括内容、程序与形式结构的立体结构;CTACK框架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活动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作为教材结构建构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选修模块为例,基于CTACK框架,初步探讨了信息技术教材三重结构建构的方法,并设计了教材案例片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26-29

摘要: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晰了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4个核心内容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正确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该文提出了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力及甑别力;启迪计算思维,增强自动化形式化模块化系统化处理能力;感受数字化特色,培养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强调信息社会担当,赋予信息社会责任等可行的思路及实现的途径,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说明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有径可循的,是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选取生动的学习素材、调动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

慕课和开放教育:角色、教育实践、个性化学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访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专家柯蒂斯·邦克教授及其著作团队30-39

摘要:柯蒂斯·邦克、幂幂·李、托马斯·李维斯和托马斯·雷诺兹在此访谈中反思了慕课和开放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角色,以及如何在课堂中创造性地和有效地利用慕课。此外,他们还提出了慕课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指导原则,并对慕课文化敏感性、个性化和从可能性的资源角度应对慕课质量问题提供了建议。然后,柯蒂斯·邦克、幂幂·李、托马斯·李维斯和托马斯·雷诺兹指出了与慕课有效性问题相关的研究方法、慕课研究者和教学者面临的挑战、慕课和开放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转变,并探讨了他们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此领域的整体发展方向。作为访谈的一部分,他们谈到编写《全球慕课与开放教育》一书及相关特刊的历程,还对复杂的团队如何编写著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也对2017年10月将要在温哥华举行的E-learning“发展中国家的慕课和开放教育”会议的主题和目标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美国创客教育教材分析——以“Design and Discovery”为例40-46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客教育被作为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而作为这种教育模式重要载体的教材,则是彰显创客教育品质的重要标志。教材中所含纳和传递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客教育的人才培养实效。研究表明,我国创客教育的相关教材有较强的“技术本位”倾向,而在思维品质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上均缺乏应有作为。为此,该文以美国INTEL ENGAGE项目推出的“Design and Discovery”(简称为DD)教材为例,从该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四个维度,对DD教材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得出该教材具有教学目标多元化、注重能力导向;教学内容实用化、注重创客原生领域的知识挖掘;教学活动多样化、关注创客常态化的运作模式;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基于设计的教学方法,聚焦学生过程性知识习得四个层面的分析结论,并以此做基础为我国的创客教材研发提供建设性意见。

培养计算思维,发展STEM教育——2016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解读及启示47-53

摘要: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思想。STEM教育则是计算思维培养与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通过对2016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的解读及其核心概念、核心实践、实施过程的梳理,挖掘计算思维培养在中小学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STEM教育在节约时间与师资、减轻学生学习负荷、强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框架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启示,以期能够缓解目前计算机科学应用普及化与教育边缘化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获取最优化的学习途径,真正成为未来的创造者。

理解取向的微课设计分析54-61

摘要:当前微课以其微小便捷、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受到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掀起了一股微课热。但是许多人对为什么要“微课”,围绕什么“微课”这些本质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导致当前微课形式大于内涵的问题十分突出。该文认为微课设计应融合理解性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以促进学习者理解为目的。文章提出了微课的内容要选取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关键技能;微课的设计应坚持引入问题启发理解;分析问题引领理解;解决问题支持理解;总结反馈表征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微课的实施应围绕问题设计活动,促进理解开展评价,给出了基于理解的微课分析和评价量表;并从内容设计、数字化呈现两个层面对江苏省“凤凰杯”职业院校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了分析。

交互式媒体教学应用策略的发展研究62-67

摘要:交互式媒体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但是,如何将其与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依然是一个真问题。然而,人们对它的研究却逐步进入了低潮期。该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交互式媒体的教学作用以及应用策略,从交互式媒体的典型代表——交互式电子白板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提炼,借鉴先进实践与科学理论,并对大量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出目前中小学教师在使用交互式媒体时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和使用策略。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交互式教学媒体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的发展趋势,并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变消极为积极应用、从操作互动向深层互动发展、研究与学习工具、系统性应用视角、“互联网+”应用等五大教学应用策略。

