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学术前沿:叙事传统的中西比较
学术前沿:叙事传统的中西比较——论叙事传统1-12

摘要:叙事传统指世代相传的故事讲述方式0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亦非纯粹客体.人们难以理性对待传统的原因在于其“母性”与“神性”。传统不仅因叙事而传,与传统有关的叙事还经常创造传统或成为传统的替身,今人更多是通过与传统有关的叙事获悉传统。叙事有多种表现形式。只有紧紧抓住“讲故事”这条主线,才有可能穿透既有的学科门类壁垒,还原出叙事传统的谱系。人类学最新研究认为人类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讲故事,这一观点有助于认识叙事传统研究的意义。

西风东渐背景下中国章回小说形式的蜕变与淡出13-22

摘要:中国章回小说的直接渊源是话本小说。在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章回小说无法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因其对娱乐性和消遣性的追求,其内容思想的陈旧与同现实缺乏直接联系,以及固定的叙事程式等原因,逐渐被重视要素叙事、关注现实、形式灵活、类型多样的西方小说所超越,形式发生蜕变,逐渐淡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这一过程可以分为1840—1894年、1894—1911年和1911-1921年三个阶段。

巫术转化路径与中希神话差异性叙事传统的生成23-31

摘要:中国与两希神话叙事传统的差异与三个民族远古巫术进入文明社会早期转化路径相关。两希分别选择了巫术宗教化和宗教艺术化的路径,而中国则选择了巫术世俗化的路径。这种转化路径的差异,导致三个民族在神话讲述者身份、神话叙事的文化功能、神话的外在形态、神话叙事的优势文类和对象等方面一系列差异性传统的生成。

关键词:中西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的新路径32-42

摘要:中西叙事理论比较研究对于推动本土叙事理论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话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这突出表现为既可有效消除对比双方的理论盲区,又有助于将叙事普遍规律的探索推向深入。中西叙事理论关键词具有“文化印记”与“事件印记”的双重性质,以之为突破口,是在两种理论之间开展比较的有效方式。关键词比较应该秉持“以西映中”的基本立场,遵循叙事逻辑的基本框架,确立通约优先、彰显本土的择词原则。以及明确历史语义学与谱系学相统一的释义路径。

非主轩轾而力求特性——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断想43-52

摘要: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看似老生常谈、实则并未系统作专题开掘的领域。值得研究者精心耕耘。一方面,有必要将中西小说叙事传统视为独立对象进而加以横向考察。比较两者总体特征之异同,从整体上探讨两者的发生与演变。借此综合考察.可以呈现中西小说叙事传统相应的演进规律,也能够深度审视中西文化交流的差异性及其可行性。另一方面,围绕中西小说叙事传统的若干突出现象,加以专题化审视比较,祛除有关中西小说叙事传统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进而切实有效地呈现中西小说叙事传统的差异性,此举同样是值得费力的。

中西诗歌叙事传统比较论纲——兼及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两大传统共生景象的探讨53-64

摘要:受传统诗学观念的影响,学者们多认为中国诗歌长于抒情.并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若深入到中国诗歌的原生状态.便不难发现.中国人在诗歌中不仅擅于抒情,同样也工于叙事,在抒情传统光辉下潜藏着一条与之并行的叙事传统。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得以确立,并以史诗形式占据着诗歌发展史的主流。中西诗歌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多从题材、语言、手法等方面着手,往往难脱窠臼。从叙事传统角度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应该是切实可行且大有可为的,这将有助于彰显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本土特色。

论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性——兼与西方叙事传统之比较65-73

摘要:中国传统戏剧长期强调“曲本位”,秉持“曲为诗余”观念,突显戏曲的抒情性,而忽视叙事性的研究。上世纪末,随着叙事学引入戏剧领域,中国传统戏剧叙事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存在过多聚焦文本叙事、忽视表演中所蕴含的叙事性等问题。本文力图反思“叙事”隐于“抒情”背后的原因.揭示出传统戏剧表演叙事的本质与形式,并适当参照西方戏剧的叙事传统。彰显中国戏剧叙事传统的独特性。

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比较谫论74-83

摘要:中西民间叙事传统都非常悠久。民间叙事往往与文人叙事、官方叙事等相对应,融jr-了本民族的经验和智慧,以口头、文字或图像等为栽体,反映民众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审美旨趣等。中西民间叙事形式繁多.样态丰富,地方性知识是民间叙事的根本特性。本文以叙事载体为标准,将中西民间叙事划分为口传叙事、文字叙事与非语言文字叙事三种形态。民间叙事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滋养,叙事传统必然蕴藉着本民族文化、思想观念,而民族文化观念往往影响着中西民间叙事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中西民间叙事传统是中西文化自证的一种体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新文艺青年眼中的雪莱——以民国时期校园刊物中的译论为中心84-95

