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11-3792/G4 国内刊号
  • 1006-9860 国际刊号
  • 5.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电化教育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电化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高质量教育、理论与争鸣、智能引领与智慧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本刊特稿
“十三五”贫困县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研究1-6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下一阶段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题。该研究从当下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现状出发,对比发达地区推进模式,梳理和归纳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和策略,提出了借助成熟平台实现“人人通”;集管理服务、教学、教研于一体,整体实施、逐步实施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7-12

摘要: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被人们期待着将彻底变革传统教育,然而这一观点又受到众多质疑,因此探究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形态及其走势是教育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回顾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教育形态变迁,深入分析了工业时代教育和信息时代教育的关键特征。通过深入剖析互联网教育进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进化的基本要素框架——互联网教育的“九宫格”图谱和互联网教育进化的走势模型——互联网教育“蝴蝶效应”,二者共同表征了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面向工业时代“双基”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与面向信息时代的技术驱动和求变意识是当代教育转型期的两股主要势能,它们将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长期博弈。当前我们仍然处于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起始阶段,需深入研究互联网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和新型学习环境,并从政府教育供给、学校制度、教师制度等方面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互联网教育变革有序而健康进行。

国际视野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13-16

摘要:该文通过对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概括其发展特征与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主要结论包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定位于育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层次性、灵活性与选择性为特点;课程内容则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体现出STS(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的综合趋势;课程评价向形成性评价方向转变,强调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此外,还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特殊意义。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专题报道
国际视野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17-20

摘要:该文通过对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概括其发展特征与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主要结论包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定位于育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层次性、灵活性与选择性为特点;课程内容则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体现出STS(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的综合趋势;课程评价向形成性评价方向转变,强调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此外,还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特殊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数字化学习与创新21-26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肩负着新时代所赋予的学科育人价值。该文通过分析全球不同国家和区域所提出的素养框架,探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探索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指向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四种具体方式,分别是基于搜索的探究、基于社交的协作、基于作品的创造、基于项目的挑战。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水平.从而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诸多挑战。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数据与计算”模块27-32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标准包括必修、选修1和选修2共三个部分。“数据与计算”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的第一个模块,也是其它模块的学习基础。该模块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征设计了“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建立“数据、信息、算法、程序”模块核心概念体系;融入解决问题的学科方法与技术工具;将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渗透其中。通过对该模块中核心概念、学科方法、技术工具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33-37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课程评价也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然而,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与以往的课程评价具有巨大差别,该文基于课标修订过程中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研究工作,在评价目标、评价原则、学业质量评价的类型与内容、评价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提出指导性建议。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以判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情况为直接目标,在评价方法上兼顾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在评价标准上要同时兼顾能力与基础,评价情境的创设要科学合理,要根据评价的需求、课标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等级水平的描述,选择恰当的评价内容,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可行的评价方式,并命制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题。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互联网 ”教育
“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38-44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在专业精神、知能结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与教师生活五个层面都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专业精神层面,卓越的高校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更强的职业认同和网络人格魅力;知能结构层面。他们能掌握适应数字化新生态的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具备良好的媒体信息素养和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研究能力;人际沟通层面,他们善于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社会成员、教师同行及学生开展高效沟通;学习方式层面,他们以“学习型人生”为理念,善于自我调控和反思,积极规划专业人生;教师生活层面,他们坚持健康的互联网生活方式,保持着教师特有的幸福感。

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45-49

摘要:高校教师发展必须深刻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特征,将其融入到自我发展规划之中,个人教学活动才可能与时代同步、学术研究才可能具有引领性。从教师发展的角度,“互联网+”教育具有高密度互通性、高效率生成性、大规模涉猎性、大数据感知性、新事物熟悉性、新领域淡然性。这既是对教师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教师发展的期待,该文对六大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50-57

摘要:“互联网+”时代急速推动了学习理念向个性化学习、持续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变。该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性和需求,借鉴国内外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学习新理念,提出了规模学习、跨界学习、定制学习、众创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并进行详细论述,以期引起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促进“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优化与转型。

资源众筹:“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58-63

摘要:课程资源是教师培训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传统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供给模式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教师缺乏参与积极性,生成性资源难以共享,资源建设成本投入风险高等不足。资源众筹是由课程项目发起者在课程策划阶段就在众筹学习平台上向受训教师课程标题,根据教师的反馈判断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来决定课程是否开设,并根据教师意见完善选题的资源建设模式。众筹课程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课程项目发起者提供课程培训内容,参与到课程资源建设和培训过程中。这种课程供给方式采用了先筹集课程用户,后建设课程资源的新模式,再造了课程供给的流程和机制,给予了受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参与感、归属感和某种成就感,为解决传统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64-70

摘要:“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大力推动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由于基于产出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聚焦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强调围绕学习产出来组织课程建设、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资源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OBE理念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为指导,综合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等方法,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模型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创新,将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互联网+”时代行动研究的知识建构法71-77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行动研究衍生出一系列新颖方式,形成了网络化行动研究的知识建构法。该方法包含:计划阶段的知识共享法、实施阶段的知识转化法以及反思阶段的知识创生法。首先,在计划阶段,运用社区制图法调查实践现状,运用在线头脑风暴法澄清研究问题。接着,在实施阶段,运用数字故事法丰富传统叙事,运用视觉人种志收集研究资料。最后,在反思阶段,运用关键性变革技术促进前提反思,运用引导型博客支持过程评估。

“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78-82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海量资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该文论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互联网+”教育多元化知识来源,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尊重人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促进自我管理,掌控最佳学习时间;拓展活动空间,促进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拓宽交流渠道,促进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育信息化
美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政策和模式探究83-90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速稳定的网络接入成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保障。该文对美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政策进行梳理,从学校通过部级教育网连接到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学校以区域为单位整体连接到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学校直接连接以及终端直接连接到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四个方面介绍美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模式,在归纳总结不同接入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我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模式,从而为我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政策保障机制、资金运用效率以及企业参与积极性等方面提供参考。

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与实践91-98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政府规划、投入,中小学使用”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正遭遇着持续推进与发展的瓶颈。结合多年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实践经验,该文从大学、政府、企业和中小学校四方协同的视角建构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并从创新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协同各方力量优化信息化环境、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推动信息化教学日常化等方面阐释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的过程、策略和方法,以期持续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我国的“互联网+”教育战略99-104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和“互联网+”行动快速推进,对教育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不仅表现为互联网规模急剧增长、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产业空前繁荣,还改变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从我国互联网浪潮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和“互联网+”教育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该文选择从1998年到2009年间互联网在我国爆发的第二次高峰,研究我国互联网第二波浪潮的背景、特征和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在总结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三大阶段和主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提出下一个阶段“互联网+”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对策。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理论与争鸣
人际交往领域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新发展105-111

摘要:教育目标分类是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教育目标制定的有效框架。1956年,布卢姆发表经典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此后随着脑科学、教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很多学者陆续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细化、修订或创新。其中,人际交往领域作为独立于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之外的另一类教育目标,逐渐步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该文认为,在原有的三大目标领域之外增添人际交往领域目标具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最后,该文从技能分类视角划分了人际交往领域的具体层级目标,通过分析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技能类型,将人际交往领域划层级分为知觉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领导技能、自我调节技能这五个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