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与争鸣、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教学实践与研究、技术与应用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 国际刊号:1006-9860
  • 国内刊号:11-3792/G4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107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5.68
  • 综合影响因子:2.93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学术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同志在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和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论文大赛现场交流活动上的讲话

摘要:各位专家、来宾、同志们: 很高兴来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和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论文大赛现场交流活动。刚才听了大奖赛的情况介绍、几位参赛代表的发言和专家的精彩点评,很受感动和鼓舞。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向所有参与大奖赛活动的各位老师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向精心组织大奖赛活动的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解放军总参军训部、武警司令部训练部等相关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同志们,向大力支持大奖赛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国际学者对话

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的未来——访哈佛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克里斯·德迪教授

摘要:克里斯·迪德(Chris Dede)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技术、教育创新与教育学系教授。他1972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乔治梅森大学任职。期间在美国国家教育部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担任政策研究员,在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以及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担任访问专家,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担任高级项目主任。他曾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教育和心理评估基金会成员、美国教育部技术专家组成员,并始终积极参与相关教育政策制定。2000年起任职于哈佛大学。2001至2004年,他担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研究生院)教学部门主任,2007年,被哈佛大学授予杰出教师荣誉,2010年成为美国国家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员,2011年被提名为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最新著作《数字化教学平台》。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兴教育技术、教育政策、教育创新中的领导力。他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跨越时空、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他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理解。克里斯·迪德教授于2014年5月受邀访问上海开放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并举办了学术讲座。访谈者藉此机会对其进行访谈,请他以哈佛大学近十几年高等教育改革策略和做法为切入点,从教育技术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度,阐述数字化学习、新技术等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学习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我国和美国一样,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技术、数字化技术、在线课程、微课、移动学习等带来的全新挑战。所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经验,可以为国内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奠定基础。
3-7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理论与争鸣

E-portfolio国际研究进展与发展动向——基于ERIC(2007~2014年)文献的分析

摘要:E-portfolio(电子档案袋)是21世纪重要的工具,是审视教育的一个新视角。该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2007~2014年持续关注E-portfolio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ERIC数据库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从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开发、影响因素、应用方式、应用效果、应用评价等五个方面,梳理分析了E-portfolio的主要国际研究进展与发展动向。研究表明,当前国际电子档案袋研究呈现如下特点和趋势:应用方式与应用效果研究是研究热点;应用方式研究关注反思评价、教与学支持及招聘求职;应用效果研究侧重探究电子档案袋对动机激发、知识技能增强、态度转变、高阶思维培养等的影响;设计开发研究则强调平台资源建设、改进设计及应用辅助工具设计;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制作、应用两个维度进行;应用评价研究关注了运用优、劣势及可行性等。
14-21

“晶体”课程理念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该研究在大量课程理念的研究基础之上,在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时间—晶体”影像的启发下,提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晶体”课程理念,其“晶体”课程理念以自组织作为核心隐喻,并通过构建“潜结构”课程模体来探讨“晶体”课程的实施路径。该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晶体”课程理念的提出及相关论述,具体包括“晶体”课程理念的含义及主张、“晶体”课程理念的依据和研究基础、“晶体“课程理念的知识观和教育目的;其次,“潜结构”课程模体的建构,具体从“潜结构”课程模体的提出及其内部诉求两个维度来展开“潜结构”课程模体的建构;最后,对“晶体”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加以分析。全文通过“晶体”课程理念的构建,旨在为课程理念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的参考框架。
22-30

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地载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该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研究群体、研究议题、理论应用、研究方法四个维度对2004-2013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这一阶段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群体的学科背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研究议题从课程设计转向课程实施,理论应用方面跨学科理论融合现象日趋显著,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总体来看,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呈现出重视课程实践研究、关注课程主体研究、强调课程评估研究、突出新媒介素养等特点。未来的媒介素养课程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从多个视角进行课程评价研究,关注与媒介素养课程相关的政策研究。
31-37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育信息化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分析与可能路径

摘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生存常态。发展动力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该文尝试从外源动力、內源动力两个角度对于促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社会、技术、学生等发展需求构成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外源动力。理论牵引、国际示范、研究推动以及实践引领构成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内源动力。综合核心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以及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该文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可能路径。
38-42

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主旨在于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变革。该课题通过对过去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调查总结,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认为未来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梳理十大重要关系,逐步突破发展瓶颈,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合理疏导和化解矛盾,从而实现稳妥有效推进。
43-49

