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叙事学”特辑

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摘要:经典叙事学的“语言学钦羡”后面是一味追求客观精密的“物理学钦羡”。对叙事法则过分执着的追寻,导致西方叙事学在起步之后迅速由热闹归于冷清;后经典叙事学不再拘泥于脱离文学的语言学模式.“认知论转向”表明它已将研究重点由叙事语法调整为叙事语义,而“跨学科趋势”则强调叙事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激荡。叙事学并非独属于西方的学问.中国学者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不能像西方学者那样只关注西方的叙事作品,而应努力使其接上东方的“地气”,这样它才可能发展成一门具有“世界文学”意味的学科。建设中国叙事学固然要吸取西方经验,但不能因为学习别人而将自己的传统视为“他者”:没有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大潮,没有历史创伤的痊愈和文化自信的恢复.就不会有今天中国叙事学的登堂入室。
1-24

古代辞赋与中国叙事传统

摘要:辞赋作为中国文学中一种古老而特殊的文体,具有浓郁的叙事色彩,主要体现为假托人物问答的虚构性叙事、空间与事类叙述的结合、卒章显志的叙事范式、基于口头韵诵传播的听觉叙事等,这对中国叙事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叙事能力由稚嫩而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辞赋因对外部客体世界的精细描叙,使人们的叙事思维大步向前跨越,从而架设起中国文学由表现主观向反映客观转变的桥梁。
44-61

谶纬与中国古代叙事传统

摘要:谶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叙事传统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攀经附典的形式系统地继承和发展先秦叙事经验,亦以“经天纬地”的事件叙述形式为中国叙事传统增添新质,为后世叙事提供了一套具有生成性和结构性的事件组织规则。
62-71

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纪实型叙事体裁的史传

摘要:史传的体裁性质属纪实。纪实是史传接受方式的社会文化的规定性特征,即史传是“与指称有关”的叙述。作为中国叙事文学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源头,它的这一品质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使中国文学中的纪实型叙事比虚构型叙事优先发展,突出表现在笔记小说和传记文学的产生和繁荣上:其次.培育了一种重事实轻虚构的叙事倾向,如对历史题材的浓厚兴趣、踵事增华的创作思维、“拟事实”叙述;第三,实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中从史传叙事原则演变为文学叙事修辞。总之,史传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叙事范型,在其影响下的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72-83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反思性的民族认识与形式性的艺术呈现——亚森江·斯迪克《魔鬼夫人》试析

摘要:维吾尔族优秀小说家亚森江·斯迪克,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对以叶尔羌汗国为焦点的维吾尔历史进行了恢弘的书写,并对本民族宗教信仰中的痼疾做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本文从思想意义与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视角出发,详析了亚森江的长篇小说《魔鬼夫人》,突出亚森江小说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之间充满张力的魅力。
84-99

民族古典史诗的现代演绎——以冉平《蒙古往事》为中心的讨论

摘要:由于时代语境的不同,将民族古典史诗进行现代转化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但冉平的《蒙古往事》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在《蒙古往事》中,冉平接续了《蒙古秘史》伟大的叙事传统,重述了铁木真统一草原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现代演绎。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现代小说的形式技巧.为民族古典史诗的现代转化探索了可能的路径。此外,他用汉族身份书写蒙古历史题材的跨族际的写作位置也值得考察。
100-109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Hungarian Translation

摘要:社会主义时期(1957-1989)的匈牙利迎来了翻译的黄金时代: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出版社能够赞助长期的翻译项目,并因拥有可靠的编辑人员和众多优秀的译者而生产佳作。在此期间,《金瓶梅》和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被译为匈牙利语,不过,其中只有《水浒传》(1961)和《西游记》(1969)是由一位杰出的汉学家直接从中文译入的,而《红楼梦》(1959)和《金瓶梅》(1964)均转译自德文删简版。然而,那些转译的作品却更受欢迎,不断再版。究其原因,也许是原作的异国因素在经过转译后,更易引起匈牙利读者的共鸣.但也可能是因为家族题材的小说与西方小说更为相类,更易为本土读者所接受。1989年之后匈牙利对中国文学的翻译急剧减少,此种状况今后或许会有改善。
110-119

新书架

摘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选》 孔海立 王尧选编,复旦大学2014年2月。本书为“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之一,选编了夏志清、普实克(Jaroslav Prusek)、李欧梵、韩南(Patrick Hanan)、王德威、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和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英文论文8篇,皆为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名作,虽“不一定能全面涵盖和体现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全貌和特色”。但“均致力于细致的文本解读和详实的历史描述,不玩弄理论的花枪,也不追逐概念的光鲜,这正是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西方学界得以建立的根基”。书末还附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推荐阅读书目》,收录了自1990年至2011年出版的该领域代表性著作23部,供读者进一步阅读参考。
119-119

