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特稿

怀念景尧兄

摘要:本刊创刊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教授于2012年7月10日因病去世,享年70岁。孙景尧教授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比较文学理论家和教学家,为比较文学在新时期中国大陆的重新崛起、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刊特此发表孙景尧教授的生前友好谢天振、高旭东教授的两篇文章,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1-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

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如何生存发展,世界文学能否实现,比较文学如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这几种文学之间在学术视域、学理范式和实践探索中进行分析,阐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本文的中心问题。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正是由于比较文学的介入而突显出学理意义。它使具有强烈民族或地域特点的民族或国别文学在跨越了异质文化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以后,表现出“越族”、“去国”的本质特征。但是民族性却会长期存在于世界文学之中,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22-29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解构还是重塑:对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摘要:劳伦斯·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默认语境是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为源语,因此存在着单向性的缺陷。本文从韦努蒂理论的这一默认语境及其单向性出发,通过重点分析韦努蒂所提倡的异化翻译在英关文化语境下对西方普世主义思潮的反拨,对英美文化重塑自我认同的促进,以及在其“翻译伦理”背后掩藏的“本土文化利益至上主义”倾向,揭示其理论真实的“文化政治议程”——即通过异化翻译在英美文化中移入其他文化的特质,从而为英美社会和民众找寻一种重塑自我认同的全新模式,并期待通过各类异化翻译作品来影响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改良。本文认为,韦努蒂的理论归根结底落实在英美文化中,其对于英美文化的意义远大于对其他文化的意义;与其说是对英美文化霸权地位的一种解构,不如说是对英关文化自我认同的一种重塑。
30-38

论V.S.奈保尔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接受特征

摘要:奈保尔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接受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在翻译领域,奈保尔作品译介的选择性受到了作家宗教观念和历史政治观念的影响。在研究领域,国内学界回避了对奈保尔政治立场的探索,而专注于研究奈保尔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同时又将奢保尔置入中国语境,进行比较研究。在对奈保尔的接受上,国内作家和普通读者倾向于将奈保尔塑造成文学大师和风流才子,而学界则更青睐奈保尔的文化流散者身份?,
54-62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论西方叙事学的本土化

摘要:有人认为叙事学本土化就是在建立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中国叙事学。本文认为,中国叙事学是一个复数,包括广义的中国叙事学和狭义的中国叙事学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包含后者。具体而言,中国叙事学包含中国学者提出的叙事学分支学科、叙事学方法论、叙事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整理以及西方叙事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其与西方叙事学的关系,是叙事学学科框架内的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的关系。所谓叙事学本土化,即要尽可能穷尽在中国进行叙事学研究的一切可能性,而非仅仅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狭义的中国叙事学。
63-73

中西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交叉与融合

摘要: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与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交叉与融合同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
74-81

中为洋用:以刘勰理论析莎剧《铸情》

摘要:本文用《文心雕龙》的“六观”说来析评莎剧《铸情》(Romeo and Juliet)的各方面,包括主题、风格、文学地位等,指出本剧有其“炳耀仁孝”之处,有其“辞浅会俗”之风。《铸情》的语言华丽,多处用“英雄偶句”和十四行诗,其音乐性、其近于中国戏曲的“曲”元素,我们可用《声律》篇的理论来分析;它常用比喻,我们可透过《比兴》篇的理论来加强认识此剧的审美性;它常用夸张手法,《夸饰》篇的理论正用得着;它多有矛盾语,还有类似中国文学常见的对偶语句,我们可用《丽辞》篇的理论来加以剖析。本文引用《丽辞》篇的“正对”、“反对”等说法,对本剧的对偶语句,作重点式讨论:说明其运用增强本剧语言的华丽风格;并指出对偶语句与本剧的求偶情意和对立情态,或有关联..
82-92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创作,我们为什么要拜访童年?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延续童年好奇心的产物,在潜意识里,作家们便是通过虚构在弥补第一记忆的缺陷。优秀的作家往往沉溺于一种奇特的创作思维,不从现实出发,而是从过去出发,从童年出发,试图借助不确切的童年经验,带领读者在一个最不可能的空间里抵达生活的真相。以马尔克斯为例,他大量地利用童年经验创作时,无意中也创造了一门童年哲学:“过去”是回答“现在”最好的语言,简洁是对付复杂最好的手段。或许我们如此辛苦地拜访童年生活,只是想探索一条捷径,直抵现实生活的核心。
93-96

作家武田泰淳的上海因缘和上海意象

摘要:对于战后派新锐作家武田泰淳而言,上海是一个让他感受到有些亲切而又陌生的中国、一个光亮而又破碎的西洋、一个非常而怪异的日本的都市空间。在武田所表现出来的上海意象中,也许有相当部分与近代大部分日本知识人的上海感觉交错叠合,但与上海的这一段深刻的因缘,也处处凸显了武田自己独特的审视。
97-112

佐藤春夫《南方纪行》的中国书写

摘要: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和中国渊源颇深的一位作家,自称是“中国趣味爱好者”的“最后一人”。纪行文《南方纪行》根据其1920年7月在厦门、漳州的旅行经历而作。文中用侦探小说中令人恐惧不安的怪异氛围来形容厦门,并将高唱革命口号的陈炯明建设的漳州视作“赝品”。作者身处众多的中国人中间,有较为强烈的身为“异邦人”的疏离感,只能从自己向往的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物中寻求安慰。而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又是通过西方文化的理论方法进行,并由此来发现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不说这种向往中隐藏着作为先行文明开化国家国民的优越意识。归根结底,“中国趣味爱好者”的中国书写仍然是在同时代日本对中国认识的框架中进行的。
113-123

劳伦斯的绘画创作与小说叙事

摘要:劳伦斯的绘画作品与小说创作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在艺术形式和精神内蕴的层面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油画、水彩画与小说的细读和对读.试图探讨在文学的叙事空间与绘画的油彩世界的彼此互动中,其在形式修辞与关学层面的文本探索;劳伦斯所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瞬间,往往在细部精微之处呈现延及“永恒”的精神意涵,在种种包孕着“纯粹精神”的绘画/小说艺术表征之中,臻至生命的见证与灵魂的纯化。
134-142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动态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对话机制与科际阐发——读《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摘要: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无庸讳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感于此,何云波、张旭等先生合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力求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并由此做了许多可贵的尝试。
146-149

如何重构历史:一部翻译史的方法论意义——评《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

摘要:《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2011年9月第一版)是“通天塔丛书”中第一本付梓的著作。此套丛书由香港浸会大学张佩瑶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张旭教授共同主编策划,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