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

摘要:区域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学习方式转变,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最重大、最普遍的难题。江苏立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以机制创新落实国家关于加快职业信息化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和实践的探索,在资源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希望该文能够给其他省市的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50-54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北京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能力需求与实际现状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开放大学建设进程的推进,课程辅导教师逐渐成为开放大学落实基于学习过程的优质网络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面对更加复杂化、技术化、个性化的网络教学辅导工作情景,课程辅导教师的能力构成与结构需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辅导与教学服务对其提出的新要求?鉴于此,该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调查了北京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远程学生和学校其他各类教学相关的三类角色对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能力需求的看法。通过能力重要性评估和相对耗时评估,定义课程辅导教师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与辅助能力,通过能力自评考察当前在职人员的实际能力水平。文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能力需求的特殊性、技术应用与学习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辅导教师培训进行了讨论。该文希望能够为正在实践中探索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的能力需求、能力标准和能力培训的研究提供依据。
59-66

引进国外在线课程资源的本土化策略研究

摘要: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与全球化相对应的就是本土化,国外优秀的课程资源的引入即涉及如何进行本土化的问题。《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提出了要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引进境外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合作开发的纯在线教学资源“中英三门课”1即是这方面的成功探索,相应的较为有效的本土化策略值得深入研究,进而为未来国家开放大学引入(在线)课程资源提供本土化策略指导和建议。该研究使用了国际常见的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质的研究,得出了引进资源的“有限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本土化”等策略,无论对于国家开放大学还是其它的教育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将来引入资源的本土化,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73-80

依托MOOC平台的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机制及实施策略

摘要: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网络学习现象。随着国内外MOOC平台的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理念的增强,高校课程联盟的呼声和实践也逐渐升温。该文从专业课程教学的视角着力探讨了跨地域跨学校的高校课程联盟的产生与发展、建立课程联盟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高校联盟体系进行了结构性设计,提出了高校课程联盟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策略,即树立开门办学理念,创建课程共建共享合作空间;引进市场机制,不断开拓和完善课程市场;建立课程契约框架,实现义务与权利对接。该文旨在为提高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课程(非通识类)的教学质量提供发展思路。
81-84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学习资源与技术

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

摘要:该文阐述了微课的由来和发展历程,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课堂实录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需要阐述了微课的含义和用途,明确了微课到底是什么;系统分析了如何依据讲授、自主与协作、智慧培养等教学模型的实际需要确定微课开发和应用的方向;基于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等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完整微课资源和碎片式微课资源的设计思路与原则以及制作的主要方法;讨论了有效推动微课建设和应用的可能途径和方法等。
85-88

基于核心资源的中小学数字化建设——对美国有关政策和实践的思考

摘要:美国中小学数字化发展通过数字教科书、网络课程和虚拟学校等形式对美国中小学布局调整,为教育教学模式转换提供了广阔空间。美国中小学数字化发展还表现出围绕核心资源建设,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对课堂教学深度渗透等特征,美国上述发展特征对我国中小学数字化发展,在政策方向上明确政府职能、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上明确发展方向、在教育内容和技术服务产业上协调整合力量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89-92

基于iOS手持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手持设备普及已经相当广泛,设计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已经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关键问题。该文基于非正式学习与微型学习理论,根据成人移动学习者的特征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与流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iOS的个性化特性设计开发了基于iOS的“地震知识轻松学”移动学习软件,重点介绍了版式与内容分离技术和个性化手势技术的实现。
93-97

基于IPv6的课程、职位、知识一体化资源支撑系统研究

摘要: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拥有着比IPv4更优的资源系统支撑能力,而国内外现有教学资源平台大多是基于IPv4网络的,基于IPv6的资源系统较为缺乏;同时,现有的教学资源支撑系统在与职位体系结合方面有着先天不足,无法体现职位能力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能力知识导向。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该文尝试建立基于IPv6网络的资源支撑系统,同时,以软件工程为例,提出课程体系、职位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三位一体化设计,并进行了相应的模型设计与系统实现,最后给出该系统的实践应用情况和总结。
98-103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Los Altos学区视频教育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该文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Los Altos学区为例,对可汗学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Los Altos学区数学视频教学试验的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三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出试验现存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而为可汗学院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提出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改进视频录制方式,将学科体系化整为零,建立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结构网络图;建立学习进程数据库和分析评价体系,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对比,从而给予学习者有针对性的指导;视频课程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反馈及相应交互活动,实现双向交流与互动。
104-108

知识管理视角下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第五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COP)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学习的理想学习环境日益蓬勃发展,并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该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在COP这种学习型组织中,是如何实现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将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数字故事作品实现教师知识的传播与分享,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教学创新,并总结了基于网络学习社区教师的知识创生与知识管理过程与方法。COP正在助力教师的专业学习从1.0时代向3.0时代努力迈进。
109-112

基于BBS的小学课堂教学新运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设备层出不穷,从掌上电脑到平板电脑,再到MINI超级本;网络发展也异常迅速,局域网已经被现在社会到处弥漫的WIFI无线网络所取代。这些变化,促进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普及。基于BBS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实验,很好地利用了小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情况,把小学生的学习放到一个开阔的平台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基于BBS的小学课堂教学的主模式及子模式构建,评价体系的完善,丰富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