奠言在日本韵译介

摘要:莫言在日本的译介已走过近30年的历史,然而国内对莫言在日本的译介问题关注甚少,莫言日本译介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空间和价值。本文首先回顾日本译介莫言的历程,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各阶段译介莫言的主要力量和特点,探讨莫言在日本受关注的原因,指出莫言日本译介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120-132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从中俄文学交往看鲁迅《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兼与果戈理同名小说比较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滥觞,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与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其独创性才华的呈现,也不意味着这种事实联系对鲁迅作品的文本阐释和文学史意义的确认具有决定性,更不能把鲁迅的创作发生限定在与果戈理或中俄之间的某一条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这一直接的借鉴关系,可以为我们分析鲁迅的创作及其意义提供了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切入点。我们本文拟通过两个跨文化文本的对比分析,讨论鲁迅作品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小说)标志性成就的意义,其发生因素的多元性及其创造性,进而分析中国现代先锋文学的特点,也借此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133-140

《细雪》与战争——中日《细雪》研究管窥

摘要:谷崎润一郎的《细雪》起笔于战争时期,连载初始即遭日本军政府封杀,因此,有日本学者将谷崎润一郎后来仍然坚持写作《细雪》的行为,看作是对“战争和战争政治”的一种抵抗。不少中国的谷崎润一郎研究者不仅移植和借鉴了日本学者的此类观点,还有人到《细雪》文本中找出男主人公与战争相关的只言片语,企图以此说明谷崎润一郎具有“反战”倾向,《细雪》不乏“反战、厌战”色彩。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同样是在日本,也有学者以详尽的资料证明,所谓谷崎润一郎以《细雪》对战争进行“艺术抵抗”之说只不过是一个“神话”。本文将检证中日两国的研究者围绕“《细雪》与战争”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时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并探究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性的社会、文化等根源。
141-153

陈三立诗歌中的新名词与新意境

摘要:陈三立的诗歌既不同于黄遵宪那样勇于革新、大胆尝试,又与沈曾植、郑孝胥等一般同光体诗人的相对守旧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于时流的诗风,正是其独特认识价值之所在。表现在诗歌里,陈三立并不一概排斥新名词,他的诗中,有对忧危时局的关切.有对各种新潮思想、事物的接受。除了各种政治、思想名词以外,更引人注目者,当然是古诗中所出现的各种泰西新奇事物,以及隐藏在这些新名词背后的尖锐的孤独感。作为一个有着古典之心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已经慢慢走向现代的社会,他既想与时代同步.但又逡巡不前.顾虑重重。陈三立当然不属于诗界革命派,但我们从他的诗歌当中、一样可以看到过渡时代旧体文学向新体文学的演进。而且这种演进,其实还存在于一大批和他同时代的旧体诗人们身上。
154-164

叙事的狂欢:莫言与袼拉斯笔下的休儒形象

摘要:两位诺奖得主莫言和君特·格拉斯在各自的得意之作《酒国》与《铁皮鼓》中都塑造了一批侏儒形象。他们塑造侏儒形象时采用“分裂—魔物—奇力”这样相似的模式。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的侏儒形象,认为他们都采用狂欢化的叙事策略,以颠倒视角、形象变异、违越禁忌来构建特殊的叙事时空体。我们发现莫言在叙事技巧上深受君特·格拉斯的影响,但他在借鉴中超越性地再创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个性叙事。
165-17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凉州贤孝与大手印文化对我创作的影响

摘要:西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化的交汇和相融,使它有着跟东部文化截然不同的独特魅力。同时,西部文化又有着极强的封闭性,很难为外界所同化,差异性极大。西部民歌(如凉州贤孝)和大手印文化分别代表了西部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贤孝文化代表了西部文化包罗万象的入世智慧,而大手印文化则完成了西部文化的超越。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体用.代表了西部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这两种文化思想融入了我的血液。渗透了我所向往的文学精神,供给了足以让我们灵魂安宁、大气、慈悲、和平、博爱的养分。
178-196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动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2014年9月18日—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延边大学与吉林省比较文学学会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百年回顾与展望”。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设定14个工作议题和圆桌会议议题,具体为:(1)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2)普遍性与差异性: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与文化分野;(3)中国作家、批评家与世界文学;(4)汉学与国际中国人文研究;(5)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6)诗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7)比较文学、国别文学与世界文学;(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师资培养;(9)翻译与比较文学;(10)中韩文学及东北亚文学关系研究;(11)[圆桌[比较文学与宗教研究;(12)[圆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3)[圆桌[文学符号学;(14)青年论坛。
202-208

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11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摘要:2014年7月5日,“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11届会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第10届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炳辉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208-212

“世界文学”在香港——哈佛世界文学研究所2014年暑校(香港城大)略记

摘要:哈佛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World Literature,下略为IWL)的2014年暑期学校项目。于6月22日至7月18日由香港城市大学主办。本次暑校,一共有来自28个国家/地区的140多位学员参加.外加十几位教授,阵容甚为庞大。该项目的此前三届,分别在北京大学(2011)、伊斯坦布尔的Bilgi大学(2012)和哈佛大学(2013)举办,而明年的第五届将由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主办。
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