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跨文化文学史:超越世界文学观念的局限

摘要:本文探讨了跨文化文学史与世界文学诸方面问题,认为世界文学研究有诸多目标。本文分析了弗朗科·莫菜蒂和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等人的观点,指出其局限性,试图对世界文学的领域和范围进行界定。
1-15

文化研究视角下“世界文学”的学科边界

摘要:本文反思目前几种主流的关于“世界文学”术语的解释,探讨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下《世界文学》课程的学科边界。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解构经典性这一概念,试图建构起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对世界文学的本体性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教学工作提出若干意见。
16-25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论“长河小说”源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长河小说发端于19世纪末期的法国,在罗曼·罗兰手中臻于成熟,深入发展了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长河小说也传到了中国。李劫人小说和台湾的“大河小说”是长河小说两种发展了的特殊存在形式。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冠以“长河小说”名目的作品,如何从中分辨良莠、识别真正的长河小说,并进行客观评价,是对这个文学术语的正本清源,也是对现阶段中国文学责任性的审视。
26-37

民间审美的衍生及其现代主义选择——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

摘要:民间审美在20世纪文学现代性转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个案,分析论证其早期审美意识的民间性生成是决定其现代主义选择和认同的根本性因素。
38-48

多面的尼采形象——陈铨与尼采学说的来龙去脉

摘要:陈铨对尼采学说的接受、阐释和传播是一个有变化的过程。陈铨笔下尼采形象的变化,是由于话语环境和接受对象的不同,其选择的阐释重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1940年代,陈铨的尼采论说遭到左翼文化界大批判,被斥为宣传法西斯思想,这其中虽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但本质上是牵累于国共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而长期蒙冤,今天应破除“影响的焦虑”,重新合理评估,还其一个清白。
59-73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现代主义”——包天笑的译作《六号室》

摘要:在1916年之前包天笑不仅翻译契诃夫作品的数量最多,而且他翻译了契诃夫晚期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杰出作品《第六病室》,表现了五四新文学发生前全新的阅读旨趣和创作倾向。包天笑的译作《六号室》中的“狂人”形象以及觉醒者即“哲人”与“庸众”对立的母题极有可能影响了鲁迅的创作,特别是《狂人日记》。《六号室》的翻译语言为“新文体”,有效且充分地表达了原著中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思想。但译作中依然存在着包天笑本人对文本的操纵,尤其体现在对原著风格的改写上。
74-84

正义的乌托邦——清末民初福尔摩斯形象研究

摘要:福尔摩斯惩恶扬善,是正义与公理的化身,但却不是警察与法律的代表。他经常游走在法律边缘,在体制之外维护正义。清末民初福尔摩斯的翻译,尤其是刘半农主编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消解了福尔摩斯与官方的紧张关系,并对福尔摩斯僭越法律、以寻求法外正义的行为加以解释。清末民初正在向法制社会进行着痛苦的转型,现代法律、司法、警察、监狱系统在逐步建立,正义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西方的法制社会成为国人向往和艳羡的对象。在翻译中,译者将福尔摩斯视作西方法律体系的象征,通过对原文的改写,重塑了福尔摩斯的鸟托邦正义形象。
85-93

华莱士·斯蒂文斯诗剧中的禅宗文化

摘要:华莱士·斯蒂文斯在创作诗歌之余还写作了不少诗剧,他的诗剧受到禅宗文化的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斯蒂文斯诗剧的分析和解读,描述其所体现出的禅宗思想。他的诗剧改变了语言在戏剧中的作用,革新了西方传统戏剧文体,对于现代思想的表达具有极大的意义。斯蒂文斯还通过对禅宗的接受,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批判,带给后人极大的启发。
94-102

隐喻与转喻:诠释学视域下西汉“《春秋》学”的两种话语模式——以《春秋》之“楚庄王伐陈”为例的分析

摘要:本文试图以“《春秋》三传”中“楚庄王伐陈”为例展开个案解读,以此探讨如下实践之可能:以经学诠释学的话语修辞策略为论题,建立一种诠释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本文以利科诠释学思想和雅各布森符号学理论为考查的理论基座,结合海登·怀特的历史修辞学理论,对西汉“《春秋》学”的诠释话语模式加以结构性分析,对不同话语模式的修辞意蕴及其产生的历史效用进行讨论。
103-12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地方性知识的流变——以彝族当代诗歌的第二次转型为例

摘要:彝族当代诗的第一次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人们用汉语写作,并因其地方性知识以及双语经验的杂糅性铸就了优美的诗歌品质。近10年来,彝族汉语诗歌却呈现出与上世纪末不同的发展态势,堪称第二次转型。本文对2000年至今的彝族诗歌做出整体观照,并分析其诗歌中族裔本位性、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等新近发生发展的态势,同时以彝族的地方性知识为参照物,进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探索。
122-132

论比较文学视域中的哈萨克文学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哈萨克文学在巩固和发展自己内部系统的传统文学内核的同时,先后接受了波斯文学、阿拉伯文学、古希腊文学、印度文学、俄苏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组成部分,从而体现出哈萨克文学的包容性、开放性、丰富性、多元性和跨文化性。
133-13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勒内·夏尔:语言激流对我们的冲刷

摘要:勒内·夏尔的诗曾像一道闪电一样,照亮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的中国诗人。在今天,这样一位诗人的狂暴与柔情、爱与搏斗、寒冷与燃烧、悲哀与欢乐、拒绝与反讽,对于我们仍是一种激励,一种祝福。
138-14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快乐的对话

深度生态学及其在人类生活中引起的变革

摘要:我最早是从曾繁仁教授的引进中认识“深度生态学”的。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绿色文明”强调“人和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
145-14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

潜心磨铸的比较文化新论——读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摘要:当下我们对于文化的关注似乎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讨论“文化冲突”、“文化建设”等社会性、全球性的命题,文化似乎被提到了一个倍受关注的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关注往往是泛泛而谈,甚至是一种学术点缀。然而在中国,文学的比较在近代伊始就与文化的比较是水乳交融的。可以说,中西文化的比较是深入研究双方文化的互助互促之路,它能够帮助我们客观把握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认识两个文化系统的价值内涵和发展前景,从而为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148-150

中国带来的震荡——评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衡量这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挖掘中国文化形象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建立起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已经被提升到与经济进一步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了。而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正是学界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应。
152-155

“现代主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摘要: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协办的“现代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拟于2013年11月29—12月3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