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三论当代文学观的人类学转向

摘要: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知识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19世纪“世界文学”理念与20世纪“文学人类学”理念相继应运而生。二者之间的变迁既是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的变迁,也昭示着封闭的民族文学时代的文学观到后人类学时代的文学观之转型。人类学给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献礼不在于这门学科的知识积累本身,而在于文化多样性的自觉意识给当今人类所带来的再一次思想启蒙作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人类学研究拓展到文学及人文学科创新实践的过程,正在改变殖民时代遗留在学术与教育制度中的残余势力,开启全新的文学观与批评伦理。中国学者对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诉求,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的老话语,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的推广应用潜力。
1-9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摘要:一般的“比较文学”或“世界文学”论述中,常常将“中国文学”作为一种“国别文学”加以把握,但对“中国”来说,这还不够。“中国”除了现代民族国家身份之外,还是有别于现代“民族国家”的东方国家形态,其内里的特征并不能简单套用“国别文学”来轻松阐释。“中国”代表着世界文明中一个较大的文明类型,“中国文学”是多极化的世界文学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下意识,以及其以天论文和天下文学观的传统,使中国吏学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天下精神和天下情怀,很容易转化为现代“世界文学”意识。经过百年的建设,现代“中国文学”已是具有世界文学性质的文学,因此,我们不用外寻,其实世界文学就在我们身边,建设中国文学,就是建设世界文学。
10-23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跨族群对话:中国比较文学的双重路径

摘要:比较文学自上世纪初由西方引进以来,对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原汉文化中心观念的束缚,国内学者大多忽视了作为多民族共同体之中国的内部文学及文化多样性。本文从跨族群对话角度对此加以论述,力图阐释和凸显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双重路径,即同步构成的“中外之比”与“夷夏之比”。前者注重“跨国际”,后者强调“跨族群”。
40-48

“苗窠”伦理的现代价值——沈从文苗族文学的伦理研究

摘要:沈从文笔下的“苗窠”不只是作为现代都市物质文明的对照物而存在,它包含着沈从文对于现代文化伦理形态的反思,也包含着他主动的现代伦理设想。他对于人性普遍本质的反思,特别是对于人性的生理法则和世俗内容的认可,以及他对于个人经验和先验理性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和处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近现代以来伦理思想的薄弱之处。这也使得原始的“苗窠”伦理,呈现出一种现代伦理的视野和深度。他所展现和描述的那些原始的、乡土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状态,甚至比刻意模仿西方的“五四”伦理启蒙更能体现真正的现代命题和现代思路。
49-58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胡适的译诗与新诗的发生新论

摘要:胡适早年的英语诗歌翻译,经历了由使用文言古诗体式到白话“新诗体”的转变过程。导致这种不同选择的关键性因素,不是英文原作,而是译者在翻译时持有怎样一种源自于本国文化语境的文学观念。用“新诗体”来翻译英语白话诗,当中起着更重要作用的,是胡适本人的文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在胡适的翻译中,文本不仅通过新的方式、带着新的能量在跨文化的新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而且由于译者的有意识运作,译作被视为原作,甚至是“新诗”成立的“纪元”。
80-90

“西方古学”的东方面相——1920-1930年代中国的古希腊文学史写作与现代性问题

摘要:本文试图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古希腊文学史写作为依托,探讨希腊古典精神在中国语境中的内涵与效应,以此考察古希腊文学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精神资源,是如何在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被创造性地阐释并发挥独特作用的。本文认为,希腊文学同时是西方的和古典的,内蕴着对启蒙的“现代”方案进行重建的可能性。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打捞西方人文传统,展示其价值的超时空特质,增强了对待自己的传统文明时的自信力。
100-112

两希文学中的亲子献祭叙述

摘要:认可《圣经》同样是为文学的经典,“两希文学”中的三段亲子献祭叙述可以作一比较。它们分别是《旧约》中亚伯拉罕的以撒献祭、耶弗他的独生女献祭,以及希腊悲剧中阿伽门农的伊菲革涅亚献祭母题。《旧约》的叙述极为简朴,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应是典型的历史记叙文体,即便悬念迭出,作者无意作铺陈圆释。荷马以降的希腊文学,则滔滔不绝张扬情感,多用修辞以释悬念。这一点埃里克·奥尔巴赫在其名著《模仿: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一书中,显然也给予了充分注意。但是文学性之于《圣经》叙事并非陌生物,它主要不在于各种修辞和虚构手段,而毋宁说在于它将修辞写成记实,将虚构记成历史的一种“历史性的虚构”。它或者不是诗的专利,但是恰恰是小说诞生之初的目标所向。要之,当诗的荣光随着浪漫时代的逝去消陨不见,或许终有一日,将可证明即便就纯粹文学的角度来看,《圣经》也可以比肩荷马史诗。
113-123

新书快递

摘要:本书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在1949—1999年间拉丁美洲文学翻译与接受的历史,关注其中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不仅第一次全面梳理与回溯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拉关文学汉译史,同时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视角。
123-123

Freud i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Wang Ning

124-134

说吧,记忆:悼念恩师佛克马

摘要:2011年8月25日,不期收到师母简短的邮件,得知佛克马教授于8月23日因病在荷兰阿姆斯托芬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0岁。1998年,由于机缘巧合,我在王宁教授主办的全球化国际会议上结识了佛克马教授,十余载的忘年交由此发端。2000年,我从丹麦国际交流学院(DIS)转至荷兰莱顿大学,在柯雷、佛克马和斯希珀3位教授的联合指导下做博士论文。
135-139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与综述

比较文学教材的新突破——读《比较文学实用教程》

摘要:从19世纪末以来,“比较文学”在逐渐取得了现代学科体制的合法性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危机与挑战中迅猛发展。一个被称为当今世界“显学”的学科能够深入质疑自己的学术合理性,自然显示了其内在的活力,可以说没有一门学科像“比较文学”这样,在被不停地宣告“终结”与“死亡”中如此富有活力地发展。另一方面,既然比较文学拥有现代学科体制的合法性,就必然要求编写适合本学科的教材,而比较文学学科的百家争鸣使其教材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局面。
143-146

立足教学 锐意探究——评胡亚敏编著《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

摘要:随着比较文学教学在中国高校的普遍开设,比较文学教材编写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新近出版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胡亚敏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以下简称《教程(修订版)》)就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一部。该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编写理念,力求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出发,既具有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体现了编撰者的研究个性和独到思考,是本科学生学习比较文学的一部理想教材。
146-150

回归文学性: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第10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第10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9日至11日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协办。会议分为两个会场,8月9日和10日在复旦大学召开,11日移师上海师范大学。此次会议是30年来上海各大高校的比较文学学科第一次全面合作、齐心协力、高度配合下筹办的学术盛会,收到论文450余篇,来自海内外的400余名学者到会。
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