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摘要: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将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视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源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际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转向”,“世界文学”再次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热门议题。但在当下国际国内的“世界文学”讨论中,对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的认识存有模糊之处。本文认为,文本层面上的世界文学,既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是其发展目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从世界文学中凝练出富有普遍诗学意义的问题,建构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即“总体文学”。
1-9

咸立强:《译坛异军:创造社翻译研究》

摘要:本书从社团流派视角切入翻译选题。在中国现代各文学社团中,创造社特别具有文学感悟力和挑衅姿态,这使他们成为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问题的一个有利的观照点。作者对创造社的翻译活动的史实作了一番梳理。本书论述缜密,细节丰满,既是翻译研究,
17-1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海外中国学

我对“国际Sinology”学术性质的再思考——关于跨文化学术视野中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的研讨

摘要:对中国学术界来说,“国际Sinology”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学术。我们在这一学术的基础性资料的编纂和整体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学术在世界各国本土的运行状态。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文科学学术观念最重要的转变.也是最重大的提升的标志之一。它在一个广泛又深刻的层面上显示了我国经典人文学术正在走向世界学术之林。为进一步推进这一学术沿着近代人文科学的基本规范发展,亟待厘清下述两个层面的问题:在汉语“文化语境”中究竞应该如何定义“国际Sinology”,以及确立“国际Sinology”内含的“多元文化”因素概念。
18-2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回望与反思:20世纪法国文学在新中国的译介历程

摘要:20世纪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程,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并契合了新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文化运动和文艺思潮。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现当代文学60年来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极具代表性地诠释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文化政策的调整和改变,从文学研究的引导和深入,从学术交流的互动和启发,从中法作家、译作者、出版者间的对话和合作,中国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体系在“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文化场域中逐渐成熟,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35-44

莫言小说英译研究

摘要:莫言是西方最受欢迎的当代中国小说家之一,英译者对他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了最关键的作用。本文从所有可获得的西方国家英语和境外华语期刊、报纸中检索,对相关评论文章进行梳理,评析莫言在国际上(主要是西方)的影响力,勾勒出在西方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类型,探讨莫言作品在西方受欢迎的原因。
45-56

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中国文学的起点既非传统的1917年,亦非持20世纪中国文学观所认为的1900年,而应该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从那以后西方文学的翻译促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1894至今的现代中国文学可划分为5个阶段,文章分析了各个阶段在西化上的不同特征,最后总结了现代中国文学西化的经验教训,认为西化时与传统衔接好的文体曼容易获得成功,而且也不能将一时一地产生的西方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整体加以模仿。
57-63

比较文学的轻与重——与张隆溪先生谈比较文学的发展

摘要:张隆溪认为比较文学不能挟理论以自重而忽视文学本身,只有回归文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能重新确立比较文学的学科价值,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完全不必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时髦理论的输入和“学派”的建立上,应该更多地专注于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并努力为整个人文学界撰写出优秀的著作,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跨领域、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获得外界的广泛承认和真正尊重。
64-71

异同中互动的跨文化风景——美国华文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辨析与描述

摘要:在倡导多元文化的美国,用母语书写的华文文学和以非母语(英语为主)书写的华裔文学,两者毕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可谓畀中有同,同中存畀。但它们彼此间的相互映照或相互关涉,无疑共同支撑了华人文学在美国所拥有的一角天空。两者既不完全属于美国文学,也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学,却呈现出共同的边缘性、流散性、混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异的艺术气质和风味。对两者的具体指涉与差异性,包括两者的整体风貌和特点,作勾勒式的辨析、梳理和解说,可以发现,同处于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华文作家和华裔(英文)作家,无论是塑造和建构了各自心中的中国形象还是西方形象,同样有着来自于民族或血缘的经验故事,共同面临着对于不同文化思考和选择的轻重与取舍。
72-81

马牮文学的弱势民族书写:一个文学史的视野

摘要:马华文学中的弱势民族书写是本土性建构的重要元素,也是叩入华族与其他弱势族群微妙与复杂关系的一扇门。本文以文学史的视域宏观地把握马华文坛的这种创作现象,在粗线的文化/文学概念观照下,同时结合微观的具体文本阐释,在所划分的三大文学史时期中,窥探各期的书写特征,同时也内在地展示不同阶段文本的异同。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国族观念、身份认同、文化取向、社会关系、经济条件、审美追寻等的催发下,弱势民族书写了在南岛雨林中散发出畀丽多彩的传奇。
82-95

金子光晴的上海游历及与中国文坛的交往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种文献的稽考,来对日本诗人、作家金子光晴的三次上海游历及在上海期间与中国文坛的交往做一些史实性的考察,并对此前出版物中的一些讹误做一些辨正,重在史实的梳理,以此来部分展现当时中日文学关系的实相。
96-112

王蒙对米兰·昆德拉的承继与创新——以《一嚏千娇》为例

摘要:《一嚏千娇》是王蒙1988年推出的一部风格殊异的中篇小说。王蒙自称受到了米兰·昆德拉的影响。本文详细比照了《一嚏千娇》与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元叙述”、“词语切入叙事”、“反复叙事”、复调结构等方面的“同”与“异”,从而探寻《一嚏千娇》对王蒙小说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提示出王蒙对米兰·昆德拉的承继与独创的启示意义。
113-122

阿Q与桑丘形象内涵的比照与剖析——兼论比较文学批评的一个视点

摘要:鲁迅《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家对当时农民特点、时代氛围和农民历史命运的深度认识,它与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揭示了写作者对不同阶层间特定关系的独特艺术把握。本文拟通过对两者比较研究,进一步提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回到文本”和“跳出文本”的辩证理解,以及对作家个人的艺术特质与时代精神统一的挖掘与把握为前提。
123-132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快乐的对话

复仇与记忆

摘要:复仇是一种记忆,延续到后代,塑造着未来。仇恨不断延续,不管是在今天的巴勒斯坦也好、阿富汗也好,这种血仇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化解,恐怕是当今人类一个很大的难题。中国文化中,有复仇的传统。如眉问尺和雌雄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新编·铸剑》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写的。
133-13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与动态

倾听与对话——评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曰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

摘要:回望国人是如何开始正视西方文化的,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尤其是亲历的见证,比之于道听途说,或仅凭书本下判断,显得更为可信。追溯起来,从明末耶稣会士人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过欧洲的华人基督徒、通事、旅游者和水手应该不在少数,而留下的关于西方的亲历记述,却只有樊守义《身见录》、
135-138

温故知新 开辟未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成立25周年纪念论坛”综述

摘要:11月14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30年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成立25周年纪念论坛,在北大中关新园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出席了开幕式。会议持续了一天。
138-145

“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纪要

摘要:“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8—10日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联合主办。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长沙、深圳、苏州、温州、漳州等地高校外语院系、中文系、科研院所、出版界、新闻界共28个单位的60位专家与会。
145-148

2010年本刊总目录

151-155

《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总第173期)目录

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