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

摘要: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世界文学讨论,极大地拓展了世界文学观念,形成了一套多元的当代世界文学话语。当下的世界文学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而关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实践形式以及世界文学研究新路径。达姆罗什、莫莱蒂等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全球化语境进一步密切了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世界文学观念的更新、研究范式的拓展,体现了比较文学意识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比较文学性质,呈现了比较文学化的趋势。而世界文学新进展所体现的文学本体意识和诗学问题意识,则对比较文学的深化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1-9

从结构主义视角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摘要: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世界文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与“语言”具有类似性质的结构系统,分为具体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和抽象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前者主要由“民族文学”构成,是具体的文学创作层面的结构系统;后者主要是以“比较文学”形式存在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它体现出具体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是抽象的跨越民族的阅读方式。“世界文学”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欠缺的、不断会有新文本加入的结构系统,“比较文学”更是赋予了“世界文学”以不断发展更新的动力,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成为一种动态的“文学间系统”。
10-1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以儒证耶——哈佛燕京本林乐知译《安仁车》的研究

摘要:1902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小说集《安仁车》,由林乐知及其女婿刘乐义所译,现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汉语基督教文献研究领域未被讨论而又较重要的作品。该书收入50篇证道故事,文本源是D.L.Moody的证道故事集。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该书的文本源问题;二是修正“以耶补儒”的理论;三是林乐知的基督教本位。
30-4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1920年代上海的支那剧研究会与日本人的京剧研究

摘要:20世纪早期旅居中国的日本人当中不仅有人撰文评介京剧,还出现了一些研究京剧的团体。192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支那剧研究会就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团体。他们举行各种观剧会、文艺座谈会,和中国文艺界,特别是和戏剧界广泛接触。此外,还发行会志《支那剧研究》,撰文讨论京剧艺术本质、京剧表演流派、京剧的对外传播等问题。本文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历史文献材料,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并力图做出完整的描述。
57-70

Why Literature Matters to Me

摘要:我一直很看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对我而言,文学理论是辅助性的。尽管文学曾对西方和全球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交流技术的兴起已经剧烈地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我对文学的兴趣始自大学时代,文学作品的意义至今仍令我痴迷。电影、电视、因特网、万维网、电子邮件、iPhone及iPad意味着今日文学对人们所思所信的影响已经式微,这种情况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在全球各地发生。大学里老式的研究文学的方式今天似乎在中国比在美国更加繁荣。文学阅读的训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大众媒介。而且,文学仍然是人类满足其居留于想象世界之需求的无与伦比的方式。
71-83

困境与出路——全球化时代希利斯·米勒的比较文学观

摘要: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何?它是否面临新的困境?如果已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与出路何在?本文以美国比较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为讨论对象.结合他在全球化时代就比较文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论述,以及他就文化研究进行的新阐释展开解读,进而提出批评与反思意见。
84-94

乔治·斯坦纳与比较文学

摘要:乔治·斯坦纳是当今在世的著名比较文学家。本文首先介绍了他关于“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观点,接下来回顾了他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机缘,最后总结了他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贡献。
95-105

“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

摘要:在普罗普看来,“体裁是凭借18—20世纪民间创作的状态来确定的。对体裁的适当的确定又是对民间创作的艺术、思想和历史较为可信的科学研究,并且是对随后的民间创作在总体上所作的符合于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的结论。”本文主要探讨俄国学者李福清院士秉承故事“体裁诗学”传统,将研究视线投向故事文本结构,从“为中国学者所忽略的”的体裁形式入手展开的视角独特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
106-113

论参与二度模式系统的古汉语语法与修辞——以苏曼殊的诗作为例

摘要:本文运用符号学、认知语言学及语言哲学的方法,细读晚清作家苏曼殊的诗作,管窥古汉语语词如何作用于旧体诗的语法与修辞机制,进而参与作者与读者的认知体验中多元概念空间的映射与整合,从而考察作家以语言为中介、建构文本内外的话语主体的方式;笔者把苏曼殊诗歌的文类符码特征作为洛特曼符号学意义上的二度模式系统的重要规约进行探讨,从语言学汇通诗学的视角为比较文学研究做一种新的尝试。
114-122

