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1-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比较文学继“理论热”之后,又出现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向”。1993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发表的伯恩海姆报告,为因应这个趋势而提出了比较文学发展的两个“转向”——全球主义转向和文化研究转向。同年,英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出版了《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新书架20-20

从《百年一觉》看晚清传教士的文学译介活动21-33

摘要:《百年一觉》是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的为数不多的世俗文学作品之一,但正是这个译本折射出传教士译介活动的主要特点:文学文本的非文学化处理、译介策略上的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节的创造性挪用。该译本如同传教士译介的其它知识门类一样,并未能实现译者的初衷。新教传教士的译介目的与结果之间的错位为晚清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新书架33-33

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34-43

摘要:随着学衡派等保守主义文人团体或文化流派在当代学术深化运作中逐渐浮出历史+水面,新人文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学术关键词。然而新人文主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主义在中国理论场域始终面临着概念的泛用、错置与误释等等歧误,这些歧误与西方文化背景在此套概念应用方面所呈现的复杂情形有相当的逻辑联系,由此引起的学术论辩也对人们深化对新人文主义乃至人文主义的概念与价值认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化与政治: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双重面相44-54

摘要:白璧德的人文教育观具有文化与政治双重面相。一方面,他的教育观与其文化观念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术语与表述——人文教育、人文学科、文学、古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其教育观与政治理想同样通过一系列术语与表述——人文教育、文明、习惯、惯习、典范、品格、领袖——产生了深刻的关联。其实这两条脉络(人文教育一文化、人文教育一政治)一而二、二而一,须臾而不可离,但西方研究者却往往忽视第二层的联系。白璧德的人文教育观在其整个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占有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阐明这一理念的实质或将有助于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

西方思想的中世纪基础55-66

摘要:本文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强调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对简单的以时划界、各贴标签的做法。通过对西方中世纪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分析,尤其是对但丁及其作品的分析,文章指出中世纪在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承作用,其核心在于中世纪在重新阐述传统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仰和欢乐”的精神。

李德懋诗学观与王士祯诗学观之比较67-75

摘要:李德懋不仅热情传播王士祯的“神韵说”,而且扬弃王士祯诗学。即他接受王士祯有关“生气”、以形写神、“妙悟”的诗学思想,同时拓宽诗中“气”的内涵,力主神似与形似兼备。另外,相对于王士祯较重视悟后境界,他更重视入悟时的境界。

欢迎订阅《文学报·微型小说选报》84-84

“翻案”与日本古代小说创作方式的演进——以《浦岛子传》和《日本灵异记》为例85-94

摘要:“翻案”是日本小说独有的一种模仿创作手法,也是早期日本小说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翻案”的不同态度,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日本汉文小说与其民族小说的不同品格。本文通过对中国小说与日本汉文小说及日本民族小说创作手法的比较研究,在对“翻案”创作手法重新认识的基础上,以颇具代表性的日本早期汉文小说《浦岛子传》及《日本灵并记》的模仿与创作为例,梳理了日本小说创作方式在中国小说影响下一步步演进的基本线索。

异域情调,故国想象,原乡记忆——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三种中国形象及其批评95-103

摘要:美国的英语文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它们由文化身份差异显著的主体所塑造,也被不同文化身份的群体所消费。当我们研究这些形象以及它们在中国国内的批评接受时,发现批评者的兴趣所在常常是形象学并不关注的形象的“真实性”问题。本文认为,批评界对中国形象是否符合中国现实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自有其根源与合理性,对形象真实性的伦理评价受到一些关键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批评者对这些形象的剖析既应当显示对西方社会与文化权力运作的适度敏感,也不应忽视它们对中国社会的能动意义。

对中国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反思104-109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困惑,本文追根溯源,指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人为地缩小了教学对象,应该提倡将它开设成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文章呼吁,采众家之长,真正建构起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确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比较文学课程教材。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简讯
中国现代文艺大语境下的“先锋派”探询——读唐小兵《中国先锋的起源:现代木刻运动》110-113

摘要:“先锋派”在我国现当代文艺研究中绝非新鲜名词——8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先锋小说”现象的热烈关注和探讨,国内评论界已开始自觉运用“先锋”及西方先锋派理论,来捕捉和描述当代中国文坛的历史性震荡;而同期“先锋美术”、“先锋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求新求变的集体式井喷,更是将“先锋文学”迅速推及“先锋艺术”,

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与对话——评段怀清《白璧德与中国文化》114-116

摘要:自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方,意在寻求借鉴迥异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化也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进入西方主流文化大师视野中。西方学者将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融入他们自身的思想体系,并由此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文·白璧德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在对话中寻求未来生机——第五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纪要116-121

摘要:2008年4月17—18日,第五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勺园举行。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绝大多数教师都参加了本次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肖群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文学研究的交叠与互视——“2008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评述121-123

摘要:2008年7月26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2008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此次论坛是由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在台湾辅仁大学召开的。这是两校自去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度举办“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以来的再度成功合作。

《当代作家评论》二00八年第六期要目125-125