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基于信息技术网络的州际评价体系研究68-72

摘要: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基于信息技术网络的州际评价体系,是在联邦教育部实施的“力争上游计划”项目支持下,由PARCC和SBAC两个州际评价联盟依据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相一致并实现学生“为大学学习和职场就业成功做准备”的课程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智能网络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为载体,采取“互联网+”基础教育评价的形式而建构起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临时性评价相互平衡与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这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新教育时代的深度学习:迈克尔·富兰的教学观及启示73-79

摘要: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提升教育的质量,这需要教育转换视界: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从而产生新教育,实现学习、创新、创业、创意和全球协作等新的目标。新教育强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触发内在动机的学习伙伴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成为一个健康全面的人,创造和贡献于世界,并使得利用泛在数字技术而成为可能。基于此,该文探讨了新教育时代深度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即师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深度学习任务和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分析了深度学习的六大核心技能,即品格养成、公民意识、交流、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协作、创造力,并建立了深度学习的连续统一体效能模型和关键指标。

中学生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及分析框架的研究——基于“视像中国”的初中生网络课程实践80-87

摘要:伴随互联网开放教育的发展,在线学习正成为各个学段领域关注的话题,这种趋势已经辐射到了中小学阶段,如MOOC、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等。自2012年春季开始,在“视像中国”平台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等单位合作,在国内开展了中学生网络课程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服务的实践探索工作。该文以研究适应中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课程开发方法为主旨,以活动理论和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通过在“视像中国”平台上实施网络课程并尝试优化,提出了适用于初中网络课程设计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及分析框架,该框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从而提出了中学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设计流程,为中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SMCR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研究88-94

摘要:微课程因其目标指向明确、内容精致、时长控制在学习者的注意力时限之内,可灵活重用与重组,在教师培训中应用可有助于增强培训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SMCR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传播的要素和过程,对教育教学传播设计与质量优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该文提议利用SMCR模型指导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设计。在信源维度,重在组建优秀的主讲教师团队,主讲教师不但应该是内容主题专家,还应该熟悉教师培训原理并知晓微课程内涵与机理;在信息维度,重在设计微课程内容的构成与呈现,同时要特别关注微视频的录制设计;在通道维度,重在搭建畅通的人机交互与人际互动通道支持信息的有效传输;在信宿维度,重在通过多维度、多方位、多方式深入了解教师学习需求、引入动机设计原理指导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激发教师学习的内生动力。

游戏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GraphoGame拼音游戏为例95-101

摘要:如何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依托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学习软件可以为个体提供理想的在线学习环境,自适应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优化的个性化教育,因而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然而,目前国内还少有探索游戏化学习有效性的实证量化研究。该文在分析游戏化学习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影响的同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学习软件GraphoGame拼音游戏的有效性,可为今后游戏化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102-11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元素。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课题组针对山东省部分高校的师范生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从确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完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改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革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最后,该研究将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山东师范大学各师范类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显示,师范生的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设计与实现111-116

摘要: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已经实施十余年,实践中急需切实可行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以保证培训取得理想的效果。该研究以柯氏评估模型为基础,结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实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要求,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设计了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研究对225名接受过各种形式双语培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实现了对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效果总体水平偏低,培训达标率仅为61.78%,四个一级指标中:“反应”指标达标率为69.5%,“学习”指标达标率为63.75%,“行为”指标达标率为62.1%,而“结果”指标达标率仅为56.37%。研究提出应该从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过程的评价、语言环境的营造及双语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适用场景与高效管理117-122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碎片化学习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碎片化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明显特点是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和媒体碎片化。该文首先分析了碎片化学习的“三利四弊”:有利于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紧跟领域前沿、提高学习能力;不利于系统化知识的掌握、容易引发肤浅阅读问题、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弱化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之后,提出了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四大适用场景,主要包括移动与泛在学习、社交化学习、情境化学习和创作中学习。最后,提出了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高效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轻松管理自己的碎片化知识、利用碎片化学习资源开展微型学习、利用碎片化学习资源构建社会认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