论庞德《比萨诗章》中诗化的儒家思想

摘要:庞德《比萨诗章》包含丰富的儒家思想元素,但其中的儒家思想都是变形的、诗化的儒家思想。庞德不是机械地把孔子、孟子的经典语录、语段移植到《比萨诗章》的字里行间,而是根据情感变化和审美需要,把精心挑选的儒家思想片断进行艺术加工、变形,有机地糅合在自己的构思、创作之中,成为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的一个部分。
123-132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摘要:摘要:本文从对作者影响最大的两部科幻小说的文本分析,特别是对《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科幻想象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对照分析入手,在与《时间机器》的比较中,分析中国科幻文学传统和当代科幻文学的特点,揭示它在想象力和思维方式上与本土社会现实和主流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指出,科幻想象的乌托邦性质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片面性正好形成一种呼应与对照,它是中国文化对现代化缺乏辩证和批判思维的反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中国科幻反乌托邦意识正日渐呈现,它在呈现中国新一代科幻写作者想象力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它对科技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所特有的批判精神。
133-14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动态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摘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第一辑即将与读者见面。从动议编辑这套文库到今天,转眼已3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一次小小的集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们献给自己师长们一份迟交的作业;“嘤其呜矣,求其友声”,这又是我们给各位同仁,乃至更年轻同行们发出的对话与批评的邀请。三年的酝酿筹划与协同努力,使我们逐步将自己的工作与更深远而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联系了起来,并开始慢慢融人其中。作为从1980年代开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我们深深知道,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
144-145

翻译的现代性——评赵稀方先生《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

摘要:在出版于2009年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1]里,赵稀方先生以专门的章节探讨了当时在国内起步未久的翻译研究学派(亦即文化学派),与同类题材的专著相比,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此基础上,《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2]一书把视野深入拓展到历史文化领域,追溯到晚清,结合当代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后殖民理论中的“理论旅行”、“再疆域化”等概念,对极具代表性的近代经典翻译案例进行透彻的分析,考察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
145-148

走向比较生态文学和比较生态批评——评索恩伯的《生态含混》

摘要:卡伦·劳拉·索恩伯(KarenLauraThornber)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教授,其早期研究方向是战后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东以及非洲之间的文化流动。2009年,索恩伯的首部比较文学著作《运动中的文本帝国:日本文学在中国、韩国以及台湾的跨文化影响》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于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出类拔萃的英语学术专著。此后,索恩伯的研究转向比较生态批评(ComparativeEcocfiticism),撰写了大量比较东亚各国各地文学的生态批评文章,继在比较文学界崛起之后,又在生态批评界崭露头角,并在2012年推出了力作《生态含混:环境危机与东亚文学》(Ecoambiguity:EnvironmentalCrisesandEastAsianLiteratures,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这是国际学界第一部用比较文学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生态文学的著作。它不仅扩大了生态批评的研究领域,为生态批评走向比较生态批评提供了范例;而且增强了国际比较文学领域里的东亚生态文学的在场性,为比较文学研究开启了新的领域——比较生态文学。
148-150

在比较文化视野下深化世界华语文学研究——“跨文化视阈中的当代华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略

摘要:近30年来,华语文学以其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日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独特品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提振民族文学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学事件,更是提供了一个让我们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估华语文学的契机。那么,当代华语文学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应对世界性和本土化的双重诉求,在世界文化视阈之下,当代华语文学的编辑、出版、翻译与传播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当代华语文学的价值如何,它如何走向经典化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当代华语文学面对的重要命题,值得深入探究。
151-153

在“而立之年”重新出发——《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改版扩容座谈会”小记

摘要:2014年即将迎来本刊创刊30周年纪念。为此,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本刊将在原有基础上,对栏目设计、编排等方面进行多项改组和拓展,并大幅扩充杂志容量。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界和比较文学爱好者,7月2日下午,编辑部特别邀请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前来本部参加座谈,就目前国内外比较文学学术动向、新形势下传统学术杂志面临的挑战、本刊在栏目设置、编辑流程等方面的改进方向等话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
153-155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立项评审暨专家咨询会

摘要: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立项评审暨专家咨询会,于2013年6月27日召开。上外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学术骨干、学科所在部门文学研究院及其前身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部分老领导、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上外学科办、研究生部和科研处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与会。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主持会议,并重点汇报了文学研究院有关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的一些设想,提出要发挥本院拥有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的优势,整合全校相关学术资源,打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园地和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体系。研究院近期将重点推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点建设、《中国文化与世界》学术集刊的改复刊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挂牌。宋炳辉教授向与会专家和领导具体介绍了比较文学博士点筹备方案。
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