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与争鸣、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教学实践与研究、技术与应用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 国际刊号:1006-9860
  • 国内刊号:11-3792/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07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5.68
  • 综合影响因子:2.93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本刊特稿

尹俊华先生口述史——谈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开创

摘要:尹俊华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乃至全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改革开放后,尹俊华先生从物理学的研究转向从事教育现代化事业。他与其他前辈一起努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之后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并较早地开展了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的研究。尹先生为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今年是尹先生的85岁寿诞,如此高龄的他还在心系学科,努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史料。借此时机,我们对尹先生做了深入的访谈并撰写此文,努力再现先生几十年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不懈努力,并总结其对于教育技术的独特贡献,以让后辈们了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渊源与发展。
1-6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国际学者对话

日本教育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访日本教育媒体研究学会会长铃木·克明教授

摘要:铃木·克明教授,1959年生,198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日本教育媒体研究学会会长,日本熊本大学教学系统研究所所长(主席)、教授,教育媒体专家。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董事(2007-2015年),国际杂志《教育媒体与技术》主编,国际杂志《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顾问编辑,日本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理事;日本教育信息系统学会理事;日本教育媒体研究协会主席;日本医疗保健教学系统学会理事;日本数字学习协会名誉会员。他主编了《自学材料设计指南》和《培训设计指南》等专著,译著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设计的技术趋势和问题》《教育技术研究入门》等。在本次访谈中,铃木·克明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日本教育媒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教育媒体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新媒体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他强调在教育媒体研究中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以下简称:DBR)方法,并指出DBR方法的优势及其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7-11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理论与争鸣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的抵制力研究及启示

摘要:从力场分析理论来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需获得推动力,但同时也需减少抵制力,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减少抵制力可能更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但从目前来看,国内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整合的推动力,而欧美等国的研究者则一直将整合过程中的抵制力作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该文试图以技术采用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为依据,梳理欧美等国家有关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过程中的抵制力研究,并逐一加以分析。该文认为,我们不能孤立地、单独地处理整合过程中的抵制力,而应从一个系统、整体的视角加以应对,学校系统的内在稳定性和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不可能是快速进行的,而只可能是缓慢推进。同时,从一个系统、整体的视角来看,内部的抵制力(即教师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需重点从提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愿、能力和创造性入手,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18-25

中学生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探索——以《探索职业:航空》为例

摘要:中学生网络课程的实施是当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和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教育研究与装备中心的支持下,联合东方航空公司上海飞行培训有限公司、"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等部门,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MOOC设计与实施的有效经验,在2014年秋季学期为四个区域的中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类网络课程《探索职业:航空》。以该课程为对象,该文采用文献研究、开发研究、调查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总结和分析了中学生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中的系列问题。研究发现:课程的完成率为8%,在线学习在项目学校中仍处于边缘状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网速慢、时间不够、对网络课程平台不熟悉等问题。研究建议:(1)从政策、体制、社会宣传等方面提高对中学生数字化学习的重视程度;(2)提高SME和本地教师的学习支持参与度;(3)探索从单纯的在线学习到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多元化混合学习实施模式;(4)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采用"梯度差异"的内容设计;(5)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积累的数据开展学习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26-34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发展路径,也为描绘学习者未来学习形态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何科学的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未来学习空间,进而支持未来实践层面的教与学变革,具有前瞻性和紧迫性。该文在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将微学习理念纳入到学习空间建设中,提出了微学习空间作为未来学习形态的建构模式,并且基于微世界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试图建构了微学习空间实现模式,深入分析了微学习空间的建构特点、空间结构、交互体系和有效建构策略。微学习空间概念以及建构模式的提出,能够为建构网络教与学新形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35-40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远程教育学术期刊论文研究范式的元分析

摘要:过去十几年远程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远程教育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特别是对研究的方法与路径进行反思和梳理。该研究从研究范式的视角对国内八本远程教育领域核心期刊近五年来的3504篇文献进行了元分析,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规范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远程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实证主义、阐释主义、批判主义、实用主义等四类研究范式的研究论文占到了文章总量的40%左右,研究方法多样,研究主题广泛,实证主义研究论文的规范性整体较高。最后,作者参考国际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的现状,为国内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提出了五条建议:提高成熟度、提高适切性、提高多样性、提高规范性、提高严谨性,希望该项研究能够为国内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49-58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MOOC课程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化网络环境以其社会性、开放性、聚合性、互动性等特点,为MOOC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新途径。该文分析了社会化网络环境下MOOC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模式,并通过个案研究,从课程设计流程、课程目标、课程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多个角度探索社会化网络环境与MOOC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为MOOC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59-64

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建构

摘要: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知识建构性等特点。它是由参与主体、契约、使用工具、课程资源、虚拟学习共同体平台等五大要素构成,具有"情境导入、协作学习、交互、知识建构"的功能。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不断丰富Moodle平台的功能、制定持续化目标、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共同体文化。该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Moodle平台特点,建构起了具有民主平等、合作共享、自主学习、持续创新等特征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并通过案例检验了这种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可行性。
65-70

