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神话历史:探寻神话的历史原型

神话历史:探寻神话的历史原型:特洛伊的黄金与石峁的玉器——《伊利亚特》和《穆天子传》的历史信息

摘要:本文提示如何从神话中发现历史文化记忆:以考古学发掘出的特洛伊城及其黄金器物、石峁城及其玉器作为文化大传统新知识,反观中西两部文学作品《伊里亚特》和《穆天子传》所透露的历史真实,分别透视西方黄金时代神话与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中国玉石崇拜神话与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主义价值观之源。由此阐明通过大传统新知识重解小传统的多重证据法。
1-19

“神圣的”伊利昂“ 坚固的”特洛伊——神话历史视阈下伊利昂和特洛伊名源考

摘要:荷马分别使用两个词汇——伊利昂和特洛伊,来称呼普里阿摩斯国王位于爱琴海东岸的城邦。在《伊利亚特》中,伊利昂的修饰语多为"神圣的",而在特洛伊之前往往冠以"城垣坚固"的程式化套语。到了《奥德赛》,特洛伊则被称作"神圣的",伊利昂不仅鲜有描述语或修饰词,甚至"不值一提"。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两词的差异未有关注和分析,将之混同的情况较为普遍。其实,"伊利昂"和"特洛伊"这一对专有名词在前后文本中的区别和词义演变透露出神话历史记忆的微妙变化,发掘其本身的内涵和指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伊利昂和特洛伊在荷马史诗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原意的来龙去脉,结合现代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尝试探讨神话历史视阈下古老城邦的兴建与衰亡、光荣与梦想。
20-38

石峁遗址的发现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路——关于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的再思考

摘要: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中,一个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市遗址——石峁遗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石峁遗址的发掘与石峁玉器研究为契机,2013年6月,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召开。此次研讨会开启了考古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在学术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就该会议的核心议题进行再思考,试图从石峁遗址的发现出发,结合对玉石之路、玉石文明的考察,在考古学和文学人类学相结合的视域勾勒出中华文明探源的一种进路。
39-48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

日本作家阿部知二的中国因缘和中国意象

摘要:在文学素养和思想资源上具有西方背景的阿部知二,出于对邻邦中国的关切,1930年代中期开始到中国北部旅行,以后又在上海一带长期居留。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对于阿部具有两点意义:一是让他认识到了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深厚的力量,二是让他逐渐醒悟到了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非理性并开始对此加以反省。战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上海物"的小说,表述了自己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而1954年和1964年的两次访华,进一步激发了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因子,加速了他思想的左倾,也对中国产生了新的思考。
84-96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的“半殖民”语境:以史书美的研究为中心

摘要:本文以史书美的《现代的诱惑》为中心,重审了海外世界有关半殖民观念的研讨。文章分析了其同殖民、次殖民及超殖民等观念的异同,指出半殖民所表征的不仅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语境、背景,它更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相互定义的关系,从时间、空间、性别和主体四个层面构形了现代文学的思考和表述。但是,这种文学的丰富性,不应该被简单地等同于半殖民相对自由的恩赐,因为这从根本上涂抹了它的帝国主义特质。
97-107

艺术和人生的艰难调和——解读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莎乐美情结

摘要:田汉素以创作现实主义和革命文学著称于中国现代文坛,但他早期的戏剧作品却富含"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风格。在1930年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一文对"唯美、感伤"的小资产阶级文学进行清算之前,田汉的戏剧创作活动受到了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其中王尔德的《莎乐美》对其影响最大。从1921年将《莎乐美》翻译成中文至1929年作为导演将其搬上中国话剧舞台,以及在这十年间所创作的戏剧作品,都证明了田汉对唯美—颓废主义经典形象的莎乐美所怀有的一种特殊情结。从这种莎乐美情结中可以解读出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在"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诗学之间的艰难调和。
108-119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图景·误读·范式——从孙毓修的《欧美小说丛谈》谈起

摘要:《欧美小说丛谈》于1913-1914年在《小说月报》连载,它为我们展示了民国初年,中国学人对世界文学图景的初步构建。《丛谈》既是一部初具比较文学性质的研究专著,又是一部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具有范式意义的文本,它为我们反思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后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历史的参考与借鉴。
132-14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纪念孙景尧先生逝世一周年特辑

孙景尧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摘要:本文将孙景尧先生置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与发展的脉络之中来论述他的地位与贡献,指出他是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之最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并分述其之所以能够在新时期之初脱颖而出的诸重原因,并进一步梳理了其主要学术贡献。斯人已去,后辈当自强,把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
145-152

廓清横亘于中国学派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再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摘要:对于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的考察,已有学者早着先鞭,但学界对其"总体比较研究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比性"理论,在源动力与学理前提的认识上尚嫌不足。本文指出,辨识危害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种种"中心主义"陷阱并率先致力于廓清这些横亘于中国学派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孙景尧构筑其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的首要之义和先决条件。针对一些学者主张"用翻译研究来接管比较文学"的看法,孙景尧对"中心主义"的三重辩证认识及廓清中国学派发展障碍两种进路的分疏,正可以有效解决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主次"名分之争"及深层"信用危机"。这是孙景尧为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形成和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163-173

阿尔—安达鲁斯寓言——中世纪东西方文学之交的一个维度

摘要:中世纪东学西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西班牙的东西方文学之交。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西方学者对其初始进行考察和梳理,以至于西班牙文史学家梅嫩德斯·佩拉约认为这是西方人文有意的疏虞。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寓言切入,就阿拉伯等东方文学对西班牙早期文学的世俗化影响及其"厌女"倾向略陈管窥,以期抛砖引玉,补苴罅漏。
174-182

比较视域中的阿拉伯早期诗学

摘要:贾希里亚时期诗学虽是阿拉伯诗学之源,它却比古希腊诗学晚一千年,因而在世界比较诗学史中难与西方诗学"源头"比肩而立。但在阿拉伯诗学传统中却可以发现古希腊的赛会精神,同时它也具有类似于中国传统诗学的"无体系"特征。阿中诗学的共同点是情感主义的,擅长不成体系的随意点评,故随感式的札记似乎更适合于充当东方诗学的话语体系。
183-193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动态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评达姆罗什等主编《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

摘要:《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New York:Pearson Longman,2004)由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等人主编,2004年由朗文图书公司初版,2008年再版。
209-213

比较与汇通——“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的比较研究”学术前沿工作坊综述

摘要:2014年2月22至23日,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的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的数十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工作坊。与会学者在比较文学的学科视域下,围绕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的相关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