摘要:民国时期《清华周刊》《清华文艺》《南风》等校园刊物曾有过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比较集中的译介。以陈铨、姜书阁、饶余威、冯恩荣为代表的年轻译者,一方面对诗人的作品、·心理、道德、爱情观以及哲学观等进行了全方面的译介和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他们破除政治革命话语,摆脱了前辈译者将诗人利用和改写为革命和反抗的工具.用新的眼光对诗人进行理解与重塑,将其归位到真实可感的多情、感伤、忧郁的浪漫主义偶像。

“后”语境中的文学翻译:以巴金对《经事与随想》的译介为中心96-117

摘要:“”结束之后,巴金作为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译者复出,通过对它的介绍对“”展开反思。巴金对赫尔岑的选择和解释,实际上是他的文学生命、20世纪中国历史与“后”语境三者交织的产物。巴金试图通过对赫尔岑的译介,来调用他无政府主义中重视个体和伦理的批判性因素,然而,当他的解释被导入“反封建”的话语通道时,这种批判即面临着普泛化和失效的危险,其思想和文学能量也就被封闭在这个局促的空间之中。将这项译介视为发生在复杂语境中的事件,可以为理解“后”时代与历史经验的关联.翻译文学与本土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提供个案和路径。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波兰的译介与传播118-135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波兰的翻译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得到译介的主要是解放区作家和“鲁郭茅巴老曹”等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另一次是进入21世纪以后.得到译介的主要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作家,同时海外华裔作家和获得语作家作品也得到大量译介。如果说1950年代波译中国现代文学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1990年代开始以审美取向为主导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叉加入了商业消费、市场翻译等更为多元化的因素。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
从西方解读偏好看中国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以刘慈欣《三体》在美国的接受为例136-149

摘要: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1》获得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三体1》英文版目前已经卖出超过20万本.这几乎是其他中国小说在关销量的数百倍。通过对Good.reads和美国亚马逊图书网站海外读者对《三体》的评价做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三体》能打入海外市场.在于作品适应了海外读者的多种兴趣点。对人类终极命题的思考、“科幻迷”对科学的憧憬与想象、文学审美的熟悉感和认同感、不同意识形态引发的文化好奇、流畅的翻译等因素是《三体》获得海外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海外读者解读偏好来多面地观照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刘慈欣创作,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创作及海外传播提供某些借鉴。

论李洱《喑哑的声音》对契诃夫《带小狗的女人》的仿写150-162

摘要:李洱《喑哑的声音》借用了契诃夫《带小狗的女人》的故事、结构、人物、细节等诸多材料,将这些材料“当代中国化”,并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知识分子书写”的创作理念。在仿写中完成了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完成了与契诃夫的对话,也完成了两个世纪之交文学形态的对话。

“承认的政治”与风格的政治学——路翎《财主的儿女们》的“精神现象学”再解读163-181

摘要: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一般被认为属于成长小说这一体载。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提供了有用的框架来重新检视这一看法。小说中3个主要人物个体的思维心态对应于黑格尔“精神现象”系统里的自我意识形成的3个阶段: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与烦恼意识。这一细致分析的结果证明,这一表面上的成长小说只不过是一部独特的反成长小说。对这部小说的“真理内容”的最终解码显现了它的“笨拙”或奇特的语言和风格.乃是源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受困的主体性及无法完满形成的自我认知。

关于死亡—复活信仰的中国古代神话和早期神仙传记故事解读182-195

摘要:这篇文章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方法,以作品分析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解读与死亡-复活信仰相关的古代神话和早期的道教神仙传记。首先,文章讨论了古代以部落领袖为“牺牲”的祭祀仪式,以及这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表现;随后,考查了这类仪式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中国古代神话和神仙传记中的痕迹;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这类表现死亡-复活观念的原始仪式和神话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神仙传记的具体影响。作者指出,在后来的道教神仙传记中非常流行的“神仙考验”和“梦幻”类型故事都以这种原始仪式和神话为原型。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故事在演变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象征符号,逐渐将“仪式性”的死亡-复活与早期道教的修仙道德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个源自于巫术和仪式的原型在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较为清晰的伦理内涵。

韩国比较文学的概貌和现状——来自一位中国学者的观察196-204

摘要:以往我国学界在观察他国比较文学研究现状时.更多地是将目光投向欧美国家,仿佛学术研究只有中西两极.季羡林批评这种研究是“知西而不知东”。中韩两国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而各自也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其独特、深邃、独立的学术研究风格。韩国比较文学是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规避以往研究的两极倾向,形成对世界比较文学更加客观、公正的认识。鉴于此.笔者在2016—2017年借赴韩交流之机,对韩国的比较文学概貌与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
评《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205-209

摘要:《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以下简称《依天立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是刘耘华继《诠释的圆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之后的又一力作。

直面中法文学交流的开端——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209-214

摘要:《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以下简称《法国卷》)是钱林森先生自《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和《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的写作之后,再一次以大量的原文资料为基础,勾勒出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在价值层面上的交流、误解乃至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