办一所我们自己的大学——张德明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思想的学术透析

摘要:该文围绕张德明先生这位上海电视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和上海开放大学首任校长的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思想,从其作为基点的"两个一切"的教育宗旨,作为内核的"改革与创新"的教学理念、作为精髓的"家、责、合"校本文化,以及作为名片的教育国际化等办学视角切入,做了与以往不同的学术探索,试图为办好中国的开放大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71-78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学习资源与技术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SPOC的特点在于改善并重塑慕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利用小型的、专有的、在线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开放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即把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是MOOC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该文在对国内外SPOC的发展现状梳理的前提下,结合SPOC促进开放教育发展的作用分析,以教学设计理论和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依据,尝试提出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四个部分,以期有助于在开放大学中有效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
79-86

虚实融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及应用研究——以数控加工为例

摘要:在职业教育的各类教学环境当中,实训教学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最为迅速。近年来,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虚实融合的实训环境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环境类型。该文以虚实融合数控模具加工环境为背景开展了实训活动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类实训环境具有明确的支持教学作用,并且存在"时点效应",即应用于校内认知性与验证性的实训以及熟练员工能力提升的培训时效果较好。进行该类教学活动必须进行整体与合理的设计,把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实训作为节点嵌入教学活动链中,使得活动与环境协同,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87-92

“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该文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研究并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校际协作教研的各种可操作、可复制的模式,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推进方法,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共享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农村的教师能和城里的教师共同探索教学问题,促进了名师效应向农村边远地区的有效辐射,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融合,促进了薄弱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93-96

学习资源语义关联关系及其可视化研究

摘要:学习资源间丰富的关联关系可以实现资源的语义化组织,为智能化、个性化资源推荐提供知识基础,对于增加资源重用性、促进学习资源进化和提升学习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习资源之间普遍缺乏关联,如何构建资源间语义关联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的学习对象关系模型如SCORM关系模型、基于教学设计理论和基于修辞结构理论的关系模型都是从单一的维度去描述学习对象间的关系,还未考虑到开放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资源组织实际需求,更缺乏可视化的语义关联关系构建平台。该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习资源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研究现状基础上,综合考虑开放网络环境下用户实际学习资源关联需求,提出一种学习资源语义关联关系模型,分为两大关系维度:面向结构语义型关系和面向教学语义型关系,共集成了30种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Web可视化的语义关联关系构建平台,并在学习元平台中实现。可视化语义关联关系构建为后续学习资源的快速进化和智能化、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提供一定的语义基础。
97-104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基于MOOC的融合式教学模型构建

摘要:MOOC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具有课程内容短小精良、教学评价客观和学习支持服务多样的优点。相对于面对面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在学生合作精神、情商和道德意识培养,驱散学习孤独感方面的天然优势,"慕课热"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融合式教学意在将MOOC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自定步调与交互协作、内容定制与交互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深度融合,实现比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方式任一种单一进行教学的更好效果。要想让高校课堂发生"传统教学+MOOC"的"蝶变效应",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该文以融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融合后现代课程观和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构建基于MOOC的融合式教学生态模型。模型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并从系统内部能量流、信息流、知识流、能力流和价值流的指向和转换重新设计教学要素。该研究所构建的模型拓展了MOOC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范围,可以作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一个范例,为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05-112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智能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但不当使用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该文提出一种创新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连接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不仅解决了手机课堂使用不当的问题,还扩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实践的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出勤率、电子学习资源使用频率以及学习成绩,在教师引导、模式新颖性、工具开放性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获得较高的学生评价,同时学生普遍认为该模式下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就感较高。该研究为以移动社交网络为工具进行O2O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113-119

SPO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索——基于ARCS模型视角

摘要:随着MOOC的高速发展,大学已经把基于MOOC理念开展的SPOC翻转课堂视为教改主流,SPOC必将成为普适性的教学方式。那么,SPOC模式在中小学是否可行呢?该文从中小学推行SPOC的可行性出发,分析了中小学SPOC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ARCS模型视角下的中小学SPOC平台结构图,设计了以SPOC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推行进程为主线,以每个推行阶段SPOC的功效和师生角色为副线的SPO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通过初步实践检验,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中小学推行SPOC提供了借鉴。
120-125

混合学习理念下“自带设备”(BYOD)教学应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学习设备不断普及,中小学开始提倡学生"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来开展学习活动。在BYOD的教学应用中,学生携带自己喜欢的智能设备进入校园,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BYOD的教学应用可以支持生活情境和课堂情景、虚拟课堂与传统课堂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整合。在实践中,BYOD的教学应用面临教学制度的适应、BYOD环境的建设、教学信息的安全性、管理的规范性和使用的自觉性等问题。为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为提高应用效果,BYOD将通过与MOOC、移动学习、学习分析相结合,不断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126-131

“晒课”促进教师智慧成长研究

摘要: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任务,使得教育领域创新创造此起彼伏,教育部2014年启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该类创新创造之典范。让数百万名教师同台"晒课",并评选出数以万计的"优课",开辟了促进教师智慧成长新路径。通过"晒课"能够激发广大教师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形成教师争先恐后求发展的新常态。该文根据"晒课"的具体内涵与特点,探讨了国家竞赛激发最大的内生发展智慧、瞄准"优课"建设迅速提升实践智慧、不断通过"优课"学习持续催生发展智慧以及研究活动设计启发创新智慧的教师智慧提升的新路径,并提出增加专家评点功能、自发建设与组织化建设相结合、增加教师"晒课"交流平台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让"晒课"更好地促进教师智慧成长。
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